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单组份自酸蚀黏结剂ibond是最新一代牙科黏结剂,操作简便,为研究其黏结性能,将ibond与另2种牙本质黏结剂用于后牙Ⅱ类洞树脂充填,对其边缘封闭性进行比较.方法 31个新鲜离体磨牙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颗牙,另取1颗作阳性对照.在近、远、中邻面制备Ⅱ类洞,近中洞龈壁位于牙釉质,远中洞龈壁位于釉牙本质界下方,A组用Single Bond NT全酸蚀黏结剂,B组用可乐丽菲露SE BOND自酸蚀黏结剂,C组用ibond自酸蚀黏结剂黏结,3组均用可乐丽菲露AP-X树脂充填,2%甲苯胺蓝染色,从充填体正中剖开牙齿,观察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情况.结果 3组牙近中洞龈壁均无微渗漏,远中洞龈壁AB组存在不同程度微渗漏,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C组仅2例存在微渗漏,与A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自酸蚀黏结剂ibond可较好地避免边缘微渗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治疗后邻牙合面缺损条件下不同修复方式的应力情况.方法 收集因正畸拔除完整健康上颌第一前磨牙24颗.经完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3组:树脂充填组、全冠修复组和高嵌体修复组,在每个治疗步骤用电阻应变法测量实验牙不同载荷下颈部颊侧的应变值.结果 用SPSS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树脂充填组的应变值与全冠修复组和高嵌体修复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全冠修复组与高嵌体修复组的应变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颈部应力角度而言.根管治疗后邻牙合面缺损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应采取高嵌体、全冠等保护性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纳米树脂复合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371颗楔状缺损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纳米树脂复合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对照组单纯纳米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实验组1:3M流体树脂修复龈壁后,3MZ350纳米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实验组2:3MZ350纳米树脂分层修复楔状缺损,最后龈壁一层3M流体树脂修复。一年复查,检查龈壁密合度。结果:纳米树脂复合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龈壁密合度为92.23%,单纯纳米树脂修复楔状缺损龈壁密合度为69.7%,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1,龈壁密合度97.09%;实验组2,龈壁密合度87.37%,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7>0.05)。结论:纳米树脂复合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可有效降低楔桩缺损龈壁不密合,有效防止修复体根方形成新的楔状缺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显微CT观察不同牙体修复材料用于Ⅱ类洞充填修复时材料与龈壁的适合性。方法:选择人离体前磨牙18颗,制备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6组进行分层充填。使用6种材料作为龈壁层材料,包括4种注射式充填材料:Beautifil Flow Plus F00(F00)、Beautifil Flow F10(F10)、Filtek Z350 Flowable(Z350F)和FujiⅡ LC CAPSULE(Fuji),以及2种膏体状填压式充填材料:BeautifilⅡ(BF)和Filtek Z350(Z350)。将充填修复后离体牙进行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龈壁层充填体 牙齿界面孔隙体积和分布。孔隙体积采用Jonckheere-Terpstra非参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体积(mm3)由小到大依次为:Z350F(0.000 15)、F10(0.000 39)、F00(0.012)、Fuji(0.070)、Z350(0.16)和BF(0.20),Z350F/F10组与Fuji/Z350/B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隙分布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孔隙位于窝洞的点线角。结论:龈壁层充填体 牙齿界面孔隙主要位于窝洞点线角,高流动注射式充填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界面孔隙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李有名 《重庆医学》2015,(17):2423-2425
目的 评估几种不同排龈方法充填龈下根面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根面龋位于龈下0~2.0 mm的牙齿295颗(181例),分3组,第1组:排龈线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0 mm;第2组:排龈膏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0 mm;第3组:排龈器组,龈边缘位于龈下1.0~2.0 mm.另选择80例(80颗)龈边缘位于龈上的根面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使用Dyract AP复合体套装充填.充填后检查边缘悬突.治疗后1年随访,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第1组和第2组的边缘悬突数明显多于第3组和第4组.修复1年后观察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采用有效排龈方法的前提下,根面龋的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龋洞较深的患牙,则使用排龈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3种不同树脂粘结系统处理后,玻璃纤维桩与根管不同深度粘结界面情况,从微观结构的不同探索最佳临床选择?方法:15颗完整离体单根牙于釉牙骨质界冠方2 mm处截冠?根管治疗后分3组修复:玻璃纤维桩 + 3M Unicem组?玻璃纤维桩 + 可乐丽DC Core组?玻璃纤维桩 + Luxacore组?包埋后切片对牙根上下两部分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形态?结果:3M Unicem自粘接树脂水门汀与根管牙本质仅形成混合层,牙根冠根段均未发现树脂突结构;DC Core一步法自酸蚀与根管冠方牙本质形成数目可观的树脂突,而随根管深度增加,树脂突数量减少;Luxacore全酸蚀组在整个根管段都可见大量明显的树脂突?结论:纤维桩的粘结状况与粘结材料?根管部位等因素相关?全酸蚀三步法在微观界面上可达到最佳粘结效果?  相似文献   

7.
