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及其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无肯定的结论。PSD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此项研究应向定量化深入。目的:通过对PSD和抗抑郁干预,探讨PSD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神经内科,湖北中医学院神经科,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内科。对象:2001-08/2002-03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的PSD患者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61.7&;#177;12.1)岁,随机分为抑郁组20例和非抑郁组21例。干预:抗抑郁组在第1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后开始服用阿米替林和心理辅导。在发病1个月和3个月时采用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欧洲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ESS)进行评定,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生活质量和抑郁症状的改善。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在第1,3个月时HAMD,ESS和SS-QOL评分。②SS-QOL各项指标评分结果。③抗抑郁组治疗效果。结果:抗抑郁组治愈者16例,治愈率76%(16/21),4例比治疗前减少5分以上,总有效率为95%(20/21)。抗抑郁组SS-QOL评分显示在情绪、体能、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PSD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抗抑郁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活动障碍对神经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目的观察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01/2002-03连续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48~87岁,平均(62.5±12.1)岁,受教育时间(5.2±4.5)年.方法在病程2周、1,3,6,12个月时对每一位人组患者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ADL,HAMD,SDS,SAS评分.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②脑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③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④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个月时抑郁症状(4.63±2.37),日常生活能力(23.25±10.12),神经功能缺损(12.95±11.54)方面改善尤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6~12.174,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PSD—PSA)对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生活能力指数(BI)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49例,非焦虑-抑郁患者75例进行测评及3个月随访。结果 PSD—PSA组的BI和ESS改善明显低于非PSD—PSA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变化,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9例PSD患者、36例非PSD患者及43例正常人的血清Cor水平;并观察29例PSD患者抗抑郁治疗后血清Cor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PSD组血清Cor水平显著高于非PSD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PSD抗抑郁治疗组与PSD未抗抑郁治疗组相比,HAMD评分(P<0.01)和Cor水平(P<0.01)均显著降低.在PSD组治疗前、PSD抗抑郁治疗组治疗后及PSD未抗抑郁治疗组中,HAMD评分与血清Cor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PSD患者血清Cor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抑郁程度相关,提示脑卒中后抑郁可能引起了患者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康复组、药物组及联合组3组,每组30例.每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同时行早期康复训练,药物组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联合组予早期康复训练及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及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12周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康复组和药物组,E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和药物组.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抑郁的影响。方法:PS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舍曲林组和帕罗西汀组各50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舍曲林或帕罗西汀,疗程3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情绪,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估生活质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抑郁情绪、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治疗1月、3月后,2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帕罗西汀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舍曲林组(P<0.05),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舍曲林组(P<0.05)。结论:帕罗西汀可有效促进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临床体格检查、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将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抑郁治疗组和抑郁对照组,治疗组予氟西汀治疗。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时给每一位入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抗抑郁药物PROZAC(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ADL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抗抑郁治疗能使PSD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显著提高ADL能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李金贤  莫煊  谢荣 《中国康复》2011,18(6):434-435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抑郁(PSD)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PSD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1例和干预组39例,均在软瘫期、痉挛期及恢复期给予相应康复治疗。干预组治疗过程中配合服用抗抑郁药及心理疏导。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Fugl—Meyer(FMA)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干预组较对照组表现更显著(P〈0.05)。结论:PSI)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探讨高压氧 (HBO)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 (PSD)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HBO治疗 ,观察并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分变化。结果 1个月后 ,治疗组的HAMD评分和CSS、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 <0 .0 1)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HBO治疗可以促进PSD患者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程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及抑郁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2、4、12周的HAMD、NIHSS、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12周的HAMD、NIHSS、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心理护理能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的比例都很高,脑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一所武装警察部队总队医院的内三科和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3-01/2004-05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武装警察部队黑龙江省总队医院及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312例.方法对312例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48 h内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欧洲脑卒中评分(ESS)进行评定,同时收集有关的临床资料及社会心理因素.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年龄、个性、文化程度、脑卒中类型、脑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1%,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脑卒中后抑郁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老年患者高于中青年患者(P<0.01);性格内向者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中学以上学历较小学文化程度者显著增高(P<0.01);左侧大脑半球病变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频率明显高于右侧大脑半球病变(P<0.01),其中额叶病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最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欧洲脑卒中评分(ESS)呈明显负相关(r=-0.846,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源性因素作用的结果,符合生物-精神-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2.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与性别、病变部位、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情况。