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湖北鄂州地区32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发病机制,为辨证论治及与预防COVID-19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鄂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雷山医院)自2020年2月20日-2020年3月20日32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收集的324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干咳)、乏力、头晕等症;证型为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结论:湿邪致病是湖北鄂州地区COVID-19的基本病机,病在气分,病程缠绵,易伤津耗液,属“湿毒疫”,符合中医瘟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文献研究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纳入有关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文献。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11篇;纳入病例791例;经合并整理得出15种证型。最常见的五个证型依次是:湿邪郁肺证(22.06%)、湿毒郁肺证(17.68%)、邪热壅肺证(14.97%)、湿热袭肺证(14.45%)、寒湿郁肺证(10.45%)。15组证型频数两两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是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高频证型。文献共涉及单证16种,经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寒湿、湿邪、邪热、湿热、湿毒5个单证,第二类包括风邪、阴虚、血虚等11个单证。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涉及证型较广,主要证型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寒湿、湿邪、邪热、湿热及湿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分型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回顾分析辽宁地区90例COVID-19病例,提取辽宁地区COVIID-19中医证候要素,形成辽宁地区COVID-19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分析发现,辽宁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下列几个特点:(1)隐匿性强:轻症、症状不显者居多;(2)绝大多数不发热(76.7%),症以咳嗽(55.6%)、咽干(42.2%)、神疲乏力(38.9%)、纳差(34.4%)、尿黄(32.2%)等多见;(3)病邪以寒、湿为主,兼见燥热之象,病位多在肺、脾。综合数据库及相关分析,形成辽宁地区COVID-19中医证候指标清单:临床观察期/初起;早期: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中期:寒湿阻肺证、湿毒郁肺证;危重期:疫毒闭肺证、内闭外脱证、气营两燔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接下来研究者将通过德尔菲法调查,以专家共识的方式,根据本研究所得的中医证候指标清单形成更为普适、规范的中医证候指标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肃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甘肃地区6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型,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病机演变规律。结果 60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频数高低依次为咳嗽、发热、咳痰、乏力、肌肉酸痛、气短、胸闷憋气、咽痛、咽干、口渴、头痛。舌质主要见淡红舌、红舌和黯红舌;舌苔主要见黄腻苔、白腻苔、薄白苔;脉象主要见滑脉、濡脉、浮脉。中医证型频数高低依次为湿热郁肺证、寒湿犯肺证、湿热并重证、热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温邪犯肺证、湿毒血瘀证。男性患者以湿热郁肺证、寒湿犯肺证为主,女性患者以寒湿犯肺证、湿热并重证较为常见。20~29岁患者以寒湿犯肺证为主,30~49岁以湿热郁肺证、湿热并重证较多,50~59岁以肺脾气虚证为主。发病时间3 d者,以寒湿犯肺证多见,3~7 d者以湿热郁肺证、湿热并重证较为多见,7 d者以热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为主。结论甘肃地区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6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湿热郁肺证最为常见,其次为寒湿犯肺证、湿热并重证、热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等。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患者中医证候存在差异性,其病机演变为寒湿向热郁夹湿、热毒进展,后期出现肺脾气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变化。方法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55例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分析比较不同临床分型各中医证候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变程度等变化特点。结果9例轻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寒湿郁肺证7例(77.8%)、湿热蕴肺证2例(22.2%);46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寒湿阻肺证9例(19.6%)、湿毒郁肺证37例(80.4%)。普通型新冠肺炎湿毒郁肺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寒湿阻肺证(P<0.05),淋巴细胞绝计数不但绝对值水平明显低于寒湿阻肺证(P<0.01)且低于检测范围下限患者例数亦较寒湿阻肺证多(P<0.05);在胸部影像学变化中,湿毒郁肺证患者病变部位累及双肺者多于寒湿阻肺证(P<0.05),寒湿阻肺证以少量小病灶多见,而湿毒郁肺证则以较多大范围病变明显(P<0.05)。结论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主要中医证候分别为寒湿郁肺证、湿毒郁肺证。普通型新冠肺炎湿毒郁肺证患者,易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且胸部影像学病灶数量多、病变范围大。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7.
