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并分析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完整下肢骨骼-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Sanders III型跟骨骨折模型并模拟固定,用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骨折。评估该模型在静态站立和行走状态(足跟着地期、站立中期和推离期)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跟骨的应力集中于骨折端、跟骨与跟腱连接处,峰值为96.92 MPa。内固定的应力集中于钢板螺钉与载距突和跟骨结节接触位置,峰值为883.20 MPa。后关节面位移、Bohler角和Gissanes角均维持较好。桡骨远端钢板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体现微创原则,操作简单,术后可以早期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医用生物力学》2015,(6)
目的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Ⅲ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研究交叉螺钉与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方法 采集1名正常男性足部薄层CT数据集,据此建立交叉螺钉和钢板两种内植物固定跟骨Sander-III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两个模型在700 N垂直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规律。结果 螺钉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骨折端与螺钉接触的部位,不同部位螺钉的最大应力存在差别。钢板固定时应力集中于钢板与螺钉接触的位置,高应力区位于钢板中前部。钢板、螺钉与跟骨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各自剪切强度。正常跟骨及骨折模型的位移集中于后距下关节,越向内侧位移越大。结论 交叉螺钉与钢板均可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建议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水泥髓腔内充填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可靠性。方法:用成人桡骨标本8根,先后制成桡骨远端骨折(AO:CI型)克氏针固定模型和骨水泥固定模型,分别在ZWD-10生物力学试验机上纵向加载,测试抗压强度,同时用非接触引伸测量系统收集图像数据,结果:骨水泥且平均抗压强度为克氏针组的27倍,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骨水泥充填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抗压强度优于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7.
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8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均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治疗后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本组人选患者均经过随访,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8.4个月,疗效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价,具体为:优31例,良42例,可8例,优良率90.1%。结论外固定支架与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例,SandersⅢ型8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4.2岁。记录术后软组织情况,测量跟骨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B?hler角、Gissane角、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测量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经过10~1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跟骨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乎解剖复位,且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形成。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4个月。术后B?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Maryland评分,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2例有腓肠神经损伤表现。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骨折在骨科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其病因、治疗和预后均较正常成年患者有所不同。我院骨科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取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60例,针对老年患者的骨折特点进行治疗,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手术和固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多种钢板治疗跟骨骨折,但究竟哪种效果更好,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在跟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加载3种类型的钢板,观察比较应力、应变及移位等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在踝关节中立位和背伸20°位建立跟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使用跟骨Ⅰ型、Ⅱ型、Ⅲ型3种形状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加载后计算内固定物自身的应力分布、骨骼的应力分布及骨折块间的移位程度。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体位骨折模型3种固定方式下的钢板应力分布都不均匀,钢板前部应力水平均高于后部,Ⅰ型钢板的应力分布相对比较均匀。②两种体位骨折模型3种固定方式下跟骨的应力最大值均在跟骨前部,而正常跟骨最大应力值在跟结节处,Ⅰ型钢板固定跟骨骨折后骨骼的最大应力值均小于Ⅱ型、Ⅲ型钢板。③两种体位骨折模型3种固定方式下均发生了骨折块间的位移,其位移趋势是一致的。结果显示,与Ⅱ型、Ⅲ型钢板固定相比较,跟骨Ⅰ型钢板固定后所承受应力更小,且应力分布更均匀,较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一种新型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在治疗Sanders ⅢAB型跟骨骨折的应力分布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方法 获取一位正常成人踝及跟骨CT图像,应用软件构建跟骨Sanders ⅢAB型骨折模型及其外固定模型、钢板模型,经材料赋值及力学加载,记录各模型的骨折块位移情况,并分析其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模型载荷加载后,钢板模型中,钢板及螺钉位移峰值为0.13 mm,跟骨骨块位移峰值为0.26 mm;钢板及螺钉应力峰值为281.10 MPa,跟骨骨块应力峰值为297.40 MPa。外固定模型中,外支架位移峰值为0.17 mm,跟骨骨块位移峰值为0.27 mm;外固定及克氏针应力峰值为125.40 MPa,跟骨骨块应力峰值为38.13 MPa。结论 该新型外固定支架在治疗Sanders ⅢAB型骨折时,固定牢靠、有效,能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跟骨是足弓的重要组成,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损伤,大部分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因解剖结构特殊,治疗困难。2000年以前,我院均采用闭合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001年以后,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是足弓的重要组成,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损伤,大部分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因解剖结构特殊,治疗困难.2000年以前,我院均采用闭合撬拔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001年以后,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小海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1,6(3):59-60
目的探讨采用撬拨复位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撬拨复位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2例,术后随访。结果 22例获得随访,均达临床愈合,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90.9%。结论熟练掌握跟骨解剖结构,不断提高手术技巧,采用撬拨复位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26)
背景: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75%跟骨骨折呈现为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如何处理此类跟骨关节内骨折,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解剖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61例(61足)。所有患者要求治疗后3周、6周、12周、1年、以后每年来院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1次。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同时记录有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通过X射线片评估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结果与结论: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无皮肤坏死、血肿,无切口愈合问题以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住院天数6-25 d,平均(12.7±6.9)d。至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为88-100分,平均(93.6±3.1)分,优良率100%;患者治疗后恢复工作时间为8-14周,平均(10.7±2.9)周。所有患者踝关节或距下关节活动度受限小于10°。修复术后即刻X射线片检查,显示关节面解剖复位56例(92%),非解剖复位5例(8%)。末次随访时,Bohler角为23°-30°,平均(28.4±4.9)°;Gissane角112°-124°,平均(119.9±7.8)°;跟骨高度39-45 mm,平均(43.4±4.2)mm;跟骨宽度27-32 mm,平均(30.4±2.5)mm;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7±4.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提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可以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取得满意的临床功能,而无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皮复位加压固定的三维组架螺钉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上已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在生物力学方面是否可以达到微创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对比之后的优势与缺点还不得而知。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内固定装置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选择1名26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根据其跟骨CT数据制作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有限元模型。选用经皮微创三维组架螺钉、跗骨窦微创钢板分别固定跟骨骨折模型,分别施加350,700 N纵向载荷,分析2种模型的位移、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峰值应力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平均应力也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2)2种模型的最大位移均位于后距关节面内侧,三维组架螺钉模型的最大位移小于微创钢板模型;(3)微创钢板模型前突骨块与内侧骨块的纵向位移更小,三维组架螺钉模型内侧骨块与中段骨块的横向与垂直位移更小;(4)提示2种内固定模型均能提供满意的固定效果,其中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使应力分布更均匀、骨块综合位移更小,能提供更好的横向与垂直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邱永赤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5):56-56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传统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等。对于手法复位失败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对于一些桡骨远端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用这些方法治疗效果就不理想,很多骨折产生了移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