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第12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合理地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行包括第12组淋巴结在内的根治性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2或以上手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与第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12a、12b、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1%、13.1%、2.2%,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胃上部(U区)、胃中部(M区)、胃下部(L区)及全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28.6%、14.8%和83.3%,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U、M、L各区(P〈0.05);肿瘤直径≤5cm及〉5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8%、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透浆膜与浆膜未受浸润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3%和0,浸透浆膜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低分化、高一中分化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9.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与第12组淋巴结的转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通过对50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D2根治术,检测No.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No.6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然后统计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上述其他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术前CT检查的准确率。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No.14v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假阴性率为12%。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2%。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24%,No.6淋巴结转移阴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3%。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淋巴结转移、肿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及肿瘤直径有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CT对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不高,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3.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胃癌根治术标本52例共计淋巴结1 176枚,平均每例22.6枚(9~60枚),将淋巴结术中评定为阳性、可疑、阴性3类,阳性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可疑、阴性淋巴结切成两半分别保存,可疑且常规病理为阴性的462枚淋巴结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查,研究不同部位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结果52例胃周淋巴结转移大量存在,有48.3%(223/462)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肿瘤部位不同(胃窦、胃体部、胃上部)淋巴结转移的顺序和规律不同,跳跃性转移常见.所有淋巴结中No 6 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平均为75.7%,其次为No 3 组为72.9%.No 7、8、9 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5.3%、50.0%和35.9% .与No 8、9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因素有肿瘤部位、组织类型、浸润程度(P<0.05) .结论肿瘤部位、组织类型、浸润程度不同的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马灼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07-1710, 171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6例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No.8p淋巴结转移的病人14例,无No.8p淋巴结转移的病人92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No.8p淋巴结转移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06例病人中No.8p淋巴结转移率为13.21%。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在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及饮酒等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肿瘤切除部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大小≥ 4 cm、TNM分期较高以及存在联合脏器切除、术中输血的胃癌病人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TNM分期、肿瘤大小是胃癌根治术病人发生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完成随访病人共98例(92.45%),随访时间为22~86个月(中位时间43个月),5年生存率为39.80%。No.8p淋巴结转移病人5年生存率为13.33%低于无No.8p淋巴结转移病人的44.58%(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NM分期及No.8p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根治术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P < 0.01)。结论性别、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是胃癌病人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2 cm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手术证实的453例肿瘤直径(最大径)≤2 cm的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453例直径≤2 cm的胃癌中早期胃癌255例、进展期胃癌198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8%和46.0%(P=0.000 1);3.5%的早期胃癌与7.6%的进展期胃癌可见脉管内癌栓(P=0.034 1).影响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与脉管内癌栓是直径≤2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浸润深度则是直径≤2 cm的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确定肿瘤直径≤2 cm的胃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分析86例进展期胃癌术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6例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5.6%。T2和T3、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4.5%、88.6%。BorrmannⅠ、Ⅱ型为54%,BorrmannⅢ、Ⅳ型为91.8%。病灶直径小于5.0cm组为60.1%,≥5.0cm组为87.5%。各组淋巴结中以第3组转移率最高为52.2%,其他依次为第4、6、7、8、5组淋巴结。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多限于N1及N2;弥漫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局限型;浸润浆膜层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下组;病灶大于或等于5.0cm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小于5.0cm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A-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217例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217例患者中,有44例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0.3%,其中发生闭孔淋巴结转移最高,转移率为16.1%。