46例新型冠状病毒病中医证候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46例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析。方法:对46例COVID-19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信息,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型,并结合证候采集中位天数分析其演变规律。结果:46例COVID-19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热(频次39,占比84. 8%),纳差(频次44,占比95. 7%),乏力(频次42,占比91. 3%),喘息憋气(频次35,占比76. 1%),口干渴(频次21,占比45. 7%),胸闷气短(频次20,占比43. 5%),大便溏(频次6,占比13%),舌红(频次30,占比65. 2%),苔黄腻(频次27,占比58. 7%),脉滑(频次30,占比62. 5%)。中医证型分为湿热并重证(13例),湿毒闭肺证(10例),热郁胆经证(7例),湿重于热证(5例),阴伤气耗证(5例),寒湿内侵证(4例),湿毒血瘀证(2例)。按其发病时间依次为寒湿内侵证(中位天数6. 5 d),湿重于热证(10 d),湿热并重证(10 d),湿毒闭肺证(11. 5 d),热郁肝胆证(13 d),湿毒血瘀证(15 d),阴伤气耗证(16 d)。结论:46例COVID-19患者中,湿热证最为常见,其后为热郁肝胆证、阴伤气耗证,寒湿内侵证,湿毒血瘀证。病机演变为湿邪向热、毒进展,后期出现耗伤气阴表现。  相似文献   

8.
仕丽  刘继民  王檀 《吉林中医药》2020,40(8):981-985
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王檀团队制定了共4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该方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疫毒"范畴,病机特点为寒、湿、虚、瘀、痹。第一版将本病分为外感早期,外感迁延期,寒湿痹肺期,肺肾虚冷、肺络痹阻期;经二版、三版修订,第四版方案将本病分为卫表期、伤肺期、恢复期,并将各期进一步分层。第一版将本病分为风寒外束、寒湿内盛,邪郁肌腠、痰热郁肺,寒湿痹肺,肺肾虚冷、肺络痹阻4个证型,至三版、四版,则修订为疫毒外袭、寒湿内盛,邪郁肌腠、痰热郁肺,疫毒寒湿痹肺,气阴两伤、热毒聚肺,脾肾虚冷、疫毒化火,伤阴耗液、心阳浮动,肺肾虚冷、肺络痹阻,气阴两伤,心神不宁等8个证型,并增加了指导用药等内容。该方案还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孙培林 《中医药导报》2020,26(10):12-17,41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公布的临床症状和比较公认的中医分型,结合自身针灸临床实践,提出针灸在疫情中的特殊治疗。COVID-19的病因是外感戾气,寒、湿、毒侵犯人体,也可夹风、夹热。初期病机为湿困表里,郁肺困脾,少阳三焦枢机升降失司。素体肺胃伏热者,湿毒化热,郁阻中上二焦,湿毒瘀热内闭;也可化燥而成阳明腑实,则易邪毒内陷,热深厥深。素体心肾阳虚者,寒湿内停,气滞血瘀,阳虚水泛,生命垂危。恢复期包括寒湿渐除,肺脾气虚;心肾阳虚,水湿潴留;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强调顾护宣发肺气和降肺化痰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的重要性,并且需要密切配合相关的八脉交会穴和针对戾气而使用的鬼穴,提出医学观察期、治疗期、恢复期各证型的针灸治疗处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入院当天、入院第5天、入院第10天、入院第15天作为观察点,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及舌象,判定不同时间患者的中医证候,统计不同时间点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结果:入院当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9例,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9例;入院第5天,寒湿阻肺证17例,湿热蕴肺证减少1例,湿邪阻肺证3例;入院第10天,寒湿阻肺证减少1例,湿热蕴肺证减少4例,湿邪阻肺证出现13例;入院第15天,各证型均减少。0~5 d以证候的持续存在为主,有1例患者由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有2例患者由风邪夹湿证转为湿邪阻肺证。6~10 d有4例湿热蕴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寒湿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例疫毒闭肺证转为湿邪内阻证,4例肺脾气虚、湿邪阻肺证转为湿邪阻肺证;11~15 d以中医证候恢复正常为主。结论:济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寒湿阻肺证最常见,其次为湿热蕴肺证、肺脾气虚、湿邪蕴肺证。传变速度较慢,多数未传变,部分病例表现为热祛湿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武汉地区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和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笔者参与诊治的武汉火神山医院228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特点。结果:228例患者中有发热症状228例(100%);咳嗽、咯痰198例(86.8%),倦怠乏力138例(60.5%)、胸闷气短178例(78.1%),咽痛97例(42.5%)、食欲下降119例(52.2%)、肌肉酸痛74例(32.5%)。通过分析舌象,辨证分型包括寒湿郁肺证16例(7.0%)、湿毒郁肺证57例(25%)、疫毒袭闭证147例(64.5%)、虚证8例(3.5%)。