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67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治疗。记录两组血沉、血小板计数、炎症因子及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4%,高于对照组的80.60%,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血沉、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血沉、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逐渐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TNF-α、IL-1β、IL-17、IL-23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CRP、CysC、Hcy逐渐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CysC、Hcy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解毒通络除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补肾解毒通络方。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健康评分(HAQ)以及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指标的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86%和40.74%,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DAS28、HAQ、ESR、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DAS28、HAQ、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补肾解毒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关节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片及醋氯芬酸片治疗,治疗组采用解毒祛风通络方及来氟米特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IL-1)、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CRP、ESR、IL-1、RF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临床疗效,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51-1453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通络方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中IL-1、IL-6、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补肾解毒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予甲氨蝶呤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L-1、IL-6、TNF-α的数值。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在TNF-α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IL-1、IL-6方面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解毒通络方能下调RA患者血清中IL-1、IL-6、TNF-α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方温阳通络宣痹汤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为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临床诊治思路。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风湿病科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即治疗组(温阳通络宣痹汤治疗)及对照组(甲氨蝶呤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并分析两组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疗效等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和6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通络宣痹汤能够减轻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安全性,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R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联合来氟米特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解毒通络方。2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除肿胀关节数、ESR外,其余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除疼痛、健康评分,其余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在西药基础上加用补肾解毒通络方能提高RRA临床疗效,并可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及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变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5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糖尿病足患者及对照组糖尿病未并发糖尿病足患者均接受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检测,记录各组检测结果,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9.0软件后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糖尿病未发生糖尿病足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最低,重度组糖尿病足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检测值最高(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应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检测值有利于提高糖尿病足诊断率及判断疾病程度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114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均实施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8.9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应用温经散寒通络汤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炎症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祛湿通痹汤联合甲氨蝶呤(MTX)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IL-1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口服MTX,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祛湿通痹汤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因子IL-1、TNF-α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记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9%显著高于对照组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和2周后,IL-1及TNF-α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且治疗2周后治疗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5);两组治疗1周、2周后的ESR、CRP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值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祛湿通痹汤联合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抑制IL-1及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类风湿关节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络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络除痹汤治疗。治疗3月,观察2组总有效率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0%,对照组为76.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ESR、CRP、RF较前下降(P<0.05,P<0.01)。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络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RA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2)
目的 探讨顽痹寒痛饮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顽痹寒痛饮联合甲氨蝶呤片的治疗组和单用甲氨蝶呤片治疗的对照组各50例。观察2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CRP、ESR、关节症状。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 0%、84. 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且治疗组VAS评分、CRP、ESR、关节症状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顽痹寒痛饮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祛风散寒贴敷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类风湿因子(RF)的影响。方法将6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祛风散寒膏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患者血中CRP、IL-1、TNF-α、R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RP、IL-1、TNF-α、RF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祛风散寒贴敷法配合常规西医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较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CRP、IL-1、TNF-α、R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附子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和B细胞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RA寒湿痹阻证患者共120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附子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IL-21和CXCL13水平及寒湿痹阻证症状评分,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ESR、RF、CRP、CCP、IL-21和CXCL13水平以及寒湿痹阻证症状(关节冷痛、肢冷、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畏寒)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5.0%(51/60),高于对照组的69.5%(4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提高临床疗效,且可降低血清CRP、IL-21和CXCL13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通络散联合来氟米特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分泌型糖蛋白(Wnt-3α)、骨形成蛋白-2(BMP-2)水平的影响,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14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塞来昔布、来氟米特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通络散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BMP-2、Wnt-3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0%(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RF、ESR、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血清BMP-2、Wnt-3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BMP-2、Wnt-3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33.33%,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通络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可能与有效调节血清BMP-2、Wnt-3α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化瘀通痹方联合MTX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92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MTX组(46例)和化瘀通痹+MTX组(46例),分别给予单独应用甲氨蝶呤(MTX)和化瘀通痹方联合MTX治疗,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CR20、ACR50和ACR70疗效的反应率,改良Sharp评分(mTSS),治疗前后的RF、CRP和ESR水平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化瘀通痹+MTX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ACR20、ACR50和ACR70疗效反应率均显著高于MTX组(P0.05);治疗后,化瘀通痹+MTX组患者mTSS与基线的差异显著低于MTX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RF、CRP和ES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化瘀通痹+MTX组RF、CRP和ESR水平较MTX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化瘀通痹+MTX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与MTX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化瘀通痹方联合MTX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确切,可以显著降低RF、CRP和ESR的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内皮素-1的变化与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6月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危象患者61例作为病例组,其中高血压亚急症患者35例、高血压急症患者26例;另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较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健康人员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内皮素-1、心率的水平。将病例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分为三级,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内皮素-1水平与高血压病危险层级的相关性。结果:健康人员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内皮素-1、心率水平显著低于高血压亚急症患者(P<0.05);高血压亚急症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内皮素-1水平显著低于高血压急症患者(P<0.0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内皮素-1的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层级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内皮素-1的水平与高血压危象患者的病情发展之间关系密切,及时地对这些指标进行测定对于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红康方对糖尿病肾病(III期)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3个月后进行总有效率、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Hcy、Cys C、UAER水平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西红康方具有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延缓肾功能减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各55例,西医组采用美洛昔康+甲氨喋呤治疗,中西医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通络方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IL-1、TNF-α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西医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治疗后患者关节肿痛而热、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口渴汗出及尿黄、便干评分均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治疗后PCS评分和MCS评分均高于西医组和治疗前(P0.05);中西医组治疗后ESR和RF水平均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治疗后关节液TNF-α和IL-1水平低于西医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通络方联合西药可有效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关节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关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较术前增高(P0.05);术后24 h、48 h,观察组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PCI术后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功效,对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