χ^(2)检验分析得出,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有无浸润及宫旁有无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Ⅱ期、肿瘤≥4cm、宫颈间质浸润≥1/2、低分化、脉管阳性及宫旁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期Ⅱ期、肿瘤≥4cm、宫颈间质浸润≥1/2、低分化、脉管阳性及宫旁浸润容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建议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进展期胃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常规解剖原发灶及各组淋巴结,并标记和计数,分析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4.5%;U、M、L区及全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5.7%、87.5%、67.6%和83.3%,各区和全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浆膜受侵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2.5%,明显高于浆膜未受侵者(53.3%)(P〈0.05);弥漫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3.3%,明显高于肠型(64.0%)(P〈0.05);直径〉5cm癌灶淋巴结转移率为90.0%,明显高于直径≤5cm的胃癌患者(65.7%)(P〈0.05);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浸润深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应结合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做出判断,并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LN)转移的规律,指导进展期胃癌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9—2012—09间在我院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158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LN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LN转移率分别为91.4%(64/70)、78.7%(48/61),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6%(8/27)(P〈0.01)。各组LN中以第3组LN转移率最高为51.6%,其他依次为第1、2、7、8、12、13组LN,而第14、15组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很少。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LN转移的因素,掌握进展期胃癌LN转移的规律,对进展期胃癌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5cm、3cm〈肿瘤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0.5%(38/42)、78.4%(29/37)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的29.4%(5/17)(P〈0.01);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穿透浆膜层而未侵及邻近组织及器官、侵及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1.7%(11/12)、77.8%(21/27)、89.7%(26/29),高于侵及肌层的50.0%(14/28)(19〈0.01或P〈0.05)。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组织学类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应根据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吴继锋  刘红 《安徽医学》1995,16(4):14-15
应用粘液组化染色法对104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大小、肉眼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粘液性质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晚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随着肿瘤在胃壁浸润深度的增加,胃癌淋巴转移率逐渐增高。肠型及混合型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型胃癌(P<0.01),提示癌细胞产生大量的酸性粘液将有利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2.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 2004年7月~2007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病人70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4.16%(453/706),第一站(N1)、第二站(N2)和第三站(N3)的转移率分别为61.90%(437/706)、35.86%(253/706)和7.93%(56/706).14例病人发生"跳跃性转移",其中N2为13例,N3为1例.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和Borrmann分型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OR=2.594,P<0.001)、分化程度(OR=1.743,P<0.01)和肿瘤长径(OR=1.204,P<0.001)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T1a~T1b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风险因素及预后生存情况,为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T1a~T1b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脉管是否浸润将其分为脉管浸润组(24例)和脉管未浸润组(56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影响T1a~T1b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风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 结果 脉管浸润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脉管未浸润组(P<0.05)、肿瘤大体分型中溃疡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脉管未浸润组(P<0.05)、肿瘤分化程度中低分化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脉管未浸润组(P<0.05)、肿瘤浸润深度中T1b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脉管未浸润组(P<0.05);2组患者的癌结节、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是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脉管浸润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脉管未浸润组(P<0.05)。 结论 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是T1a~T1b期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独立风险因素,发生脉管浸润的T1a~T1b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不佳。   相似文献   

14.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宇  周岩冰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4):309-311,314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通过对435例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资料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BorrmannⅠ、Ⅱ、Ⅲ、Ⅳ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75%、61.27%、72.54%和88.89%(χ^2=18.25,P〈0.01);T1、T2、T3、T4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69%、36.84%、75.52%、88.24%(χ^2=102.73,P〈0.01);高、中、低分化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77%、34.38%和71.86%,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11%和71.87%;直径〈3.0cm、3.0~5.0cm和〉5.0cm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26.72%、71.22%和81.67%(χ^2=97.09,P〈0.01)。435例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63.68%。不同分组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所在部位有关,上部和中部以No3组最常见,下部以No6组最常见,其次为No3组。结论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形态、分化及浸润深度有关;胃癌中淋巴结转移率第一站最高为No3、No6组,第二站为No7、No8组。  相似文献   

15.
