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晓宁  孙士玲  关徐涛  高萍  王涛  王冰 《新中医》2023,55(10):106-110
从中医学阴阳理论为根本出发点,对肿瘤类疾病的形成、发展以及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进行论述。根据《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阳气不足,阴精无力输布,进而停留在机体,形成瘀血、痰凝、气滞,是肿瘤类疾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应遵循“辨证-辨时-辨体”的原则,注意不忘扶阳,时时消阴,并根据疾病所处的阶段以及患者的体质辨清阴阳权重。在运用温阳散结消阴法时要谨守阳虚病机,才能不耗伤正气。“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肿瘤的病因病机学说,也可提高肿瘤类疾病的中医疗效。  相似文献   

2.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高度概括了在阳气主导下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本质。结合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病情特点,认为“阳不化气”是贯穿本病始终的核心病机,为病之本,痰湿、瘀血等阴邪凝滞和伏火形成为病之标。“治病必求于本”,临证应始终遵循“重在扶阳”的基本治则,仔细分辨气虚、阳虚、阴虚的渐进层次以及气滞化热、壮火形成和痰瘀等阴邪凝滞的程度,或扶阳抑阴,或用阳化阴,以温扶阳气之乌梅丸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辨治,其宗旨是恢复Met S患者正常阳化气功能,则阴平阳秘,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3.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是肌体阴阳作用的高度凝练,对临床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阳气亏虚,化气不足是肥胖形成的根本原因;阴气过盛,成形太过则是肥胖形成的最终结果。因此,临床上治疗肥胖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将扶阳化阴贯穿始终,调整肌体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4.
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进一步阐发其内涵为阴阳和合、动静结合、体用联合。结合泛血管疾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从“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太过与不及分析病机,认为“阳化气”与“阴成形”不及所致的浊邪侵袭而化源修复不利是泛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而“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太过是发生变证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条件。结合临床经验,初步提出“温、通、补、动”四法辨治泛血管疾病,其中“温”调体质使命门启发、三焦气化,“通”为治标使三焦分治而有的放矢,“补”为治本使阴阳互求而形神相守,“动”为宗旨其关键在于三焦恒动、风药助动。以“阳化气,阴成形”指导泛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病病因病机并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肠梗阻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中医学认识,提出肿瘤术后不完全肠梗阻应重视“阳化气,阴成形”的病机特征,具体而言,“阴成形”过盛是机械性肠梗阻病理基础;“阳化气”不足是动力性肠梗阻病机特征;阳气转枢失司易致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治疗应以“扶阳消阴”为大法,以疾病早期-中期-晚期发展3阶段为线索,明辨不同脏腑阳虚偏重,有目的地充养脏腑阳气,并佐以转枢阳气、消阴抑瘤之法,以达到治病求本之效。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凡属有形者,无非阴邪渣浊之物"。肿瘤作为有形之实体,是因机体阳气亏虚,不能制化阴津,遂聚敛而成痰凝血瘀等阴邪渣浊之物。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临床首当辨别阴阳的多寡,在"辨病-辨证-辨体"三位一体的方法下,时时扶阳,适时消阴,且在不同病种、不同治疗方式、不同体质人群中,宜详辨阴阳权重,在运用扶阳法时应详审病机,方能不致耗阴伤正。探讨扶阳消阴法对临证肿瘤的治疗指导作用,可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肿瘤的病机学说与提高临证辨治肿瘤的疗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的相关论述说明阴阳的化气与成形是自然万物两种不同的运通和存在形式。而人体与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体的新陈代谢均可以以"阳化气,阴成形"进行概括。基于原发性肝癌为实质性占位的特性,众多医家认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根本病机在于阴阳失调,阳虚不运,导致"阳化气"不足,进而使得"阴成形"太多,使得实质性的痰湿瘀等有形实邪停留堆积日久,化生癌毒。由于痰瘀停留的肝脏部位往往是阳气最薄弱的部位,因此相关"肾中真阳"的生成不足和温煦失常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生成的普遍病因。通过在治疗时使"坎中一阳升,遵循"病在阳者,抑阴扶阳"的治疗原则,通过通阳开表、抑阴散邪的治疗手段,使得阳气通达,阴实消散,以致气血通畅,阴邪无所附生,使得肿瘤消散,阴阳平调。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自噬生理病理机制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的相关性,揭示“阳化气,阴成形”失衡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病机之核心,并阐明“温阳化浊法”治疗该病的微观机制,燮理阴阳贯穿MALFD全程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丰富MAFLD的中医论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熊向晖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衡是冠心病PCI术后的基本发病机理,气虚血瘀证是其核心证候,运用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进行辨治,恢复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动态平衡,能取得较好疗效,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诠释肿瘤的本质与病机特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以"阴阳"论述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明辨机体与瘤体的阴阳多寡及化气和成形的能力,有目的地充养机体的阳气,消散瘤体的阴气,遏制瘤体的阳气,方能固本清源。治疗时宜分阶段、分表里、分病理类型,辨清机体与瘤体的阴阳状态,适时地扶阳消阴或调阳散积,对临证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阳化气,阴成形”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水饮内停,使病理有形之物积聚而发为肿瘤。因此,“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是肿瘤的核心发病机制。基于此,提出扶阳法为肿瘤的临床防治大法。在预防方面,需强身健体,劳逸结合,饮食有节忌偏嗜,注意调畅情志;在治疗用药方面,可分为温阳法、通阳法、温通法三法。  相似文献   

