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俊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62-1463
目的:了解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评价健康教育在防治地方性氟中毒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2012年在襄汾县3个病区乡镇所有村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前进行基线调查,统一问卷了解小学生和家庭主妇两类人群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干预后相同问卷评价效果。结果小学生知晓率干预前后分别为75.92%和94.81%;家庭主妇知晓率干预前后分别为67.48%和92.22%。结论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家庭主妇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了群众的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农村地区开展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的效果及需求,为加强地氟病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选取济宁嘉祥和金乡两个县各一个乡镇作为调查点,进行地氟病健康教育干预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农村居民、学生对地氟病主要症状、原因、主要预防措施的知晓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和学生愿意建立健康行为的比例较高,95.0%农民表示希望了解更多的防病知识,希望获取地氟病知识的途径主要为医生、防保人员的讲解,电视、报刊,发放宣传材料。结论健康教育对提高农民和学生的地氟病防治知识,改善相关行为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改水降氟防制地方性氟中毒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阿县是山东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之一,均属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自1980年实施以改水降氟为主的防治措施以来,已投资50余万元,兴建各种类型的改水降氟工程近20处,对25个病区村进行了降氟改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按照上级部署安排,采取打深水井、改换水源的方法,积极进行降氟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为系统观察20年来防治效果,我们选择部分改水点进行了长期监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病区人群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促使其主动参与预防工作;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防治机制。方法:调查柳坪、巫峡两地的地氟病基本情况,针对病区村的家庭主妇,3-6年级学生,乡村干部、医生、学校教师三级目标人群。运用健康教育手段传播地氟病防治知识.调查三级目标人群的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果:柳坪、巫峡均属地氟病重度流行区,儿童尿氟几何均数为1.22mg/L,玉米、辣椒、土豆、大米、面条的氟含量均数分别为:3.00mg/kg、17.55mg/kg、0.64mg/kg、0.74mg/kg、0.77mg/kg;两个项目村三级目标人群地氟病防治知识得分基线调查分别为:27.04、4.57、未调查;中期评估分别为:92.00、88.41、100.00;终期评估分别为:93.19、99.12、100.00。改炉率100%,改灶率78.14%。结论:通过健康教育,两个项目村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防病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地氟病病区实施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措施过程中,地氟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应先行。  相似文献   

5.
韩永忠 《安徽医学》1990,11(6):41-42
<正> 地方性氟中毒多数学者认为长期摄入过量氟所致。然在其流行病学调查中,且饮用同一高氟水源,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不发病。为探讨这种差异的原因,我们对绩溪县胡家乡两个自然村的氟斑牙调查资料作二项分布数学模型,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资料来源逐户登记居民姓名、性别、年龄等。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标准》(试行)中临床诊断标准逐户调查氟斑牙。统计出分户人口数、患病数等资料。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一些地区,在特定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生产和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作用下,使环境含有大量的氟,致使饮水、食物和空气中氟含量过高。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生活的人和动物由于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并在件内蓄积,即引起慢性中毒,这种病称为地方性氟中毒,其流行地区称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7.
秦玉达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282-3283
目的:了解东阿县氟中毒病区改水前后氟斑牙、氟骨症的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总结东阿县20a来的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经验,将改水前后氟中毒的发病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改水降氟是控治氟中毒发病最有效的措施。结论:进一步加大改水力度,强化改水降氟工程的管理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方性氟中毒又称地氟病,是指由于人体经饮水、食物和/或空气等途径长期暴露于高氟环境,摄氟量超过其生理饱和度而导致的一种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慢性中毒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王宗植  姚健 《安徽医学》1991,12(6):46-46,49
<正> 1987年至1989年,我们对全县8~15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和居民饮水氟含量进行了调查,今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对象与范围:以自然村为单元,以当地出生的8~15岁儿童为对象,分别进行饮水氟含量和氟斑牙调查。 2.方法与步骤:(1)氟斑牙调查: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标准》(试行)调查。(2)水氟测定:采用离子电极法,测氟仪系广州制807型,氟离子选择电极系湖南长沙制造。(3)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11.
对菏泽市城区集中式供水氟化物含量和319名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该市已成为氟病区,提示某些以深层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北方小城市有发展为新氟病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潮阳县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范围、强度和流行因素。全县有地氟病区78个,分布于13个镇62个乡。其中重病区21个,中病区23个,轻病区34个,病区总人口238410人,占全县总人口13.4%。长期饮用高氟深层地下水和温泉水是地氟病发病的主要原因。病区均属水型病区。氟斑牙、氟骨症患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异,与水氟含量呈等级正相关。氟骨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病情随水氟含量增高而加重。居住年限越长,发病越多。本文还对本病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或食用高氟食物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性地方性疾病,主要损害牙齿和骨骼,发生斑釉症和氟骨症。为了解发病情况和探索发病因素,我们于1997年4月在太和县二郎乡进行了蕊行病学调查,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化物而导致的慢性蓄积性中毒.是以牙齿和骨、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在某些地区该病不仅流行广,而且病情严重,轻者腰腿疼痛,重者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泉水饮水型氟病区改水除氟八年后的流行病学监测和观察,比较改水前后饮水含氟量、氟斑牙、氟骨症患病情况,分析其结果,认为改水除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促进患者病情好转、是目前经济可靠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岐  刘忠海 《吉林医学》2013,34(24):4964-4965
目的:了解农安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现状及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为制定新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对农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进度,改水工程覆盖自然屯数,覆盖病区人口,正常运转率,水氟含量进行调查。检查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氏氟斑牙诊断方法。结果:截止2012年12月,农安县38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累计完成改水工程379个,改水率为99.47%。受益人口为13.9016万人。其中重病区全部改水,改水率为100%。监测改水工程10个,正常运转率为100%,水氟含量合格率90%。检查8~12岁学生63人,氟斑牙检出率14.29%。结论:全县基本完成了改水工作。病区群众饮上了低氟水。氟斑牙检出率已达到非病区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18.
<正>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方病之一。淄博市张店区自1982年以来积极采取改水降氟措施,寻找低氟水源,有效保护了氟病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为了解张店区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现状,于2001年6~8月份对张店区原降氟改水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原工程及各乡镇供水中心的饮用水含氟量进行采样监测,对8~12岁学生开展了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9.
秦精爽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131-132
根据国家《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按照《甘肃省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技术方案》的要求,2006~2007年天水市各县(区)开展了高氟水源筛查、降氟改水工程质量监督、水氟检测和病情调查等工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