结论: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病性多数为"湿热证",舌红苔黄说明热象突出,中医药治疗要遵循"三因治宜"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从湿、热、毒、虚四个阶段,结合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为其可分为轻型的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的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重型的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危重型的内闭外脱证,以及恢复期的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同时,探讨各个阶段的诊疗施策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基本病机是湿毒闭肺,升降失司,甚则内闭外脱。据此研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机核心是"湿毒";以"湿、热、毒、虚"为特点;病位在肺脾;治当"宣肺、解毒、化湿、清热"为原则。围绕"紧扣病因病机,以国家方案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方案"的思路,提出"辨证施治与经验用药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在临证的基础上将新冠肺炎分为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寒湿郁肺型)、临床治疗期(疫毒闭肺型)、临床治疗期(内闭外脱型)、临床治疗恢复期(脾肺气虚型),在各个时期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并且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增加精神、心理调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制定"河南省新冠肺炎中医临床调查表",收集524例新冠肺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舌脉等信息,并进行辨证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45岁、46~60岁、60岁)及不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 524例患者中男性304例,女性220例;轻型/普通型349例,重型144例,危重型31例;中位年龄45(33,55)岁;中位症状持续时间10(6,15)天。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百分比20%)包括发热、恶寒、乏力、呼吸困难、气短、喘息、气促。舌苔以苔腻(175次)、苔白(149次)和苔黄(127次)为主,舌质以舌质淡(170次)和舌质红(151次)常见,脉象方面以数脉(112次)和滑脉(100次)常见。中医证型主要以寒湿郁肺证(119例,22.71%)、湿热蕴肺证(113例,21.56%)、疫毒闭肺证(76例,14.50%)、湿阻肺胃证(70例,13.36%)、湿遏肺卫证(63例,12.02%)为主。各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内闭外脱证在不同临床分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新冠肺炎患者以青中年居多,以普通型和重型为主;中医证型以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河北邢台及云南瑞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医证治的异同,探讨三因制宜理论在COVID-19防治中的指导价值,对其在新突发传染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展开思考。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HIS)回顾性收集两家医院COVID-19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获得中药处方信息,采用SPSS 18.0对一般信息及证候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服务系统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并对症-药进行热图-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COVID-19患者175人,其中河北邢台70人,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临床多见发热、汗出异常、疲倦乏力等表现,主要病机为寒湿困表、郁热伤阴,寒、湿、虚征象明显,治疗上以宣表化湿为主,兼泻郁热,核心方药包括茯苓、苦杏仁、石膏、陈皮、藿香等。云南瑞丽105人,以青年女性为主,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为无症状或轻型患者,湿阻肺胃为其主要病机,湿、热征象明显,治疗上以健脾化湿、轻清宣肺为主,核心方药包括茯苓、白术、甘草、薏苡仁、桔梗、金银花、藿香等。结论:两地病例临床特征、中医证候特点及处方用药存在差异,与COVID-19发生的时间、地域及人群特征可能存在内在联系,三因制宜理论有助于理解其内在关联,并在临床论治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湿邪"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治疗COVID-19轻型和普通型阶段4个方剂寒湿郁肺方、湿热蕴肺方、寒湿阻肺方、湿毒郁肺方的"方剂-中药"网络;利用TCMSP数据库预测筛选相关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并分别整理出每个方剂的成分;借助Omic Share平台绘制4个方剂成分的韦恩图;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各方剂共有成分的靶点,并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相关靶点,将二者绘制为韦恩图,筛选出共有靶点;用STRING平台分析共有靶点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KEGG通路和GO富集分析,以及所有预测靶点与HIV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分析;通过OmicShare平台和Cytoscap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筛选出4个方剂的22个共有成分,预测到的268个靶点中有31个与COVID-19相关,其中3个靶点与ACE2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中医病证特点以及临床重型案例治疗经验。