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的用于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方法,现已发展成为以此为核心特色的“石氏卒中单元”疗法,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享誉国内外,石氏“醒脑开窍”理论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学习。通过结合经典与现代研究梳理“醒脑开窍”理论,可提取总结出石院士的三点创见:对神之所主的发挥——“心为神之基,脑为神之主”、对中风病治则的发挥——“以神为统,辨病为主”、对中风病选穴的发挥——“调神为要,辅以通经”。  相似文献   

2.
刘强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68-1568
从察病者之“神”,正医者之“神”,治病者之“神”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察神、正神、治神是神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具体运用的三个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提示只有在察神、正神、治神三个方面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针刺防治疾病的目的和最佳疗效。为此,进一步探讨神的理论及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对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临证注重“治神”,提出“神之所在、神之所主、神之所病、神之所治——四神论”。从多方面剖析了神的内涵,形成了其独特的治神学术体系。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基于“窍闭神逆、神不导气”之病机,提出的一种具有养神、醒神、调神、治神的针刺疗法,其突出了针以守神、效以神应、施术治神的思想。该文从醒脑开窍针刺法立论于神、施术于神、治病于神、变化于神四个维度对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神思想作了钩玄。意在强调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立论于脑——这一元神之府。施术时强调神气相随,必以“神应”为度。治病当以调神为先。临证之时,多宗“治神”之旨,活用于他病。  相似文献   

4.
针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其反应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过程 ,同时也是治疗过程中医者与患者的心理交流过程 ,是发挥医者与患者相互效应的过程。集中表现在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针刺腧穴、经络及“得气”后医者手下的感觉与患者在针刺局部或远端所出现的各种感受。治神与守神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是一身之主宰 ,针刺治疗疾病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治神是指医者的精神状态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 ,五脏已定 ,九侯已备 ,后乃存针。”这里对于医者进行针刺活动…  相似文献   

5.
段鲜红  孟丹 《中国针灸》2002,22(10):43-51
《黄帝内经太素》乃隋唐时期的著名针灸医家杨上善所著。书中论及针刺与“神”的关系时 ,重点提出“治神”与“养神” ,指出 :“欲为针者 ,先须治神”“用针之要 ,无忘养神”。强调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患者神气的变化 ,只有在针刺时“治神”“养神”才能治愈疾病。这里杨氏所谓的“神”有特殊所指 ,《太素》中认为神、魂、魄、意、志“皆名神” ;心、意、智、虑“皆神之用也”。那么这个“神”就应是机体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与内部各脏腑功能状态的协调统一 ,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健康态。“神”对人体有主宰和调整及修复作用 ,“神…  相似文献   

6.
张智龙 《中医杂志》2007,48(6):498-499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其基本含义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调节患者之神和调整医生之意,使心手相应,形神合一,便于得神取气,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提示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诠释和阐述,都非常重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阅读应用经典奠定了基础,为做好临床树立了典范。笔者临证亦重视治神,在历代医家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启迪下,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意气针法,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津玮 《河北中医》2010,32(11):1692-1693
“治神”一词首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句。治,为安定、调节之意,治神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集中医生的精神意识,与针刺施术形神结合,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即产生得气感,从而发挥针刺调整阴阳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针灸研究者对于治神的理解大多在医者之神,而忽视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理患者机体的神气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与康复相结合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对于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曾提出“瘀血生风”的理论,辨证论治中风病及其合并症,临床疗效显著。刘教授认为中风后抑郁的发生是由于肝气郁结,心神失养,阴阳失调所致,提出“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调和阴阳”的基本治疗大法,自拟“疏肝宁神方”,随症加减,减轻了患者抑郁状态,从而提高整体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陶春祥 《养生月刊》2005,26(10):868-871
人在养生祛病过程中,贵在一个“神”字。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这里将养生的重要性列在治病之前,而治神又列在养生之前。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为其基础,故将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养生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  相似文献   