顾远平 《广西医学》2020,(4):414-416
目的比较不同固化模式下复合树脂修复Ⅱ类龋洞的效果。方法选取30颗完整离体上颌前磨牙,在每颗磨牙近中面预备龈壁宽1 mm、龈壁洞缘的颊舌向长度为3 mm的Ⅱ类洞,龈壁位于釉牙本质界下。将30颗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颗。斜向分层填充复合树脂后,实验组进行侧壁透光及牙合方光照导向固化,对照组仅进行牙合方透光固化修复。放置一周后,应用显微镜观察龈壁微渗漏的情况,并在电镜下观察树脂-牙体界面的结合情况。结果实验组龈壁微渗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微渗漏的裂隙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中树脂与牙体结合的界面明显更加平坦。结论应用相同材料进行龋洞修复时,与单纯牙合方透光相比,侧壁透光联合牙合方透光的固化方法更有利于减少Ⅱ类龋洞的龈壁微渗漏,以及增加树脂和洞壁的贴合性。  相似文献   

8.
3种桩核系统修复喇叭形根管的抗折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 3种桩核系统修复喇叭形根管的牙根修复后的抗折性及其折断模式。方法 :30个完整的上颌中切牙 ,在根管治疗后 ,沿釉牙骨质界弧形顶点冠方 2mm切除牙冠 ,将根管上 1/3敞开形成喇叭形根管 ,样本随机分成 3组 :A组 ,铸造桩核金属全冠修复 ;B组 ,玻璃纤维树脂核全冠修复 ;C组 ,成品不锈钢平行螺纹桩树脂核全冠修复。样本固定于MTS810测试机上 ,与牙体长轴呈 135°加载 ,测试折断强度并观察折断模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铸造桩核修复抗折强度最高 [(76 3.86± 86 .38)N],其次是成品螺纹桩树脂核修复 [(6 19.91± 118.89)N],玻璃纤维树脂核组最小 [(40 5 .5 4± 111.86 )N],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铸造桩核树脂核修复后抗折强度最高 ,玻璃纤维树脂核修复最低 ,但后者折断模式最有利于重新修复 ,而前者通常无法再行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单组份自酸蚀黏结剂是最新一代牙科黏结剂,操作简便。为研究其对牙本质和牙釉质的黏结性能,文中将S3BOND与ibond用于Ⅴ类洞树脂充填,对其边缘封闭性进行比较。方法 10颗新拔除的磨牙随机分为2组,在颊舌面分别制备Ⅴ类洞,龈壁位于釉牙本质界下方,A组用S3BOND自酸蚀黏结剂,B组用ibond自酸蚀黏结剂,2组均用维纳斯前后牙通用型纳米树脂充填,2%甲苯胺蓝染色,从充填体正中剖开牙齿,观察每个充填体龈壁和颌壁边缘微渗漏情况。结果2组龈壁存在不同程度微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颌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龈壁与颌壁染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龈壁与颌壁染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酸蚀黏结剂S3BOND在牙本质的边缘封闭性优于ibond,在牙釉质的边缘封闭性虽低于ibond,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孙岩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58-159,162
目的探讨流动树脂衬垫在树脂充填后牙二类洞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5例口内同时存在两颗后牙需要二类洞修复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分为A、B两组各65例修复体,A组直接树脂充填,B组流动树脂对邻面龈壁进行洞衬后再树脂充填。6个月、1年、2年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2年随访每组各有3名患者失访;5例修复体失败(A组3例,B组2例),失败率A组为4.8%(3/62),B组为3.2%(2/62),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树脂修复后牙二类洞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流动树脂进行邻面龈壁的洞衬没有明显提高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接树脂高嵌体修复磨牙大范围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磨牙大面积缺损患者104例(患牙110颗),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间接树脂高嵌体修复和光固化树脂高嵌体充填各55颗牙,瞩患者两年复诊,参照USPHS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两年复查时两组修复体的牙体完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体情况、边缘适合性、表面粗糙度、继发龋、磨耗方面,间接树脂高嵌体组优于高嵌体充填组(P〈0.05)。结论:间接树脂高嵌体修复大范围缺损的磨牙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桩核系统修复薄弱根管后的牙体组织抗折性能。方法:选择30颗近期因牙周病完整拔除的上颌尖牙,自唇面釉牙骨质界最低点的冠方2mm处截冠,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模拟临床情况,预备各颗成薄弱根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颗。A组采用DUO-LINKTM双固化树脂行薄弱根管重塑,D.T.Lightpost纤维桩及Light-Core光固化树脂核材料行桩核修复,B组采用镍铬铸造合金桩核修复。