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血液成分制品,确保制备过程安全,杜绝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成分制备过程的观察及不合格产品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血液产品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员、设备、方法、环境、和管理等,其中管理是软件,是一个持续过程。[结论]只有不断地加强对成分制备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血液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地震期间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献血时保证成分血制备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地震前后本站血液成分制备的相关数据。结果地震后3d制备红细胞悬液6204U,工作量是平时的4倍,Rh(-)解冻红细胞和冷沉淀的制备量也比平时增加;离心破损率(0.49%)、热合渗漏率(0)和脂血报废率(3.39%)与平时没有差别。结论科学、合理、求实地抓好突发事件预案的落实工作,可保证紧急状态下血液成分的制备工作及成分血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开发血站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XZMIS)的实践应用,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后,在采供血信息量和工作复杂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如何应用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对献血者、血液(成分)制备、保管、血液(成分)的使用等信息进行管理、跟踪和控制,使血液的采集、保管、血液(成分)的制备等信息的管理更为及时准确,工作流程更为合理、规范。同时对人事、档案、总务、财务等实施全面计算机管理,使管理水平、服务技术与社会效益均得到极大提高,本文还就系统开发过程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实现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方法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制备过程涉及的自动化设备软件的数据控制接收、整合利用,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信息链。结果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保存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完整记录,实现制备过程人、机、料、法、环的信息追溯,监控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结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控制和利用进一步保证了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借鉴英国采供血机构在规划设置、献血宣传与招募、血液采集、检测、成分制备、质量管理等方面先进的经验,建立血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采供血人性化服务、提高血液的集中检测与制备能力,更好地保障临床用血的及时、安全、有效,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离心机实施有效监控和记录,以发现与标准或规范不符之处,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有效手段,本中心从2002年9月应用watchlog Network Plus软件电脑联网实时监控和记录SORVALL RC 12BP离心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运转数据,对所发生的意外情况及时处理,保障了血液成分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分析成分制备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探讨有效防护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2015年7月~2016年6月成分制备工作中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和暴露人数进行观察分析,制定了有效防护干预措施。结果 2015年7月~2016年6月成分制备人员直接接触血液69.23%,间接接触血液30.77%,针刺伤0。结论战分制备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高,需采取有效防护干预措施将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而成分制备过程环节多、工序复杂,制备过程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可变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因此,成分制备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不断完善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成分血的质量安全是我们成分制备的目的。通过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的利用,达到血液制备过程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实施护理工作量化管理提高护理管理成效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目的 将信息化管理融人护理管理,实现护理统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提高现代化护理管理水平。方法 充分利用“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中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适合护理统计工作特点和护理管理需求的《护理工作量统计软件》,实施护理工作量化管理。结果 提高了护理管理成效,为护理管理者提供了客观、全面、动态、准确的管理信息和方便、快捷的查询手段;为有效实施护理工作绩效评价、护士人力的合理配置和指导奖励分配等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该软件在运行“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的军队或地方医院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每天接触所有采集回来的血液,包括具有潜在传染性的血液.据文献显示,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1%、2.2%和0.03%[1],未明原因的血液传播性疾病也不断增加.工作人员长期加工制备这些血液,难免面临很多危险因素和意外暴露[2].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行质量管理计划(QMP),让血站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逐渐建立起安全防范的有效程序,但仍存在不安全因素[3].因此,提高成分制备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防护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成分输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已深入临床。血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输血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血液成分制备是采供血过程中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决定着血液制品的质量,决定着及时有效供血。为适应成分制备目前发展的需要,满足临床对血液成分的需求,本站通过多年实践,不断分析研究,应用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程序,对成分科制备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2.
