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CNKI、Wan Fang Data、VIP建库至2017年8月收录的所有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且评价指标中包括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 Handbook5.1.0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初共检索出3696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9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涉及9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推拿与药物静脉滴注、口服药物、小针刀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0.10,95%CI(-6.56,6.76);MD=4.55,95%CI(-1.26,10.37);MD=-0.12,95%CI(-3.10,2.86)]。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效果优于牵引和电针[MD=4.81,95%CI(1.17,8.45);MD=4.61,95%CI(2.33,6.89)]。结论: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效果优于牵引和电针疗法,与药物治疗及小针刀治疗相比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纳入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开始时间为2001年1月,截至时间为2014年4月。Meta分析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结果:最终纳入13项研究,共1 1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临床疗效、治疗起效时间和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治疗组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丹红注射液相对于其他中药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起效时间和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但其相对于西药和体外超声治疗的疗效如何,尚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加用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2组均治疗20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变化,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快(P0.05),且治疗组增快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观察眩晕改善效果,监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疗1、2、3个疗程眩晕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2、3个疗程后,右、左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能有效控制眩晕症状,并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按掷币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并配合降压、降脂及降血糖治疗,对照组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评估量表(DARS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V)和血管搏动指数(PI)]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24%(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33/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评分、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M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PI、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疗效明显,可显著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恢复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健脾法对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健脾法治疗血脂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研究的总有效率、血脂四项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关键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析判定。结果共纳入研究22例,(1)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①健脾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P0.000 01[RR=1.14,95%CI(1.08,1,20)];②单纯健脾法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00 01[RR=1.15,95%CI(1.09,1.21)]。(2)Meta分析显示在TC、TG、HDL、LDL各指标方面:①健脾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P=0.0002[MD=-0.44,95%CI(-0.68,-0.21)]、P=0.001[MD=-0.44,95%CI(-0.71,-0.17)]、P=0.002[MD=0.28,95%CI(0.10,0.46)]、P0.0001[MD=-0.38,95%CI(-0.56,-0.19)];②单纯健脾法与常规西药治疗比较,P=0.13[MD=-0.23,95%CI(-0.53,-0.07)]、P=0.13[MD=-0.43,95%CI(-0.75,-0.10)]、P=0.63[MD=0.05,95%CI(-0.16,0.26)]、P=0.02[MD=-0.27,95%CI(-0.51,-0.04)]。(3)Meta分析显示在ApoA、ApoB方面:P=0.02[MD=-0.01,95%CI(-0.21,-0.02)]、P=0.83[MD=0.04,95%CI(-0.31,0.39)];在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率低,优于对照组。GRADE系统显示总有效率、血脂四项及安全性的证据级别为低级别,推荐强度为弱推荐。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胀,胃部不适、恶心,头晕等,患者均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中医健脾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血脂异常或单纯中医健脾法均较单纯西药降脂在总有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小;中医健脾法联合常规西药降脂可显著提高降脂效率,为降脂的最佳疗法。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仍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增加其证据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眩晕评分及椎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眩晕评分(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新琳  于强 《新中医》2019,51(10):37-41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EMbase、CBM和万方等数据库,查找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组比较,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OR=4.65,95%CI=3.12~6.93),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WMD=2.51,95%CI=2.31~2.71)、高切比黏度(WMD=-0.17,95%CI=0.29~-0.05)、低切比黏度(WMD=-0.42,95%CI=-0.78~-0.06)、血浆比黏度(OR=-0.08,95%CI=-0.15~-0.01)、纤维蛋白原水平(OR=-0.39,95%CI=-0.61~-0.18)、血细胞比容(OR=-1.73,95%CI=-3.00~-0.47)、总胆固醇水平(WMD=-0.69,95%CI=-0.82~-0.56)、三酰甘油水平(WMD=-0.41,95%CI=-0.49~-0.3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OR=-0.29,95%CI=-0.48~-0.10)均改善。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眩I号结合头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4例和对照组124例。对照组采取控制血压、降糖、调脂、镇静等基础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每次12 mg,每日3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0.1 g,每日1次;长春西汀20 mg溶于0.9%氯化钠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联合抗眩I号中药口服及头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TCD)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7%、79.02%,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P0.05)。结论抗眩I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中此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并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8篇共包含870名患者,方法学质量较低;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和临床显效率方面丹红注射液单独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是肯定的,在这8个随机对照试验中,没有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丹红注射液具有促进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然而因纳入研究质量低且样本量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故上述结论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芩止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加用自拟方柴芩止晕汤。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P0.05)。结论:自拟方柴芩止晕汤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快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PI、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症状,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超短波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穴位注射配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血液流变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其血黏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注射配合超短波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均给予常规门诊用药,观察组(45例)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添加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同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与对照组(75.0%)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配合穴位贴敷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血流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丹蒌片合用氟桂利嗪。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候、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4.9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压灸组和悬灸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压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会压灸,悬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灸。观察并记录3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3组治疗前眩晕程度、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压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和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优于针刺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及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其血流动力学及症状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59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2组于治疗前后均接受DARS及DHI量表测评,同时行径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椎基底动脉血液峰流速,并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DARS及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的DARS及DHI评分较对照组低(P均0.05)。2组治疗前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实施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并提高颅脑血液流变学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VB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盐酸丁咯地尔和天麻素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盐酸丁咯地尔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VBIV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其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