12.
"阳化气,阴成形"是中医学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皮肤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温阳散邪、扶阳抑阴是皮肤病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从理论层面探讨“阳化气,阴成形”与肺癌形成及转移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阴阳的相对属性及无限可分,从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阐释肺癌的中医理论渊源及“阳化气,阴成形”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对肺癌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同时,从瘤体增生侵袭的角度探究“阳化气,阴成形”在肺癌转移中的作用。机体与瘤体之间的阴阳消长、化气成形贯穿肺癌产生、发展及转移的全过程,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来诠释肺癌形成及转移的中医学病机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洁  张晓峰 《河北中医》2021,43(11):1911-1913
卵泡发育不良是女性受孕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患病率高,因此为该病找到良好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基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的中医病因病机,"阴成形"不足是卵泡发育不良的根本病机,通过滋阴补肾以达到"阳化气,阴成形"功能的相互协调,达到治疗的目的,为中医治疗卵泡发育不良性不孕寻找新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结节为有形之体,其病机关键为“阳虚阴结”,阳虚为本,阴结为要,盖因机体阳化气不足,温煦推动无权,以致阴成形太过,精血津液失于温通,布散失常,痰湿瘀滞暗生,日久凝结局部,临证当温而散之,既“益火之源”促阳化气,又散结祛邪“以消阴翳”,温阳扶正与散结祛邪并举,温散相因,攻补兼施,疏肝理脾,多法并用。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就甲状腺结节辨治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医论治甲状腺结节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6.
范晓露  唐红珍 《新中医》2018,50(5):222-223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肥胖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构成肥胖病的重要病因;故固本培元、扶阳抑阴是肥胖症的根本治法,应贯穿于肥胖病诊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发《黄帝内经》阴阳平衡理论,探讨“阳化气、阴成形”具体内涵,结合精液异常的现代医学研究,提出该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认为常见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精液不液化,亦或二者合病是阳虚化气不足,阴异成浊,留滞生殖之处为病变过程,病因与机体肾气亏虚有关,提出男子以肾为要,治疗上补养肾气、清利浊邪,以协调肾中阴阳,恢复“阳化气、阴成形”功能。“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中医治疗精液异常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在处方时要审证求因,辨清虚实,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阳化气,阴成形”是对阴阳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阳推动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以实现脏腑功能,阴凝聚无形之气为有形阴精而滋润周身内外,二者在相互制约中维持动态平衡,其中阳化气在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属于中医“皮痹”范畴,全程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病程中常易累及心、肺、肾、胃肠道等脏腑。阳化气不足是SSc发病的根本原因,以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为主,脏腑功能减退,有形阴邪凝聚过多,阴成形太过是SSc发展的必经环节。治疗以温阳化气、化痰祛瘀为原则,温补与温通共施,促进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祛瘀化痰治其标证,助阳气通达。扶阳、抑阴二法贯穿疾病始终,相辅相成。又因疾病分期中存在脏腑、虚实等主次之别而各有侧重,同时兼顾养阴以荣润肌肤、阴中求阳。病理上阳化气不足促使阴成形过度,阴成形太过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SSc的发生发展。治疗上扶阳为主导,打破恶性循环,兼能抑阴,抑阴又能扶阳,二法形成正向循环,使得阳气复、阴凝散,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9.
介绍田芬兰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田老认为机体阴阳失和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根源,"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该病的病理基础,治疗当扶阳抑阴,以恢复脏腑气化功能为先。  相似文献   

20.
"阳化气"不及是肿瘤成因,"阴成形"太过是肿瘤形成结果,"阳化气,阴成形"是肿瘤病因病机及形成的高度概括。体质与肿瘤相关,中医体质偏颇严重人群肿瘤发病率较高。化疗、放疗属"苦寒""克消""攻伐"等范畴,损伤脾胃,损伤人体之阳,使不足之"阳"变得更弱,助长肿瘤发展,攻伐解毒药物很难收获满意疗效;临证应在"阳化气,阴成形"大前提下,仔细辨证阳的多寡,阳化气的能力,阴的多寡,阴成形的能力,以及阴精的多寡和去路,四诊合参,综合考虑阴阳失衡的切入点;扶阳抑阴,培元固本,灵活用药,选用附子、干姜等助阳化气,辅阴成形,达到阴平阳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