进展期胃远侧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进展期胃远侧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因素,阐述胃远侧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复习1990-1995年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或全切除的胃远侧癌手术171例,分析淋结的转移及有关预后情况。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74.9%。肿瘤大小、Barrmann分型和浸润深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侵及肌层、浆膜及浆膜外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4%、73.2%和100%。肿瘤侵及肌层即有NO③-⑧淋巴结转移,随着外侵程度加重,向近侧转移率明显增高,NO①转移率为14%。肿瘤侵及邻近脏器的,整块切除者好于脏器局部切除者。结论:(1)进展期胃远侧癌行远端胃次全切除加D2或D2+淋巴清除术应为标准术式。(2)胃角癌直径>5cm或No①淋巴结癌转移者应行全胃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3)浸润邻近脏器的胃远侧癌应联合脏器整块切除加D2或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分析一组单纯手术切除、资料完整的73例贲门癌患者,对术后病理检验的淋巴结进行分析统计,计算出不同期别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结果淋巴结的转移度、转移率Ⅱa期分别为2.4%和26.3%;Ⅱb期为20%和91.7%;Ⅲa期为35.9%和100%;Ⅲb期为56.8%和85.7%;Ⅲc期为51.2%和100%;Ⅳ期为78.3%和100%;Ⅰb期无淋巴结转移。相同浸润深度而长度不同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浸润深度不同则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明显差异。高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36.4%,低分化癌则为76.6%(P<0.05)。结论贲门癌淋巴结转移有其自身规律。病变长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不明显,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检测(SLNB)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亚甲蓝对40例胃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活检,随后行D2或D2以上手术.结果 本组病例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1.67%(22/24),假阴性率为 8.83%(2/24),准确率为94.87%(37/39 ).SLN在第1站占87.18%(34/39); 检出率依次:No 3、No 4、No 5、No 6等.SLN在第2站占12.82%(5/39) ;检出率依次:No7、No 8等.同时,SLN预侧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准确率随胃癌浸润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1期敏感性和准确率为100%,T3期的敏感性为84.62% (11/13),准确率88.23 %(15/17).22例转移的SLN中,3例SLN为唯一转移部位,且均为T1、T2期.结论 SLNB符合胃癌的一般淋巴结转移规律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能准确反映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更适于早期胃癌的检测;可能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和胃癌分期的准确性及有望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胃癌根治手术的疗效,阐明胃癌生物学特性与第1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及此术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58例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58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转移者10例,转移率为17.2%,而于浸润型胃癌、肿瘤直径大于5 cm、肿瘤侵及浆膜以及第2、3站淋巴结受累时,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在第16组的各分区淋巴结中又以16A2和16B1区的转移率更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并发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进展期胃癌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第16组淋巴结转移,且与胃癌各生物学特性参数相关,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也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其对胃癌手术的彻底性和远期疗效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高于结肠癌,T3-T4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肠腔内直径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癌灶的部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廓清淋巴结,对于直肠癌肿、T3期或无远处转移的T4期、术前结肠镜检查发现同时有2个或以上瘤灶、术前病理诊断为未分化腺癌的病例,相应的结直肠系膜切除更应该彻底,以尽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20.
胃癌10和11组淋巴结转移及其清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胃癌脾门淋巴结(No.10)和脾动脉周围淋巴结(No.11)转移规律,进一步探讨No.10和11清扫的必要性和方法。方法:1991年-2000年132例行全胃切除,D2以上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回顾性研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其他淋巴结转移等对No.10和11转移的影响,比较全胃切除和全胃联合脏器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胃癌具有较高的No.10或11淋巴结转移率(18.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癌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大小弯淋巴结转移五项临床病理指标影响No.10和U转移率。联合脏器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32%)明显高于单纯全胃切除(11.2%),联合肢体尾切除增加肠下脓肿发生率,而脾切除并不增加全胃切除的危险性。结论:No.10和11在胃癌有较高的转移率和特定的转移规律,预防性和治疗性的清扫实属必要,联合左侧肢体尾加脾切除增加手术危险性,应严格掌握的适应证。而保留胰腺,切除脾血管和脾清扫No.10.和ll淋巴结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