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重症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患者45例(病例组)和体检正常的健康人45例(对照组)。测定其血小板的各项参数和各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PLT分别为(43.67±46.1)×109和(199.03±33.2)×109,MPV分别为(14.56±0.21)fl和(10.23±1.30)fl,PCT分别为(0.07±0.01)%和(0.27±0.11)%,PDW分别为(14.52±2.13)%和(9.89±1.01)%,病例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PT、APTT和TT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其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时间差△PT>3s,△APTT>10s。病例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病例组Ⅱ、Ⅴ、Ⅶ、Ⅸ、Ⅹ因子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Ⅷ因子呈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变化显著,可及早发现重症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张虹 《中原医刊》1994,21(1):10-11
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有把握地预防产后出血。但通过预测产前、产时、产后可能引起出血的各种状态,警惕产后出血的发生,做好应急准备,有可能降低产后出血和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5.
血小板改变对产后出血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小板变化与产后大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69例产妇于前前及产后三天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等。结果:69例产妇BPC产前降低,52例产后恢复正常,48例MPV产前升高,产后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产后出血的预测和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产前和产时因素评分预测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月6月-2007年月12月住院分娩产妇1 469例,采用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助组制定评分标准,对产前个6个因素、产时3个因素进行评分,统计各分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平均产后出血发生率6.12%,0~3分组低于平均发生率,(P<0.01或P<0.05);4~6分组与平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分组显著高于平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产后出血率与预测评分显著正相关(r=0.278,P=0.000)。结论:产前和产时因素评分可以预测产后出血情况、筛选出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加强临床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饶丽华  夏海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44-3245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四项指数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血小板参数应用美国库尔特公司JT-TR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PT、APTT用手工法测定,F IB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检测对象有110例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者。结果:在肝脏疾病时,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同肝病严重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T、APTT、F IB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在肝脏疾病时,凝血象检查可视为肝功能受损指标之一,特别是对有明显出血倾向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均应作凝血象检查,而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为肝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初步评价提供了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各种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86例(男224,女62)肝病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PT、APTT、FBG、TT、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急慢性肝炎的TT、APTT、PT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唯慢性肝炎PT活性有轻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和重症肝炎APTT、PT、TT活性降低、FBG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PLT、PCT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值增大,且血小板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结论凝血因子、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 L,剖宫产时超过1 000 m 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占30/10万左右[1]。PPH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子宫按压、宫腔填塞、子宫压迫缝合、盆腔血管结扎、髂内动脉栓塞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髂内动脉血管球囊阻断术、以及围生期子宫切除[1-2]。2006年,美国妇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在防治宫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于本院采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评估的100例孕产妇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进行评估的100例孕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产后2、12、24 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0.5、1、2及6 h的宫缩强度.结果:观察组产后2、12、24 h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产后0.5、1、2及6 h的宫缩强度均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在防治宫缩乏力性出血中的价值较高,且可有效评估患者的情况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改善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检测妊娠高血压产妇产前24 h内的D二聚体(D-D)值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产科收治的220例妊娠高血压产妇,根据产妇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及出血量情况分为无明显出血组(产后24 h出血量〈100 ml)136例、产后出血量100~500 ml产妇为亚临床出血组54例、产后出血量〉500 ml为产后出血组30例,对比三组产妇产前24 h内的D-D、PLT、Fbg等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产前24 h,无明显出血组、亚临床出血组的PLT、Fbg水平显著高于产后出血组(P〈0.05),无明显出血组、亚临床出血组的D-D水平显著低于产后出血组(P〈0.05)。产前24 h,无明显出血组、亚临床出血组的PT、a PTT、PT-INR、TT值显著低于产后出血组(P〈0.05)。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产妇的产前24 h血清D-D水平与PLT、Fbg呈显著的负相关、与a PTT、PT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D-D值(228.4 ug/L)作为预测妊娠高血压产妇产后出血的最佳临界值,此时的灵敏度为0.947、特异度为0.872。结论检测妊娠高血压产妇产前24 h内的D-D值对产后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其最佳临界值为228.4 ug/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联合产后出血预测评分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23名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其分为发生组65名和未发生组58名。