桩核修复完成后,两组均行镍铬金属全冠修复。自凝塑料包埋后,固定于万能试验机上测试实验牙的抗折强度,记录读数并观察修复体断裂模式。结果:A组与B组的最大载荷分别为(495.6±76.2)N和(283.5±61.1)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产生可修复性断裂的发生率分别为46.7%与1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薄弱根管的保留修复中,树脂重塑、纤维桩及树脂核的使用可提高修复后牙根的抗折强度及降低根折的发生率,有利于此类根管的保留和再次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Lava Ultimate优韧瓷高嵌体与IPS e.max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安徽省口腔医院经完善根管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8例患者89颗后牙,牙体缺损类型为临床常见的邻牙合面缺损(Ⅱ类洞)。其中42颗患牙采用Lava Ultimate优韧瓷高嵌体修复(优韧瓷组),47颗患牙采用IPS e.max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修复(玻璃陶瓷组)。修复体颊舌面边缘预备均设计为平面对接形式,牙合面根据剩余牙体组织的量设计为全覆盖形式或保留部分牙体的部分覆盖形式。修复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按照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修正评估标准,对2种类型高嵌体的修复体完整情况、表面磨耗、颜色匹配、边缘着色情况、固位情况、有无继发龋、边缘适合度和牙周状况等8个临床指标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修复后12个月。通过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12个月的观察期内,根据USPHS修正评估标准,2种类型高嵌体的修复体完整情况、表面磨耗、颜色匹配、边缘着色情况、固位情况、有无继发龋、边缘适合度和牙周状况等临床指标成功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优韧瓷组各临床指标成功率为92.86%~97.62%,玻璃陶瓷组为91.49%~100.00%,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Lava Ultimate优韧瓷高嵌体与IPS e.max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作为微创的修复方法,其短期修复效果均比较理想,均可作为后牙根管治疗术后牙体缺损修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以不同载体配制的不同浓度过氧化脲(CP)漂白剂对复合树脂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在35颗离体前磨牙颊舌面牙颈部制备V类洞(直径2 mm,洞深2 mm,釉牙骨质界在洞中央或接近颈缘),树脂粘接修复,室温放置30 min后37℃水浴24 h,之后进行500次冷热循环。随机分为7组。1-6组分别用以卡波姆(Carbopo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泊洛沙姆(Poloxamer)为增稠载体的含100 g/L CP、200 g/L CP的漂白剂在37℃、100%湿度条件下每天漂白8 h,持续2周。7组为对照组。在牙齿表面涂指甲油。将牙齿浸泡于500 g/L氨化硝酸银液(pH8.0)中,24 h后再浸泡于显影液中8h。通过充填体中央颊舌向纵行剖开牙齿,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下观察剖面充填体的渗漏情况。结果同种材料龈壁的微渗漏虽然略大于牙合壁,但这种差异没有显著性。各实验组在牙合壁的微渗漏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别,龈壁除了以Poloxamer为增稠载体的20%CP渗漏明显增加外,其余组和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载体或不同浓度之间,牙合壁、龈壁的微渗漏在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增稠载体和CP浓度(20%或以下)对树脂充填体的微渗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福建人下颌切牙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颌切牙牙冠、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拍摄离体下切牙近远中向X线片,测量髓角及釉牙骨质界处唇侧牙体组织厚度;记录根面凹陷情况,测量根长及距根尖处牙根近远中向厚度;将样本制成透明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下切牙根管系统情况.结果 (1)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髓角处唇侧牙体厚度为(1.84±0.23)和(1.93±0.23)mm,釉牙骨质界处厚度为(1.97±0.20)和(2.07 0.23)mm;(2)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面凹陷的发生率为40.35%和76.79%,距根尖4 mm处牙根近远中向中1/3平均厚度为2.29,2.28 mm,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距根尖3~6 mm处牙根厚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根管类型中,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为9.6%和19.2%,侧副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9.8%和38.5%.