10.
介绍石学敏院士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调神"思想和临证经验.石学敏院士认为脑主神明,并根据中风病的病机提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机为"脑髓空虚,神机失用",治以益精填髓,调神益智.治疗重点在于"调神",分醒神(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丰隆),养神(百会、四神聪、神门、四白、风池、完骨、天柱)两部分取穴,具有严格的手法量学标准,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田晓芳  任雪松 《四川中医》2013,(12):148-150
治神思想是《内经》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灵枢·官能》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也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就是说,针刺治疗要以神为本,针灸治病,强调“神”的作用。治神,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要善于安神、守神、调神,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效果;治神,关系到医患双方,并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针刺操作手法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都有重要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中也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又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提出并强调了针刺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1针刺治神的涵义治神又称守神、本神、调神等,针刺治神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细心体察等方法,使针下得气适度而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刺治神包涵气功和心理疗法等内容,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所谓“神”即“神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包括精神、意识、心理活动等。《灵枢·本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可见“调神”在针治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调神包括审神、治神和守神三个方面。五脏之神,统归于心而出乎于脑,故“脑为元神之府”。因此,只有脑灵,才可神旺。在治疗上调神离不开醒脑这一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4.
杜美茹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8-1809
通过研究《内经》中有关“神”的概念,以及古今相关文献记载。紧密联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医学中所说的“神”与现代临床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判断预后等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使中医基础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5.
"形神同调"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中风病乃"形神共病"之疾患,治疗需"形""神"兼顾而并调。针刺可通过激发调控经络腧穴之气以平衡阴阳,调神全形,是"形神同调"法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手足十二针为王乐亭先生治疗中风病的代表针灸处方,诸穴相配,既能调节脏腑经络、筋脉肌骨,通调脏腑、和畅气血以治形,又着眼于整体阴阳的和调及精神情志的畅达,燮理阴阳、怡养精神以全神,发挥"形神同调"之功,可促进中风病的恢复,其潜在效应机制可能与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及调控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治风活血法治疗中风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沿革、治风方药及其治法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究,对治风活血法的治疗机制、风药的分类及中风病治风活血法代表方进行探讨,认为从“治风活血法”的治法理论高度认识风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可能为中风病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提供切人点,对提高中风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武连仲教授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的新理解、新应用及其理论基础。武连仲教授临床治疗中风病时,强调辨证论治,不可始终采用单一取穴、手法等治疗方法。提出"中风十辨"的辨证体系,重视"治神"。临证时根据"神气"在中风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灵活运用"醒神调神、通经导气、扶阳抑阴、纠偏矫正"等不同取穴、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论中风乃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风病为中医风、劳、臌、膈四大难症之一。中医学非常重视中风病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辨治经验。但中风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病种,病因病机复杂。古有大方复方理论并用于指导中风病的治疗,喻嘉言《寓意草·论杨季蘅风废之证并答门人四问》提出:“治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的观点,是对前人中风病诊治的时代总结,颇切合临床实际,且后世代有发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迄今对中风病的临床仍有指导作用。我们认为,此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多法综合治疗救治中风病的思想基础。现试作阐述。1大方复方及其作用探析大方复方的理论先河…  相似文献   

19.
方文明 《天津中医药》2005,22(2):170-171
探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风病恢复期证治综合诊疗观。总结出包含中草药、中成药、针灸、推拿、康复教育等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并经临床实践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德安教授,致力于医、教、研,倡导“针灸药”结合,创立了“针灸六治”学术思想体系。他在中医情志病、失眠、中风、神经性耳聋、儿童抽动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文章探讨周教授“治神”基础方“四神方”、补益安神之“五脏俞加膈俞”方、重镇安神之“督脉十三针”方、调畅安神之“开四关法”;并分享用“针灸六治”经典理论之一“治神”法治疗面瘫后失眠、中风后抑郁的经典案例。周老治病先治神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即人的形神是一个整体。周老将针灸治神贯穿临床各病种中,尤其是心身类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常因辨证不同,几种治神方联合应用。随着对周老学术思想的传承应用,越来越体会到治神思想在临床治疗各科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减轻了病痛,值得研究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挖掘、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