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2个相关医学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对开发成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组织12个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调研,开展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建立课程标准,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果:以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理念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合理构建相关医学粪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明确相关医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真正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锻炼了教学管理队伍,成效显著。结论:高职相关医学类专业中适合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有利于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结合该课程教学实际,从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实施路径及讨论3个层面,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知识量大、内容繁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示教为主,针对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我院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及思维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测仪器、检验方法日新月异,许多检测项目自动化、微量化趋势日趋显著,测定项目的种类也逐步增多。因此,不断发展的检验技术对高职检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检验医学高职教育的水平,培养适应临床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药物检验技术是高职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笔者在高职药学类各专业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中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药物检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高职教育医学检验专业生理学教学中,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并评价其教学效果,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选取宝鸡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20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106人,对照组101人。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实施项目教学法完成生理学课程的全部课堂教学,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法完成生理学课程的全部课堂教学。结果分析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实验组学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结合应用项目教学法比单纯应用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高职教育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穆春晓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12-112,14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检验专业基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本门课程直接影响到检验专业学生的质量。优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开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竞赛、实践活动,加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后续教育,加强综合教学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职医学检验实训课程采用线上虚拟仿真平台与线下模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适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部分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本科压缩型,教学上侧重于学科体系的现象,使得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不能很好地衔接,学生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出来。而高职医学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医学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高职医学教育质量,使学生更能胜任工作岗位,本人就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作了模块化、标准化的开发研究,并已实施于具体教学中,取得了初步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前,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在专业音乐院校和中小学得以推广实施,但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存在着开发整合手段落后、开发整合价值偏离和开发整合内容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有利于教师对音乐课程人文精神的把握,又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必须做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契合、情趣与能力相融合,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程,从分析教学现状出发,讨论师资队伍的培养、集体备课、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改革;从实验教材、教师业务素养和能力、实验训练、实验考核等主要方面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课教学内容具有涉及学科知识较广,各学科相互渗透并与临床医学对接的特点.基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基本教材内容陈旧等问题,作者所在单位以微课作为信息化的主要手段,辅助移动教学互动软件,探索建立了适合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的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医学检验技术隶属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该专业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技能培训,部分课程实用性不强,毕业生专业素质欠缺等问题。本研究将“教学”“临床”“科研”三轴结合,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增加实验课程、临床技能和科研实训比例;依托“验证→综合→设计”实验、实验室开放和本科生科研竞赛等抓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好教育成效,对检验学科发展也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4.
医学检验系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课题和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作为培养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并纳入教学计划,先后已有9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探索医学检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动力;强化和拓展专业技能是学生科研工作的基础;争取理解和支持、建立稳定的支持体系是学生科研工作的保证;认真计划、组织和落实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实施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课题和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培养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根据某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课程整合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广泛的调研、健全的规章制度与一线教师积极性的挖掘与合作文化的培养,并通过建立模块课程群来促进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完善与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心理学界与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的存在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对医学生的教育,乃至于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学校人事考评与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因素、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交互作用,引发或加速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本文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预防和缓解倦怠心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行“4+4”模式(4年非医专业本科+4年医学专业培养);在医学专业教育阶段开展了整合式医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旨在培养基础扎实、思维宽广的医学生。在神经、精神与运动模块整合背景下,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带教中,教学者根据学生特点和自身带教经验,提出重视经典“三基”教育、推广多样化教学、利用云模型尝试新评价方法等措施,以利于医学高级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首都医科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科研能力如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数据统计和论文撰写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指导教师存在科研时间安排、科研经验和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可通过健全规范培养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奖励机制和增加科研能力培训课程等措施进一步推动“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动物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线,将实验动物学课程分解为两个理论模块(标准化实验动物的培养、利用标准化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和一个实践模块(动物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及模型制作)这样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以模块为单元,构建多元化、分段式、全方位的实验动物学模块化课程群。理论模块由实验动物中心的教师讲授,动物实验实训板块由基础医学院科研能力出众的教师承担。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理解实验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从事动物实验科技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基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现状提出改革对策与建议,以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分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特性和发展现状,从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设计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结果/结论 构建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和以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