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医内病外治法 (下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 ,千百年来它以简、便、廉、验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据有关方面资料考证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 (《内经》时代 ) ,发展于中古 (汉、晋、唐、宋、元、明 ) ,成熟于明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专著 )中明确指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此语对中医内病外治之阐述可谓开宗明义 ,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确立中医外治法的理、法、方、药时均沿用此理论 ,其…  相似文献   

2.
膏药外贴内病外治探讨李煜中邯郸市丛台区刘二庄光华堂膏药门诊(056004)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的。正如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尚无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3.
中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荣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20-1322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痛性疼痛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理论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尤二,而法则神奇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 中医外科之托法,古医籍又称托里法或内托法;是内治三大法则之一,为三大法则之中坚,关系到病情安危好坏转化的枢纽。历代中医外科医家极为重视。《外科精义》云:“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若能将托法的辨证施治与中药免疫学结合研究,对提高托法的疗效,开拓中医外科治疗的新境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1 托法的涵义 托法,《外科启玄》云:“托者,起也,上也。”详而论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托法,是疡科临证治表之法。薛立斋云:“焮肿作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很多医生根据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原理,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外治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蒸熨法治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熨法是中医外科的重要治法,因其较繁杂,目前临床较少采用,以致其独特的疗效不被人们认识。笔者用治某些疑难杂症,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一、功效及治疗机理临床运用,蒸熨法的功效有活血消肿、解毒止痛、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疏通气血等。《理渝骈文》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蒸熨等外治法与内  相似文献   

7.
<正>肿瘤的中医治法种类繁多,中医药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有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和转移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远期疗效。清·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1]。赵尚华教授与钟长庆先生1989年1月合作编著出版了《中医外科外治法》[2]一书,书中介绍了中医外科  相似文献   

8.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乃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关键 ,乃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 ,即中医所称之证候。证同治同 ,证异治异。因之可知 ,中医治疗体系之核心 ,是证候的确立。故而《临证指南医案》云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 ,此为三大关键 ,一有草率 ,不堪为医矣。……然三者之中 ,识证尤为紧要。”施治之时 ,法据证立 ,方随法定 ,是故一证有其主法 ,一法有其主方 ,如脾气虚弱证 ,治宜健脾益气 ,方选四君子汤 ,此乃众所周知之常理。然据临床实践 ,有同一证候治虽各异、而皆获其效者 ,亦颇为多见 ,乃临证处治之变局…  相似文献   

9.
乳腺炎多是由哺乳期妇女乳房部细菌感染,乳房挤压,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畅致疏泄障碍,胃热壅滞与阳明之热蕴结,经络不通,气血郁滞,郁而化热成痈。属于中医“乳痈”范畴。《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通络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乳痈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现归纳近几年的外治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裴慧  赵娴  李悦  张朴  刘小春 《河北中医》2021,43(11):1928-1932
产后尿潴留(PUR)是临床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导尿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盆底肌功能锻炼为主,中医治疗主要有内治、外治,内治主要是中药口服,外治包括针灸、穴位注射、艾灸、耳穴贴压等.我们通过查阅整理文献,总结近年来临床治疗PUR的方法,以期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谈《理瀹骈文》的思想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医外治法的著作,其中蕴藏许多中医外治思想和方法,如“外治须求其本即明阴阳,识脏腑”的治病求本思想,要“审阴阳,察四时五行,求病机,度病情,辨病形”的辨证施治思想,“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的思想,三法应三部的“三焦分治法”等,对目前的外治法临床工作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夏少农先生为海派夏氏外科第五代传人。值夏老百岁诞辰,再读夏老《中医外科心得》,总结夏老治疗中医外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夏老临证提倡"邪正学说",把外科病因分为"邪气因""正气因";辨病寻病因,临证主分阴阳;根据"审因论治"原则,提出内治十五法,即"治正气因四法""治邪气因十一法",外科疾病证治尤重外治,内外合治,利于邪之早去。  相似文献   

14.
产后痹是妇人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所患的痹证。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产褥期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及瘀血阻络有关。在治疗上多从血痹、气血亏虚、祛邪化瘀论治。清代吴师机明确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为中医外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痹病的论述较多,但在治疗产后痹方面理论欠系统化,治疗欠规范化。本文在此概述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中医外治疗法对产后痹的治疗,以期能够促进中医外治法理论系统化和治疗规范化的进展,并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治疗产后痹的思路和方法。下面就产后痹的中医外治疗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燕生教授认为肛窦炎属于中医外科的"脏毒"范畴。过食辛辣,内生湿热火毒;肠燥便秘,破损染毒;五志过极,郁热邪毒等"毒邪"发于肛门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多样,易反复发作。中医外科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肛窦炎、肛痈、肛漏相当于疾病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肛窦炎阶段尚未成脓或毒邪尚未扩散,邪毒蕴结,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内治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原则,综合采用"消法"和"托法"治疗;外治则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治与外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强疗效,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舌诊是中医望诊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医者临证体悟不同。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证殊重舌象,长于紧扣舌象,察辨病机,多能辨中肯綮,应手瘥疾。胆囊炎治以清利肝胆是世医辨治胆病之常法,本文围绕朱师"以舌辨胆,鉴舌治胆"之临证思路,选取"寒湿内阻"及"气滞瘀血为主合并湿热"胆病验案两则,旨在从"借鉴舌象"切入,促进中医辨证具体化,为打破固囿,提高胆病中医辨治疗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1 概述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的基本治法。“寒温两用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大特色,对指导临床治疗疑难杂证具有重要意义。1.1 寒温两用法的含义 “寒温两用法”是指寒热药同用组方,以治疗疾病寒热错杂证的一种特殊治法。它既解决了疾病中寒的矛盾而又不损伤阳气,又解决了热的矛盾而不致耗伤阴津,达到“治热当热去而不冷,治冷当冷去而不热”之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宋镇星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1):492-493
中医神治八法宋镇星贵州省瓮安县中医院(瓮安558200)陈士铎在《石室秘录》的128法中,专列一神治法。曰:“神治者,通神之治,不可思议,而测度之以人谋也。或剖腹以洗肠,或破胸以洗髓,或决窦以出鸟雀,或用药以化龟蛇,此尤不经之奇,未足以取信也。惟是寻...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健康理念,赋予了"亚健康状态"的新思维.无器质性病变、动态的、明显的"六高一低"的发展趋势是"亚健康状态"的特点.中医"上工治未病"思想与现代亚健康新思维十分契合,中医"治未病"之"善诊"三法和"善治"五法,体现了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