比较两组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25(OH)D水平和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分析其单项及联合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价值。结果:发生组PT和APTT均长于未发生组,FIB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产前25(OH)D水平低于未发生组,产后出血预测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PT、APTT、FIB、25(OH)D水平、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单项及联合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50、0.821、0.811、0.791、0.892,联合预测的价值最高。结论:PT、APTT、FIB、25(OH)D水平、产后出血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对预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 妊娠合并HBV感染发生产后出血产妇62例,其中产前肝功能正常24例(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38例(肝功能异常组);选择正常分娩产妇72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及产后检测PLT参数[PLT计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凝血功能7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1)在产前、产后PLT计数、PCT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的PLT计数、PCT低于产前(P<0.05),3组产妇产前、产后MPV、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前、产后PT、APTT、TT、D-D、FDP水平均呈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对照组(P<0.05),FIB、AT-Ⅲ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PT、APTT、D-D、FDP水平高于产前,FIB、AT-Ⅲ低于产前(P<0.05),对照组产前与产后D-D、FDP、AT-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能正确评估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前、产后凝血及纤溶功能,对预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观察组使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予以预防。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出血量以及宫缩强度。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10、30、60 min的宫缩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能降低产后出血率以及术后出血量,且有效增强宫缩强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89例,统计静脉溶栓后48h内HT发生情况并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h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小板参数变化对AC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48h内出现HT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89例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48h内发生HT 22例(24.72%),发生组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高于未发生组(P<0.05);入院时及溶栓2h后,未发生组患者PLT值均明显高于发生组患者,MPV、PDW值均明显低于发生组,且参数变化幅度均高于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MPV、PDW差值大是HT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PLT差值、MPV差值、PDW差值预测HT发生的AUC为(0.728、0.725、0.796),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较高(AUC=0.901)。结论ACI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静脉溶栓后HT发生有关,且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临床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凡利俊 《河北医学》2001,7(12):1093-1094
近年来,我们在围产保健工作中发现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例较多.为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与病残儿出生率,提高保健工作者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制订有效防治措施,本文对在本院分娩的175例产妇出血情况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变化与产后大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69 例产妇于产前及产后三天测定血小板计数(BPC) ,血小板平均容积( MPV)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WD) ,白细胞计数( WBC) 等。结果:69 例产妇BPC 产前降低,52 例产后恢复正常;48 例MPV 产前升高,产后恢复正常。结论: 血小板减少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源性凝血因子Ⅶa(rFⅦa)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在输血的同时,加以rFⅦa 90 μg/kg静脉滴注辅助治疗,视止血效果,最多再加rFⅦa两次,每次45 μg/kg,若止血效果仍欠佳,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经rFⅦa治疗,有8例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达61.54%(8/13),其凝血时间(P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红蛋白(Hb)、血小板数量(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结论rFⅦa可有效治疗常规止血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及心电图监测在脑卒中致心绞痛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12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脑卒中至心绞痛发生率,分析早期血小板参数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在预测脑卒中至心绞痛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脑卒中致心绞痛发生率为48.33%,不同心绞痛分级患者间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绞痛分级患者ST-T压低及T波倒置等异常心电图表现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血小板参数及心电图检测能及早发现脑卒中和冠心病心绞痛,有助于脑卒中所致心绞痛的防治,可作为脑卒中致心绞痛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97-99+104
目的考察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对女性产后出血的风险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产检并分娩的320例产后出血孕妇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正常分娩的健康孕妇2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及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并采用Ordinal逻辑回归分析各参数对产后出血的风险预警。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BMI及新生儿体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次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产后24 h相比,研究组产后24 h患者的DBP、SBP及Hb均显著降低,而HR和SI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产前相比,产后24 h患者的SBP、HR及SI显著降低(P0.05);与研究组产前相比,产后24 h患者的DBP、SBP、HR及Hb均显著降低,而SI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dinal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休克指数和舒张压对产后出血具有预警作用(P0.05)。结论休克指数和舒张压可作为评估女性产后出血的风险预测指标,临床应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