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顺贵  黄艳红  陈文  吴艳红 《中医学报》2016,(11):1811-1814
目的:观察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组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基本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Ashworth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NFD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做比较,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MA评分、Ashworth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NFD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各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剌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6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剌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脑动脉[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流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晕头痛、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CA、MCA、PCA等脑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剌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脑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瓜蒌桂枝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瓜蒌桂枝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卒中专门化生命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瓜蒌桂枝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和SS-QOL评分,降低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5.
赵莹  王彩娟  袁坤  刘欣  朱钰宝 《中医学报》2019,34(5):1093-1096
目的:探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中风患者82例,随机对照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研究组41例予以椎针通督循经疗法治疗。评价并记录两组肢体痉挛程度评分、生存质量、炎症指标、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3.17%,研究组有效率92.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肢体痉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且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综合康复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针刺,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能够改善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9,(5):1093-1096
目的:探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中风患者82例,随机对照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研究组41例予以椎针通督循经疗法治疗。评价并记录两组肢体痉挛程度评分、生存质量、炎症指标、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3.17%,研究组有效率92.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肢体痉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且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综合康复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针刺,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能够改善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急性脑梗死伴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低频刺激组和对照组。低频治疗组接受10次1 Hz rTMS治疗,患者在rTMS治疗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第10天、第40天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功能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评分(FMA)。结果治疗前两组间NIHSS、BI、FMA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临床功能评分(NIHSS、BI、FMA)在治疗后第10天和40天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后第10天和第40天时两组间的NIHSS、BI、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低频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效果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平衡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和运动功能[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ACI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评分和FMA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平衡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44例急性脑梗死伴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低频刺激组和对照组.低频治疗组接受10次1 Hz rTMS治疗,患者在rTMS治疗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第10天、第40天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功能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评分(FMA).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NIHSS、BI、FMA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临床功能评分(NIHSS、BI、FMA)在治疗后第10天和40天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后第10天和第40天时两组间的NIHSS、BI、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低频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低频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效果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火龙罐疗法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在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火龙罐治疗,两组患者均干预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干预前、干预4周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受损功能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临床疗效及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干预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疹、烫伤、水疱、心悸等不适症状。结论 火龙罐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罗泽军 《当代医学》2009,15(36):49-49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性脑梗死偏瘫的效果。方法把180例糖尿病肾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神经内科常规用药,治疗组应用Bobath疗法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疗程4周。应用FMA和修订的BI积分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FMA和BI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肾病性脑梗死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益气活血法予以治疗。治疗后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HISS)情况以及Barthel指数(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FMA评分、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FMA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瘫痪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14例脑梗死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常规治疗2周内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4周后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FMA、NIHSS、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6周FMA、BI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瘫痪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对效果影响显著,对于脑梗死瘫痪患者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早期康复治疗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的效果。方法把18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神经内科常规用药,治疗组应用Bobath疗法进行早期康复锻炼,疗程4周。应用FMA和修订的BI积分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FMA和BI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9%)较对照组(76.60%)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临床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表(FMA)]评分、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头晕目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前、中、后动脉V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和Vm,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中药脑络通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香丹注射液治疗,针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脑络通方联合治疗。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I)评价。【结果】(1) NIHSS评分疗效方面:治疗后,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2.4%,针药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基于BI评分的残疾率方面:治疗后,针药组残疾率为43.33%,对照组为75.86%,针药组的残疾率低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 BI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药组对NIHSS、 BI评分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与中药脑络通方联合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MA和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降低卒中后偏瘫患者NIHSS、SAS和SDS评分,提高护理满意度、FMA和BI评分,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受试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纳入42例,行NMES)、观察组(纳入42例,行CIMT+NMES),评价组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徒手肌力检查(MMT)、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治疗有效率。结果 (1)治疗前,组间FMA、STEF、MMT、BI、NIHSS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STEF、MMT、BI、NIHSS更佳,P<0.05;(2)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0.48%)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CIMT+NMES,能够增强疗效,尽快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上肢功能康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报》2019,(10):2209-2212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瘀热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凉血通瘀方。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D-二聚体、梗死灶面积、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后,两组梗死灶面积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梗死面积缩小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有效率为95.92%,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瘀热型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梗死区域缺血情况,缩小梗死面积,降低D-二聚体水平,提高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