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4年广州市某工厂发生的一起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耐药特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分离到的6株非O1/O139群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株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非O1/O139群。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6株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头孢克肟、头孢拉定、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耐药,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四环素、吡哌酸、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毒力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毒力表达调控基因(toxR)和溶血素基因(hlyA),未检出霍乱肠毒素基因(ctxA)、毒力协同调节菌毛基因(tcpA)和肠毒素基因(ST);5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冷柜内壁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消化后的PFGE图谱为同一型别。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菌株出现了多重耐药,提示应加强该类菌株的监测,防止大范围扩散或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霍乱弧菌表型及其分子特征。方法采用常规培养方法对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疑似霍乱标本进行检测。 对分离鉴定的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用NotⅠ和SfiⅠ两种内切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用荧光PCR和普通PCR进行9种毒力基因检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21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共分离到29株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其中散发病例中分离到10株,一起聚集性疫情中分离到19株。 29株菌经Not Ⅰ和Sfi Ⅰ双酶切后可分成3种PFGE谱型(CP-01~03),3种PFGE谱型间的相似系数为78.50%~100.00%,以CP-02为主(27/29,93.10%)。 所有菌株均不携带ctxAB基因,携带toxR和hlyA基因,其他毒力基因ompU、tcpA、tcpI、rtxC、zot和ace的携带率分别为89.66%、82.76%、82.76%、44.83%、6.90%和6.90%。 29株菌药敏结果,除头孢唑啉(0.00%)和链霉素(3.45%)敏感率极低外,对其他19种抗菌素为敏感(82.76%~100.00%)。结论2013 —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的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为非产毒株,以PFGE谱型CP-02为主,毒力基因toxR和hlyA携带率高,对多数抗生素敏感,提示在防控工作中应关注此类菌株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减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8年北京市O1群霍乱弧菌表型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2018年收集北京市霍乱患者和外环境分离的29株霍乱弧菌,应用常规鉴定方法进行血清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霍乱弧菌ctxAB基因,应用96孔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11类21种试验药物),应用NotⅠ及ShifⅠ酶切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29株O1群霍乱弧菌中小川型非产毒株、稻叶型非产毒株和小川型产毒株构成比分别为62.07%(18/29)、24.14%(7/29)和13.79%(4/29);29株菌头孢唑林耐药率最高82.76%,美罗培南敏感率100.00%;28株菌耐药;有9种耐药型别,最多耐13种药;有13种耐药类别,最多耐7类药;29株菌株PFGE分子分型为16个型别(BJ1801 ~ 1816)。结论北京市O1群霍乱弧菌以非产毒株为主,多重耐药严重;PFGE分子分型结果提示应注意食品安全问题,特别要加强水产品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起北京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的腹泻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析,为类似疫情的快速精准分析与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样本进行多重病原筛查;根据初筛结果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28份病例肛拭子样本中有26份产气荚膜梭菌核酸初筛阳性,分离菌株26株;13份粪便样本有10份产气荚膜梭菌核酸初筛阳性,4份样本分离到20株产气荚膜梭菌;其他样本未检测到病原;46株菌均携带cpa基因和cpe基因,为携带肠毒素CPE基因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46株菌中41株菌集中在2个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结论 本次腹泻暴发事件由产气荚膜梭菌(含肠毒素)导致,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产气荚膜梭菌暴发事件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甲鱼及养殖水中5株带毒力基因O1群霍乱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杭州市江干区水产品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病原学鉴定及分子分型。方法按《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对51份样品进行霍乱弧菌分离与鉴定。运用改良Kirby-Bauer纸片法和PCR检测5株霍乱弧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是否携带ctxA和tcpA毒力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从51份样品中检出O1群霍乱弧菌5株,其中小川型4株,稻叶型1株。5株霍乱弧菌的ctxA和tcpA毒力基因结果均为阳性。5株菌株对11种抗生素敏感,对红霉素和利福平中介,稻叶型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小川型菌株对其耐药。PFGE分为两型,两型间仅有一条带的差异。结论本次分离的5株O1群霍乱弧菌均携带ctxA和tcpA毒力基因,故有必要加强对水产品尤其是甲鱼的监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北京友谊医院4-10月肠道门诊分离到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霍乱弧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PCR检测霍乱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结果 35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40.0%)最高,其次是氯霉素(28.5%)和磺胺异恶唑(22.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毒力基因检测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hlyA和ompU,hapA(97.1%)、rtxA(91.4%)、Ⅵ型分泌系统T6SS(94.3%~97.1%)、Ⅲ型分泌系统T3SS(80.0%~85.7%)和nanH(62.9%)阳性率较高;主要的毒力基因型为hlyA-rtxA-hapA-ompU-nanH-vasA-vasK-vasH-vcsC-vcsV-vcsN-vspD(40.0%)。结论 临床分离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多样化,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需加强腹泻病例中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005年中国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使用PCR和序列测定的方法对特异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的研究。 