方法对112例脑卒中患者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分析符合PSD诊断的42例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PSD的发生率为37.5%,其中以轻-中度PSD为主,占90.5%(P<0.01);女性PS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基底节病变的PSD发生率明显高于大脑皮质或小脑、脑干病变(P<0.01),但不同大脑侧别病变的PSD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发病灶的PSD发生率高于单发病灶(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PSD发生率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P<0.05)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P<0.01);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PSD的发生率高,以轻、中度PSD为主;女性较男性易患PSD;基底节病变PSD发生率较高,PSD的发生与病变的大脑侧别无关;病灶损害愈多,神经功能缺损愈严重,PSD发病率愈高;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病房中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卒中单元病房的脑卒中患者176例为康复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84例为对照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抑郁状态。结果:治疗后QLI总分及各分项得分、BI指数得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状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脑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ADL,减少抑郁状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张斌  郝光 《临床荟萃》2015,30(4):383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与梗死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关系。方法选择入住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5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行头颅 CT 平扫、MRI 常规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检查。出院3个月后,根据老年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分,将老年抑郁量表评分≥7定义为 PSD。根据患者入院时 MRI 检查表现评估 CMB 的有无及其部位, CMB 定义为 SWI 序列上卵圆形或环形的均匀信号缺损区,直径2~5 mm,周围无水肿,于常规序列未能显示,并根据CT 平扫除外钙化灶。评估 CMB 的有无及其分布部位与 PSD 的关系。结果本组175例 患 者 中,PSD 患者77例(44.0%,77/175),其中57例(74.0%,57/77)伴 CMB;非 PSD 患者98例(56.0%,98/175),其中43例(43.9%,43/98)伴 CMB。与非 PSD 组比较,PSD 组患者伴皮层 CMB 的比例更高,分别为46.4%和18.3%。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皮层 CMB 是 PSD 的独立预测因子(OR =2.721,P =0.013)。结论大脑皮层 CMB 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 PSD的发生,对 CMB 在 PSD 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和米氮平联合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急性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7例、米氮平组(B组)33例、心理治疗+米氮平组(C组)36例,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维生素B1、米氮平、心理干预+米氮平治疗。全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SDS)进行抑郁程度评定,同时采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B、C组与A组相比,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而且C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急性期应用心理治疗和米氮平均可改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而联合应用疗效要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慢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望京社区78例首次发病、病程1年以上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状况调查,同时评测运动功能(Fulg-Meyer)、生存质量(SF-36)、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和脑卒中并发症等疾病相关内容,并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病程1年以上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为57.7%。其中,轻度抑郁35.9%,中度抑郁11.5%,重度抑郁10.3%。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均月收入、年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SF-36精神健康和SF-36躯体健康6个因素与患者抑郁评测总积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慢性阶段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脑卒中后抑郁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改变。卒中后抑郁降低了脑卒中慢性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空白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24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MBI、SS-QOL各项目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PSD患者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变化,其发病率较高,并且严重影响患者近、远期的功能预后,影响其恢复期的生活质量.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治疗,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心理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干部病房.对象2001-10/2002-0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康复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心理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降压,改善脑循环及对症)治疗.在患者入选时、病程3,6个月时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主要观察指标康复组和对照组在第3,6个月时Barthel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得分在疗程3个月(68.0±2.9)和6个月(70.0±3.5)时显著高于对照组(62.0±3.3,65.0±3.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0.01),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在疗程3个月(8.9±4.9)和6个月(8.7±5.1)时则明显低于对照组(15.2±5.6,14.9±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卒中后抑郁(PSD)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 将78例首次脑卒中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所有患者在发病3 d内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2周时进行HAMD、NIHSS评分及P300检测.结果 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PSD 32例,发生率41.03%,且其发生与病灶部位及NIHSS评分有关,病灶位于额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基底节、顶枕叶及小脑 (P<0.05);PSD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P<0.01);与非PSD组相比,PSD组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幅显著降低(P<0.01).结论 病灶位于额叶的卒中更可能导致 PSD;神经缺损严重的患者患PSD的机率更大,而早期的P300检测可以提高对PSD的识别,有利于临床上对PSD进行早期干预,以利于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癫痫患者对服药副作用的担心及长期以来人们对癫痫病的误解、歧视均影响其心理、情绪和行为,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发达国家的药物管理机构提出评价新型抗癫痫药的效果必须包括生活质量的内容,中国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也已开始.目的评价广西部分地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探讨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室和神经心理实验室.对象2002-03/2003-08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儿科门诊和住院癫痫患者78例(癫痫组),年龄8~53岁,按就诊顺序号分为心理干预组39例和非心理干预组39例.同期选择70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干预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将美国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中的个别项目加以修改,包括7个分项,分别为对发作的担忧、对日常生活满意程度、情绪、精力状态、认知功能、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顾虑、社会功能.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以问卷方式进行QOLIE31进行评估(第1次评分).其中心理干预组用电话、通信、印发健康宣教资料及个别指导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在3个月后重复上述问卷(第2次评分).主要观察指标QOLIE31中QOL总分及7个分项评分.结果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主要表现在对发作的担心,生活满意度下降,认知功能下降,对用药的担心和社会功能下降(P≤0.001).经过心理干预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1);非心理干预组两次评分比较,QOL总分、情绪、用药担心也有提高(P<0.01或0.05),但对发作的担心、对生活的满意度、精力、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与第1次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低下,心理干预可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