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味调和”是中国人特有的饮食观念.中国人研究饮食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懂得使用调味品来改善食物的风味了.《周礼》中记载以五味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醯(醋)、酒、饴蜜、姜、盐之属.”而“醋当先”,不仅显示了醋在中华民族传统烹饪调味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还突出了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吃肉不如喝汤”,中国人自古就有喝汤的习惯。中国传统饮食观,追求“美味享受”,注重“饮食养生”汤最容易兼顾到这两个方面。烹饪饮食经典《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载:“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药膳食疗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很早,商代就有以饮食疗病的记载。屈原所著的《离骚》中记载的“雉羹”即为药食结合之品。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在九会诸侯时举行的“八盘五簋宴”,厨师易牙烹煮了名馔五味鸡,即为药食结合的药膳。五味鸡为五味子与鸡烹煮而成,不但为美味佳肴,且能治  相似文献   

4.
1饮食五味之过用精气神乃男子之“三宝”,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饮食则是化生精气神之源泉。《灵抠·营卫生会》篇回:“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篇目:“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精生于谷”,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皆输水谷之充养生化。“人之所受气者,谷也”,“饮食入胃,阳气上行”。(《脾胃论》卷上),水谷化精生气益神,正如《素问·六节胜象论》曰:“五味人D,藏于肠胃,味有所流,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相生。”因而饮食有节,脾胃肠道消化吸收节奏规律,一张一弛,有劳有逸,利于人体…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毅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养生略要》亦云:“五味养精神,强魂魄”,可见饮食於健康主重要。  相似文献   

6.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7.
气味医学,是现代医学近年所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认为欢愉的气味对人体有益,厌恶的气味对人体有害,气味的厚薄对人体影内的程度也不同。在中医学中,既往虽没有“气味医学”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实早已有其丰富的“气味医学”理论,如《素问·生气通无论》的“阴之所在,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味归形,形归气”等,兹就此探讨如下。1气味生理学人以饮食为本,在生理情况下,饮食人胃后,其五味各归其所喜人的脏腑,以养其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  相似文献   

8.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最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10.
何健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22,37(1):12-14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有非常丰富的论述,涉及篇章21篇,分别从五味的作用、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配属五脏、五味的饮食禁忌和五味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予以阐释.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一方面指导日常饮食养生调护,另一方面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五味者,酸苦甘辛成也。五味有食之五味和药之五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五味调和,则脏腑各有所归,人体就健康,五脏的功能发挥就正常,此生理之常也。五味之味,各走所欲之脏之经。如辛入肺经,能散能行;酸入肝经,能收能涩;甘入脾经,能升能缓;苦人心经,能泻能燥;咸入肾经,能软坚能润下。即所谓“嗜味不同,各有所喜”。若五味偏盛,易致脏腑功能紊乱。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相似文献   

12.
    
正甘,甲骨文写作,好像嘴里含着好东西,是会意兼指示字,指美味。《说文解字·甘部》:“甘,美也。”如汉代辞赋家枚乘作《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这里的“甘”就是指可口、美味的食物。古代甘除了指可口、美味,还可以特指五味之一的甜味,如《诗经·邶风·谷风》  相似文献   

13.
“饮”,指饮用水、酒之类的饮料;“食”,指食用谷、肉、菓、菜之类的食品。统而言之,叫做饮食。祖国医学中有时以“谷”,“水谷”,“五味”等称代它。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活动的要素。人体的气血精神津液基本均来自于水谷精微,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于饮食调养。因此,古人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之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对人体固然重要,但饮食不当,也可以导致疾病发生。为防止饮食致病,做到“饮食有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与饮食护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是营养机体、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而饮食护理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正确选择食物,配合其它疗法,以补偏救弊,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康复。中医学认为,饮食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指出...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汤源出《伤寒论》,为治太阳中风之名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名医方论》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用之。”...  相似文献   

16.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保持健康、保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灵枢·五味篇》中指出:“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人以食为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一般地说,烹饪用油的作用有二:一是补充人体必需脂肪酸,帮助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等)的吸收;二是满足烹饪加热与调味的需要。但是,如果日常饮食不限制脂肪摄人,不仅影响胃肠道活动,引起消化不良,而且会导致肥胖,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胆结石、高血脂等病症。虽然脂肪可以使菜肴口感油润、滑嫩,增加香气,但单靠脂肪来调味,其作用还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黄帝内经》年代,古人就很重视饮食,《黄帝内经》有大量篇幅对饮食加以论述,《素问》提出养生之道必须谨调五味,才能长有天命,为后世饮食养生体系奠基之作。笔者结合《内经》,将饮食养生归纳为其与生理病理、食量、食物四气五味、季节、梦相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与宜忌。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有关饮食护理方面的多,本文作点滴滴论述颇探讨。一、为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理及养生保健方面,首先将饮食按五行学说分成酸、苦、甘、辛、成五类,“粳米牛肉枣葵皆甘,……皆辛。”同时将五味分属五脏,指出饮食五味进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和五味。”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终年,度百发乃去。”以及“毒药改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相似文献   

20.
《本草纲目》中介绍了大量的鸡肉食疗方,如“禽部中:鸡,释名:烛夜。气味:白雄鸡肉:甘、微温、无毒。乌雄鸡肉:甘、微温、无毒。乌骨鸡:甘、平、无毒。黄雌鸡肉:甘、酸、温、平、无毒……精神狂乱,用白雄鸡一只,煮以五味,和作羹粥吃”。现介绍几则鸡肉食疗方,供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