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硫酸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物及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5.7%,对照组65.0%;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76.2%和52.5%,治疗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3.
体外反搏治疗对老年人心功能影响的观察太原市妇幼保健院(030012)张凤兰山西中日友好康复医学中心张宏德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7例,其中20例进行体外反搏治疗,27例常规药物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后作心功能检查对照,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  相似文献   

4.
<正>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无创的体外辅助循环装置。它不仅能改善心绞痛症状,还能增加运动耐量、增强左室功能、持久提高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目的旨在探讨观察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EECP对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缓解心绞痛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05~2011-12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予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2个月后,心电图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次数和缺血时间,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精神状态,以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次数[(3.06±0.31),(2.04±0.20)次]和缺血时间[(6.34±2.04),(4.18±1.32)min]均较治疗前降低[(4.58±1.01),(4.30±1.11)次]、[(10.48±2.51),(10.76±2.23)min],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LVEF[(45.68±5.22),(48.14±5...  相似文献   

6.
唐海滨 《贵州医药》1990,14(2):94-95
早在1953年Kantrowitz等就首次提出升高舒张压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设想并进行试验.以后相继问世了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水袋式正负压体外反搏等装置,但均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国内于1976年由中山医学院研制成功四肢序贯式正压反搏装置,1977年首先报道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结果.我院于1986年5月起使用体外反搏装置对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同时与药物治疗进行比较.现将疗效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体外反搏为一种无创伤的循环治疗方法,其原理是以人体的心电R波为触发信号,于心脏舒张期,自肢体远端气囊向近端气囊依次充气,压迫肢体,迫使肢体和臀部动脉血液反流至主动脉,以提高主动脉的压力和血容量,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后于心脏收缩期前,气囊迅速排气,受压的肢体血管突然放松,外周阻力急剧下降,利于心室射出血液经主动脉快速注入肢体动脉,按心动周期不断如此重复进行以达到其治疗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需实施悉心护理以达到理想效果,故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如行反搏治疗护士须具备心血管疾病及心电图方面知识[1].笔者总结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单位:张小红(255300,山东省淄博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40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I)、加速度指数(ACI)、速度指数(VI)、体循环血管阻力(SVR)、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收缩时间比率(STR)]。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O、CI、SVI、ACI和V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VR、SVRI和ST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1989—05~1990—02应用体外反搏治疗对扩冠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43例,其中心绞痛为38例,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5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遵照1979年全国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确诊,经用各种扩血管药物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1—2疗程无效者,选为体外反搏治疗的对象,共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 C-反应蛋白(CRP)血清水平的影响,探讨使用体外反搏治疗方法在冠心病中的治疗效果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2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为期4周。其中反搏组每天进行额外的体外反搏治疗,1次/ d,60 min/次,每周连续6次后休息1 d,共24 h。分别在反搏组和常规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血样采集,抽取肘静脉血,用离心机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 CRP 和 HCY 水平。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血清 HCY 和 CRP 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反搏组与常规组 HCY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029,P =0.977);2组患者 CR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285,P =0.776)。2组患者 HCY 和 CRP 水平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反搏组 HCY 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 t =7.458, P =0.000);反搏组 CRP 水平也明显低于常规组( t =6.920,P =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治疗有良好效果,同时能有效降低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血清有害因子 CRP 和 HCY。推荐临床冠心病患者常规治疗结合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相似文献   

11.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左心衰竭6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左心力衰竭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体外反搏治疗心功能Ⅱ、Ⅲ级左心力衰竭病人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进行疗效比较。采用6rain步行实验及LVEF值检测,对心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进行观察,治疗时间为6个月。结果体外反搏组心功能改善、6min步行实验及LVEF值检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随访心血管住院率及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反搏治疗慢性左心力衰竭效果明显,费用低廉,值得进一步探讨其适应证及疗效并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周安华 《黑龙江医药》2001,14(5):390-390
体外反搏(简称 ECP)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对其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临床已经得到了证实。但对其血液流变学的观察结果报导不一。我院应用 ECP 及藻酸双酯钠(简称PSS)治疗冠心病50例,并与48例冠心病单纯应用降低粘药PSS 治疗作对照,对其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冠心病均按诊断标准确诊。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为56.6岁。其中合并脑动脉硬化6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Ⅱ期6例。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6.5岁。  相似文献   

13.
余西 《临床医药实践》2009,(7X):493-494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单纯接受药物治疗)、Ⅱ组(药物+体外反搏),Ⅱ组患者每日体外反搏1次,每次1h,连续12天为1个治疗周期,休息3~5天,又开始下一个治疗周期连续做3次治疗周期为一个疗程,反搏压力为0.35~0.45kg/cm2。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Ⅱ组比Ⅰ组心电图心肌缺血明显改变(P<0.05);Ⅱ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需要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体外反搏疗法在治疗冠心病上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吴仕平  廖悄 《安徽医药》2020,24(8):1567-1570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失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 2013年 3月至 2019年 3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失眠病人 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41例和对照组 40例,对照组给予失眠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分别于病人入院当天及治疗后 30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各时间段 PSQI总分、各维度得分。结果观察组 PSQI总分治疗前为(14.8±1.93)分,治疗后 30 d为(7.85±1.74)分,对照组治疗后 30 d PSQI总分为(11.4±4.06)分,观察组治疗后 30 d 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有效减轻病人失眠症状,改善病人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体外反搏是一种非创伤性医疗器械,它作为人工辅助循环装置应用于临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现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尤以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显著。我院自1987年3月~1988年5月收治13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现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联合运动疗法对闭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伴有闭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EECP治疗和运动疗法。比较两组IMR和CFR水平、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血清Angptl 2、Angptl 3、HIF-1α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MR水平低于对照组,CFR水平高于对照组,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ngptl 2、Angptl 3、HI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运动疗法能很好地促进冠状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7.
徐仲邦  徐亮 《江苏医药》1991,17(11):616-616
本文进一步探讨 ECP 对冠心病合并心脏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改变,并初步探讨其机理。临床资料本组冠心病(WHO,1979)32例,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0.8±7.4岁(47~74岁),其中曾有心肌梗塞4例,心绞痛28例。ECP 治疗前,心功能(NYHA)Ⅱ级23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即问世的增强型体外反博作为一项无创辅助循环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在中国被应用于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被广泛地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目前,其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方面已累积丰富的证据,且在2002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本文就EECP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1例冠心病老年进行体外反搏前后心电图分析,从统计的6个项目中,反搏前后变化明显的是ST段、T波及病理性Q波3项,有效率分别为91.6%、62.7%,4例心肌梗塞病人反搏后病理Q波改变,其中1例病例Q波消失,从而认为在心电图上衡量体外反搏治疗效果,除了对心肌缺血疗效显著外,对抢救急性心肌梗塞,降低心肌梗塞的病死率也是一个简便、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ECP)对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ECP防治冠心病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将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两组均给予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患者每天再给予60 min体外反搏治疗,两个疗程共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HCY及CRP血清水平检测。最后用SPSS16.0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HCY和CRP血清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ECP组HCY血清水平差值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75,P〈0.05);ECP组治疗前后CRP血清水平差值大于常规治疗组(t=21.492,P〈0.05)。结论体外反搏可降低冠心病患者HCY及CRP血清水平,ECP组疗效好于常规治疗组,这表明ECP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