结果2005年中国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高度一致并且不同于以往分离的菌株;这些菌株的VSPⅡ(IVibrio/I seventh pandemic island-Ⅱ)区域有相同的由插入序列的插入导致的基因缺失。 结论2005年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是一种首次报道的、由VSP-Ⅱ突变菌株引起流行的菌型,其扩散能力较强,应该在今后霍乱的监测中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腹泻患者霍乱弧菌感染特点及病原学特征,为科学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2015-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霍乱弧菌,针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图谱分析以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结果2015-2017年,共收集1 105例腹泻患者,霍乱弧菌的检出率为0.54%(6/1 105),霍乱毒素基因ctxAB均为阴性,血清学分型为非O1/O139型,其中5株霍乱弧菌携带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 菌株PFGE聚类分析结果和MALDI-TOF MS图谱聚类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霍乱弧菌流行强度不高,但其感染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应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6年夏季宁波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用血清凝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PulseNet China网络实验室的标准方法,对所有分离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采用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实时荧光PCR方法用于检测菌株的tdh、trh和tlh基因,MIC法检测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分离到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分型鉴定为2株O3:K6型,6株O4:KUT型。所有菌株经SfiⅠ、NotⅠ酶切后分别分为3个和4个PFGE带型。VPAN11.ZJNB002/VPAS12.ZJNB002带型为最优势型,共4株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这是一起由混合血清型,并对应多种PFGE带型的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提高对多克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性食物中毒的认识水平,防止漏检。未发现菌株对10种选定的抗生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东省江门市2017年某公司发生的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型别、耐药表型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到的1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抗生素敏感性检测,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GS-PCR和orf8基因的PCR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15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O3:K6型;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所有菌株均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tdh+trh-型菌株,并且携带GS-PCR和orf8基因;14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食物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SfiⅠ)酶切后的PFGE指纹图谱高度相似,仅存在2条带的差异。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O3:K6型副溶血弧菌,携带tdh、GS-PCR和orf8基因,具有共同的耐药表型和遗传特征,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克隆群的副溶血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一起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食源性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基础上开展了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和病原学鉴定。结果采集聚餐者肛拭标本52份、外环境检索样本49份,其中10份肛拭标本和1份井水检出O1群霍乱弧菌小川型,噬菌体-生物分型为15f,毒力基因Ictx/I阳性。48份密切接触者标本中未检出霍乱弧菌。11株霍乱弧菌生化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氧化酶试验、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葡萄糖、蔗糖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阿拉伯糖阴性。药敏试验:对阿莫西林、利福平中度敏感,对诺氟沙星、先锋噻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萘啶酸敏感性较强。结论本次食源性霍乱暴发疫情的病原菌是O1群霍乱弧菌小川型15f,诺氟沙星、先锋噻肟等可为抗菌治疗和预防性服药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4 — 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副溶血弧菌(Vp)的流行情况、血清型别、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2014 — 2018年丽水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11 420例临床腹泻患者粪便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497份食品标本,进行Vp的分离培养,分析阳性菌株的分布特征。 同时对菌株开展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到296株Vp,其中251株来源于腹泻患者粪便,45株来源于食品。 丽水市Vp流行集中于第三季度,患者集中于成年人,且在家庭用餐占多数。 患者来源菌株主要血清型为O3∶K6,毒力基因型为tdh+trh-tlh+,食品来源菌株主要血清型为O2,毒力基因型为tdh-trh-tlh+。 48株Vp可分为42个PFGE带型,带型相似值为 6.16% ~ 100.00%。结论第三季度为Vp的卫生监管重点,要加强对饮食习惯尤其是家庭用餐时对水产品正确处理方面的宣教。 丽水市目前流行的菌株基因相似度低,可能存在多克隆来源。重点监测血清型患者为O3∶K6,食品为O2。  相似文献   

14.
2015年5月北京一家大型企业发生聚集性腹泻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后收集现场样本,经过实验室检测确认该次疫情为鼠伤寒沙门菌暴发流行。分离到的18株鼠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带型一致,在北京市沙门菌PFGE数据库中未发现相同带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有一株菌株对12种抗生素耐药。这种耐药模式的出现提示需加强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水平鉴定广东省2005-2006年分离的布鲁氏菌菌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分析与省内及既往菌株的同源性。方法 运用常规方法鉴定了6株布鲁氏菌菌株,进一步用BCSP31-PCR技术和PFGE方法进行种的水平区分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6株菌均为羊种3型,属特异性基因BCSP31阳性,菌株间的PFGE分型相似值介于69.2%~100%。结论 广东省这2年分离的布鲁氏菌菌株均为羊种3型,与1985年比较发生了种的改变,PFGE方法可在种的水平区分布鲁氏菌的3个种。  相似文献   

16.