急诊分诊管理程序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金静芬  许杰  沈国丽 《护理与康复》2007,6(4):219-220,223
目的 为了改进急诊分诊管理的方法,提高管理功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3年8月,由计算机管理中心和急诊科人员组成课题小组,开发研制"急诊分诊护理管理程序软件",通过该软件的预检信息录入、查询系统、检索系统、信息汇总系统、数据图表系统、趋势图表分析、结果统计等功能,实现了急诊分诊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结果 经2年实践,该软件处理20余万急诊患者信息,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从92.1%上升到97.8%,P<0.05;手工记录与计算机录入,两者时间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软件的应用,促进了急诊分诊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管理,提高了分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宋毅  张永征  丛培芳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1004-1005
<正>血站职业暴露一般是指血站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运输、制备、检验等工作中因操作意外接触到感染性病原体。成分制备人员在工作中与血液密切接触,这些血液大部分是未经检验的待检血,少部分为检验合格的成品血,其职业暴露有着自身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做好重点防护可以有效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Rh(D)阴性血液成分制备及献血招募的应急演练,持续改进并加强对Rh(D)阴性血液临床供应的时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某医院1例产妇大出血,急需较大量Rh(D)阴性血液为模拟事件背景,根据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急采供血预案》《Rh(D)阴性血应急采血及成分制备演练方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急预案》实施冻存的Rh(D)阴性冰冻加甘油红细胞制备,以血液制备时间,血液制备质量,Rh(D)阴性血献血员招募能力及异常情况下工作人员团队协作能力及应变能力为考核标准。结果 应急制备组人员在接到任务后能20min内到位,在规定4h内应急制备Rh(D)阴性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4U,血液制备过程均符合质量体系文件及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并能在模拟计算机管理系统瘫痪的情况下,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急预案》的要求,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手工打签、贴签、包装和放行等工作。采血科招募组在6h内组织16例在册登记的Rh(D)阴性血献血员至血站参加应急献血,经初步检测符合条件者10例,合计献血量3 300mL。结论通过建立Rh(D)阴性稀有血型红细胞冰冻库,创建符合条件的Rh(D)阴性献血员“流动血库”,成立应急预案,构建经培训及多次应急演练实践的Rh(D)阴性血液应急制备工作小组,通过加强血站成分制备科物料管理,仪器设备维护,能保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Rh(D)阴性血液。  相似文献   

15.
采供血机构各类业务岗位人员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全国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各类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情况的调研,制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各类业务岗位人员设置的初步方案和设想,并为制定全国输血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工作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全国各采供血机构(其中:省会城市血液中心32家,市地级中心血站325家)2011年全血采集量、机采血小板采集量、检测标本数以及采供血各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情况.结果 32家血液中心拟采集10吨全血平均设置18.14名体采业务人员;采集10000个治疗量血小板平均设置13.02名机采业务人员;检验30000份样本数需设置4.39名检验人员;需要6.35名工作人员完成10吨血的成分制备与包装;需要3.04名发血人员发放10吨血液制品;需要2.29人完成对10吨血的质控和质管工作.325家中心血站完成上述工作的人员设置情况为:22.37、26.60、7.05、9.17、5.30、3.79.采血量不同的5组采供血机构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情况也有很大差别.结论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员素质、专业知识结构和规模管理效益等因素,在完成相同工作量情况下血液中心和采血量大的采供血机构采供血各业务岗位人员设置数量明显低于中心血站和采血量相对少的采供血机构所设置的人员数量.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安全输血,输血风险的不断降低以及输血疗效的不断提高等特征是现代输血医学的重要标志[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成分输血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血液成分的制备是影响成分血液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工作。对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护理工作量点数统计软件,以护理工作量为依据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科学化,减少工作负荷的差异,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方法]开发与应用护理工作量点数统计软件,根据护士负荷点数,调配护理人员,为护理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果]不同护理单元之间护理人员个体负荷点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单元不同季节护理人员个体负荷点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护理人力资源适量调配,护理人员个体负荷点数差异减小,护理质量与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结论]应用护理工作量点数统计软件,客观评估了护理单元的人均工作量,为科学调配、适量配置、有效利用护理人员及保障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门、急诊输液护理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通过医院计算机网络研制一套适合门、急诊输液工作和管理的专用软件。方法采用美国Inprise公司大型Delphi5软件和美国微软公司的SQL2000大型数据库软件,设置256种注射药物配伍结果指南和门、急诊护理工作量化指标数据,利用门、急诊收费处计算机系统已存在病人用药处方信息的网络资源,开发出门、急诊输液护理信息管理软件。结果实现了门、急诊输液护理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结论该软件系统完备、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大大减轻了护士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能客观地提供门、急诊输液各项护理管理信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便降低报废率,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统计2008~2011年血液报废情况并分析报废原因。结果报废血液成分中,主要是冰冻血浆占80.16%,依次是全血,悬浮红细胞,冷沉淀。12 235袋血液报废原因以脂肪浆为主,其次为破袋渗血、容量不足、溶血、凝块、颜色异常等。结论脂肪血是血液成分报废的主要原因,员工应定期培训,加强献血前咨询和招募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脂肪血的采集,较少血液报废。成分制备过程也是导致血液成分报废的因素之一,提示各环节应加强管理,可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情况,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因医院院区扩大、血液转运时间延长、转运环境生变与工作量增加及其导致的工作(人员)紧张等带来的输血科执行原有发取血规定的困难和挑战,确保血液远程核对发放信息的准确性及临床用血安全,上海市部分临床输血专家及血液管理专家结合数字、智能和远程通讯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发取血远程核对的适用范围及管理细则做了系统研讨,制定了《医疗机构发取血远程核对制度上海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疗机构提供符合现实变化的相应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