结论 由于下颌切牙唇侧牙体组织较薄,牙体预备时注意牙体的预备量;根管治疗时应注意根管类型,避免遗漏并防止侧穿;下颌切牙牙根的近远中径较小,所选根管桩直径不宜过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种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间粘结强度的差别.[方法]将12颗离体单根管前磨牙垂直于牙长轴于釉牙骨质界去除牙冠,完成常规根管治疗和根管预备,经过氧化氢溶液浸泡的玻璃纤维桩表面涂布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用帕娜碧亚F树脂粘结剂将玻璃纤维桩粘结于根管内.根据所用玻璃纤维桩的不同将离体牙随机均分为三组:Fiber Post组...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考察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在低■龈距根管治疗后牙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完成根管治疗的74例(78颗患牙)后牙■龈距较低及咬合较紧患者采用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进行修复.结果 本组患者在3 a的随访过程中,未发生有修复体折裂及继发龋等不良情况,仅有3例患者分别于粘接后8个月、12个月以及23个月出现高嵌体脱落,但经重新备洞并再次粘结后,随访至今未再脱落,整体粘接后稳固率为95.9%(71/74);另外在边缘密合性、牙龈情况、食物嵌塞、颜色匹配、冠的完整性、基牙松动或折裂以及修复体松动或脱落等方面均达到了颇为良好的效果.结论 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在低■龈距根管治疗后牙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蚀粘接剂对复合树脂微渗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实验研究自蚀粘接剂、混合型复合树脂和流动树脂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40颗人类离体磨牙,根据颊侧(A)、近中侧(B)和远中侧(C)分成三大组.在釉牙骨质交界处制备成约3×2×2 mm V类洞洞型.分别用自蚀粘接剂、混合型复合树脂和流动树脂修复V类洞.所有牙齿着色后,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微渗漏情况.结果:微渗漏在壁处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龈壁处流动树脂(C组)较混合型复合树脂存在较大的微渗漏(P<0.05).洞缘斜面组与无洞缘斜面组的微渗漏等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蚀粘接剂未能显著减少复合树脂的微渗漏.在修复V类洞时,流动树脂较混合型树复合微渗漏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根管治疗术后聚瓷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口腔门诊患者145例294颗牙,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玻璃纤维桩树脂核全冠修复:实验组73例147颗牙Ceramage聚合瓷冠修复,对照组72例147颗牙金属烤瓷冠修复。观察其修复体的色泽、边缘适合性、耐磨性以及龈染、患者的满意度。结果Ceramage聚合瓷冠修复73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7.3%;金属烤瓷冠修复72例,失败10例,成功率为86.1%。实验组在色泽、边缘适合性、有无龈染、患者的满意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次法根管治疗术后Ceramage聚合瓷冠修复上颌前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自粘接流动树脂Constic与另外3种窝洞充填材料在恒磨牙体外实验中的边缘微渗漏情况,为临床Ⅴ类洞充填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鲜离体恒前磨牙和第三磨牙各20颗,共40颗,颊面制备Ⅴ类洞,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采用Constic自粘接流动树脂(Constic组)、Dyad Flow自粘接流动树脂(Dyad Flow组)、Filtek Z350XT流动树脂(Filtek Z350XT组)和Z350XT纳米树脂(Z350XT组)进行充填。每组随机选择5颗样本进行冷热循环100次,另5颗样本循环500次。0.1%罗丹明B荧光溶液染色后制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渗漏情况,对微渗漏程度进行评估,并检测微渗漏深度。结果:各组材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边缘微渗漏。同种材料充填后冷热循环100和500次时微渗漏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stic组比较,Dyad Flow组、Filtek Z350XT组和Z350XT组口壁及龈壁微渗漏深度明显增加(P<0.05);Dyad Flow组和Filtek Z350XT组口壁及龈壁微渗漏深度均低于Z350XT组(P<0.05)。结论:自粘接流动树脂Constic微渗漏低,边缘密合度高,优于Dyad Flow、Filtek Z350XT和Z350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