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脾瘅与糖调节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内经》中"脾瘅"病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关系,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病名为《内经》中"脾瘅"病;病因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病机为脾气郁遏、脾虚内热;创造性地将辛开苦降法应用到调节受损阶段的治疗,论述了新开苦降治疗脾瘅的机理,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脾瘅期属于糖尿病早期,脾瘅以先天不足,五脏柔弱、饮食所伤、五志过极、劳逸过度等为病因,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脾中火旺则其他脏腑受累,通过对脾瘅在上消、中消和下消发病中的影响。确立了应以脾论治,清热养阴,消除中满内热之气的治疗思想。该文通过对脾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进行论述,说明了脾瘅对糖尿病的传变乃至后期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609-1610
目的:考察脾瘅宁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72例IG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经健康教育后予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脾瘅宁,每次饮用1袋,每天两次,于早、晚餐后30 min温服,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金芪降糖片,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次7~10片,每日3次。观察体重指数、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并计算HO-MA-β、HOMA-IR。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2 h血糖在治疗后水平均有所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金芪降糖片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脾瘅宁组较治疗前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脾瘅宁组与金芪降糖片组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HOMA-IR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金芪降糖片组胰岛β细胞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脾瘅宁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脾瘅宁组HOMA-β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脾瘅宁中药煎剂用于治疗糖调节受损,可通过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该药无不良作用,疗效明显,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2DM合并NAFLD)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方面的表现。通过对中医典籍的阅读及分析,发现中医"脾瘅"理论与T2DM合并NAFLD有诸多相似之处。从病名、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讨论脾瘅与T2DM合并NAFLD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脾瘅"理论从"异病同治""无症论治""治未病"出发,阐述T2DM合并NAFLD的特色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脾瘅的认识出发,总结笔者在临床中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该类疾病的经验,分别选取了防己地黄汤、猪苓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4个经典方剂治疗脾瘅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随诊时间最短15 d,最长3个月,已监测血糖未见异常,说明经方治疗脾瘅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脾瘅(糖尿病前期)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脾瘅与糖尿病前期较为接近,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笔者认为有助于明确针刺阻断脾瘅向消渴病传变的途径,对针刺逆转脾瘅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文章从脾瘅的病因病机着手,从阳明经病的证候表现、经脉循行特点等方面阐述了脾瘅与阳明系统病变证候特点有内在的一致性,认为脾瘅当从阳明经论治。同时分析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立论依据与具体选穴,简要综述了针刺足阳明治疗脾瘅的现代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瘅者,热也。脾瘅为脾热之病,日久可转发为消渴病。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由正常发展为糖尿病前有一阶段血糖较正常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阶段即为糖尿病前期,中医称其为"脾瘅",及时有效地对脾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逆转病情发展,减少其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救其萌芽"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医案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脾瘅新论》中脾瘅虚损阶段医案的基本特征、用药特色、组方规律、药症关系等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2004年1月—2016年12月脾瘅虚损阶段病例,采集医案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采用Epidata 3.1数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了叶天士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确立了脾瘅的病因病机为中虚伏热,概括了脾瘅的临床证候变化,认为脾瘅的肇基主要是脾虚,虽然在脾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变生他证,但是脾虚是一直存在的,治疗上尊仲景之法,以补虚泻实,辛开苦降为基础,辨治脾瘅,充实了脾瘅的临床诊疗体系,在治疗脾瘅的过程中逆向思维,创甘肥温脾(胃)之法,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范于古而不囿于古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1.
从痰、湿、热、虚、瘀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南 《光明中医》2010,25(7):1273-1274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祖国医学的脾瘅和消渴病。脾瘅日久可转化成消渴病。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的发展中都有记载,都具有脾瘅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则治疗糖尿病应从痰、湿、热、虚、瘀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脾瘅"一词作为疾病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为数食甘美,脾胃蕴热而致之口干、消谷善饥的病名和症候名。此外,脾瘅还是消瘅的成因之一。禀赋薄弱的先天遗传因素是脾瘅发病的内在条件,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外邪侵袭等后天环境因素是发病的外在条件。脾虚内热与脾气郁遏为脾瘅的基本病机,核心病机是脾虚内热。清热益气法能调畅中焦气机,解除脾气郁遏,清除中焦湿热蕴结,恢复脾之健运功能,是治疗脾瘅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消渴患者日益增多,脾瘅作为消渴的前一阶段,对其预防及诊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脾瘅的研究相对较少,探索并丰富脾瘅的相关理论也成了突破现有局面的一方面。通过分别阐述金·李杲的重要学术观点"阴火论"与脾瘅,探讨"阴火论"与脾瘅的相通之处,以期思考脾瘅的相关理论,以便有效逆转脾瘅转消之变。  相似文献   

14.
脾瘅与消渴病关系最为密切,是为消渴病前期。玄府作为人体最微小的结构功能单位,其理论阐明了多种病证的致病机理。基于玄府理论辨治脾瘅,认为脾瘅之"内热"的核心病机源于"散精障碍、脾玄府郁闭,疏泄失常、肝玄府郁闭,蒸化失用、肾玄府郁闭",由此提出脾瘅之治当以"开通玄府"为要,包括"运脾开玄、助脾散精,调肝开玄、畅调气机,补肾开玄、宣通气液"三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脾瘅、阻断消渴病发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脾瘅宁方治疗脾虚湿热型糖尿病前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研究方法,56例门诊患者口服脾瘅宁方加减,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痊愈21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4%。结论:脾瘅宁方治疗脾胃损伤,湿热内蕴型糖尿病前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糖尿病相关中医病名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消渴病相当于临床期糖尿痛,脾瘅相当于糖尿病前期,消瘅相当于糖尿病并发症期。同时对消证、渴证、渴利、三消、消中、肾消、鬲消、肺消、食亦等相关病名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往往是糖、脂、酸等多代谢紊乱相并出现,治疗时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压须同步调理,这就难免会有用药繁杂的弊端。这一现代医学定义下的疾病在中医体系当中尚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基于此,仝小林教授提出了"脾瘅"理论,将代谢综合征纳入"脾瘅"范畴,并以"诸糖脂酸,上溢中满,皆属于浊"对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做了高度概括。在治疗上提出"态靶因果"理论,对代谢综合征分阶段,辨态势,以"调态"为先,同时"打靶",把握核心病机,肥、糖、脂、压、酸同步调理。  相似文献   

18.
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的"脾瘅"、"食郁"范畴。糖调节受损阶段相当部分是可逆的,应对其进行早期干预,这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机进行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代谢性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代谢紊乱。目前临床治疗以联合用药为主,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而将《内经》脾瘅理论引入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就从脾瘅论治代谢性高血压进行初步理论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脾瘅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瘴”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以文献为基础考证脾瘅源流:脾瘅源于瘅,是脏腑瘅病的一种;瘅,谓热也。后世对脾瘅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丰富了其临床表现和治法。脾瘴不仅是肥胖一脾瘅一消渴三部曲的一部分.还是肥胖向肥胖相关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等)转化的必经之路,相当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睥瘅理论“理、法、方、药”俱全,能指导临床早期干预,从源头上治理代谢综合征,从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符合“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