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整理分析本院收治的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中医的病证特点及原因,并列举三则中医药治疗的重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老年COVID-19具有病邪易热化、多存在基础疾病,病情进展迅速且危重、疾病各阶段多存在气阴不足、多存在“湿”与“燥”相兼和转化的特点。三则老年新冠肺炎重型案例基本符合以上特点,且中医药在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案一为热入营分证,治法当清营分之热兼护阴液;案二为湿热郁肺,治法当清热化湿解毒兼顾正气;案三初为寒湿,迅速热化伤阴,故处方用药不宜过于温燥,应时时固护阴液,处理好“湿”与“燥”的关系。结论 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老年COVID-19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舌象与其病情特征的关联性,为中医药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7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基本信息、舌象、脉象、中医证型诊断结果、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分析研究舌象表现与其病情特征的关系。结果:(1)舌象:舌红少苔4例(占14.81%),舌红苔白腻18例(占66.67%),舌红苔黄腻5例(占18.52%);(2)脉象:滑脉10例(占37.04%),数脉7例(占25.93%),濡脉7例(占25.93%),浮脉6例(占22.22%),弦脉5例(占18.52%),细脉4例(占14.81%),沉脉2例(占7.41%),涩脉1例(占3.70%);(3)中医证型:疫毒袭肺证12例(占44.44%),湿邪郁肺证10例(占37.04%),风热犯卫证3例(占11.11%),湿阻肺胃证2例(占7.41%);(4)临床表现:舌红少苔患者咽痛发生率高于舌红苔黄腻、舌红苔白腻患者,舌红苔白腻患者低热发生率较高,舌红苔黄腻患者中低热发生率较高;(5)影像学:舌红少苔患者肺部多无炎症,舌红苔黄腻患者双肺炎症发生率较高;(6)实验室检查:随舌苔厚腻度增加,血白细胞计数呈升高趋势,淋巴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结论:舌红少苔患者病程较短,临床症状多轻微,但随病情进展,患者舌苔逐渐增多,出现厚腻舌苔,舌象可有效反映感染进展情况,COVID-19多因湿邪起病,但易化热,临床宜采用清热宣肺利湿药物实施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临床特征与病因病机。方法:应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分析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成人新冠肺炎初次就诊的一般信息、流行病学史、症状、舌象、脉象、证候分型,录入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共69例成人新冠肺炎患者,42例(60.9%)未曾到过疫区,48例(69.6%)为家庭聚集发病;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23±3.71) kg·m~(-2);发热50例(72.5%),百分比最高,其次是咳嗽45例(68.8%);低热21例,中热17例,高热11例,超高热1例;舌质以淡红舌最多,24例(34.8%),其次为红舌20例(29.0%),舌体胖大最多,19例(29.7%),其次为齿痕舌11例(17.2);白苔最多,33例(51.6%);滑脉最多,22例(31.9%);寒湿郁肺证最多,29例(42.0%)。湖北输入病例证候与本地病例证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胸闷;病机为"虚、湿",或兼寒、热、瘀;病位主要在肺,与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首次确诊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医药针对COVID-19肺炎发病全过程治疗的参与度高,临床疗效确切。中医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和思维特色,证候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该研究以"症状"为切入点,运用中药整合药理学网络计算平台2.0(TCMIP V2.0,http://www.tcmip.cn/),构建COVID-19肺炎初期(寒湿郁肺证)、重症期(疫毒闭肺证)、危重期(内闭外脱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4个时期代表证候和代表方剂的分子网络,探析COVID-19肺炎各阶段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及推荐方剂对证治疗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免疫-炎症"相关分子可能贯穿COVID-19肺炎发病和进展全过程,在重症期和危重期患者炎症分子网络占比明显加大,该时期可能存在细胞因子风暴,同时出现呼吸障碍、心肺功能失调、神经系统紊乱等多脏器分子网络失衡。推荐方剂具有潜在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加强营养物质吸收代谢、调节能量代谢、缓解心肺功能异常、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多方面作用,推测对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腹胀便秘、汗出肢冷、神昏、烦躁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体现了"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多效应"的整合干预特点。该研究系统构建COVID-19发病4个阶段证候的分子网络,体现"对证"和"对症"治疗的中医优势和特色,对于揭示推荐方剂作用原理和科学内涵有所帮助,以期对中医药防治COVID-19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