徐德顺  严伟  纪蕾 《疾病监测》2022,37(5):613-617
  目的  了解2019—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特征。  方法  对2019—2020年分离自腹泻患者的109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耐药性,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109株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O3∶K6(72株)。 所有分离株均携带tlh基因,仅2株菌携带trh基因。 108株菌产生72种PFGE带型,不同带型的相似系数为19.10%~100%。 分离株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最高(63.30%),其次为氨苄西林(49.54%)。  结论  加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持续监测有助于开展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为其引起的肠道疾病防控及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上海市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基因(ctxA)、溶血素基因(hlyA)、毒素协调菌毛基因(tcpA)、调控蛋白基因(toxR)和编码霍乱毒素基因的CTX基因组基因(zot、ace)。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11种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敏感试验。结果 患者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93.2%(41/44)为产毒株,水产来源菌株58.3%(21/36)为产毒株,6株水体来源菌株均为非产毒株。PFGE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35个型别。MLST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9个ST型,其中流行菌型为ST 69型,非产毒株以ST 162型为主。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显示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的耐药情况比非产毒株严重。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对萘啶酸耐药严重。结论 上海市患者和水产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构成以产毒株为主。PFGE分型提示水产为霍乱疫情的主要传染源。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高度克隆化,流行菌型为ST 69型,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18.
林仁卫  叶菊莲  罗芸  占利 《疾病监测》2007,22(9):582-584
目的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及耐药性特征.方法 对检出的非O1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霍乱弧菌肠毒素基因(Ctx)、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辅助霍乱肠毒素(Ace)基因的检测,并参照美国CDC PulseNet的统一方法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并作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8例患者和8份食品标本中分离到7株非O1群霍乱弧菌,未检出Ctx、Zot、Ace等毒素基因,检出溶血素,Dienes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病人分离株和剩余食物检出株同源.经耐药性分析,菌株除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100%耐药外,对其余抗生素均较敏感.结论 通过实验证实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聚餐者共同食用冷菜凤爪所致,流行病学追溯从患者共同食用冷菜和海产品中非O1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耐药性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为同源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03-2005年之间从环境样本中分离到的霍乱弧菌的核酸特征,及其差异的程度.方法 将11株目的菌株的表型特征(包括血清型,耐药谱,生化特征以及El Tor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分型)和核酸特征(包括霍乱毒素基因ctx-A、zot、ace、tcp-A的分布情况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1株菌株中有10株O139群霍乱弧菌,1株El Tor小川;其中6株O139同时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受,2株O139对4种抗生素耐受,1株0139对2种抗生素耐受,另外1株O139(属于PFGE-C型)和1株小川分别只对一种抗生素耐受;11株霍乱弧菌的生化特征没有明显差异;8株O139同时携带4种毒力相关基因,1株0139只携带zot和ace,另外1株O139(05052)和1株小川未携带这4种基因;9株O139的脉冲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聚为一类,另外1株O139和小川各自聚为一类.结论 10株O139中有1株(属于PFGE-C型)的耐药谱、毒力相关基因分布及PFGE指纹图谱与其他9株不同,而与分离地点相同的小川相似,提示自然环境中的O139群霍乱弧菌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王利  洪颖  陈谨  王蓉  罗颖  陈健  孙永  胡万富  苏斌  陈道利 《疾病监测》2019,34(11):1010-1016
目的了解安徽省马鞍山市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毒力基因、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为D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4 — 2018年,对马鞍山市三家哨点医院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检测,并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1 711份腹泻粪便标本中有120份检出阳性,共分离得到123株DEC,标本检出阳性率为7.01%。 DEC阳性病例年龄分布以0~5岁的婴幼儿及20~39岁青壮年为主;病例集中在夏季(6 — 8月)。 DEC分型中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主,分别占58.54%和31.71%。 123株DEC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菌株耐药严重,所有菌株耐≥6种药物。 PFGE分子分型产生119种带型,带型相对分散,相似度为49.7%~97.7%。结论2014 — 2018年马鞍山市腹泻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TEC和EPEC为主,存在年龄及季节分布特征,本地分离DEC菌株的耐药程度较为严重,PFGE带型分散,应控制抗生素的滥用,重点关注ETEC或EPEC的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