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宜兴市2000~2018年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信息,分析对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发生时间段、发生场所分布、致病因素情况等。结果 2000~2018年疾病暴发事件共58起,发病189人,死亡1人,病死率0.53%,每起平均发病3人;事件与病例发生峰值月份为8月、9月,8月发生事件最多,共21例,占比为36.21%;9月病例数最多,共72例,占比38.09%;发生事件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餐厅、单位/学校食堂、大排档、家庭郊区野外,发生事件分别为22、16、11、6、3,发生人数分别为42、61、28、36、22;致病因素分为微生物类、化学类、有毒动植物类,微生物类发生31起,发病96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53.45%、50.79%。化学类共发生16起,发病43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27.59%、22.75%;有毒动植物类共发生11起,发病35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18.97%、18.52%。结论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各因素开展进一步监管与优化;加强对各餐饮点、食品监管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的食品安全管控与宣传,完善、优化监管机制,尽最大努力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2015—2017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发生场所、事件原因和致病因子等因素,描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73起,发病174人,死亡20人。6—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高峰,事件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和65.67%;事件发生较多的地区是浏阳市和宁乡市,事件报告数占总数的27.17%和17.34%;事件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事件总数的67.05%,其次是农村聚餐;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主要是毒蘑菇,占事件总数的58.96%。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死亡病例90%由毒蘑菇中毒所致。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长沙市危害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针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做好毒蘑菇相关科普宣传,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毒蘑菇中毒知识和救治措施的培训,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1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云南省2011年1~12月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云南省2011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场所、致病因素、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63起,均为食物中毒,发病2 625人,死亡35人.4~7月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占全年总数的63.80%、60.80%;野生蕈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3.56%和40.00%;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占总数的44.23%.发病场所以农村家庭的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7.67%、50.55%和77.14%;学校食常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波及人数最多,平均每起发病31人.结论 应加强农村家宴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蕈和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7—2020年扬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扬州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扬州市共上报3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人数423人,累计死亡病例1人,病死率为0.24%。暴发时间集中于第3季度(73.33%);暴发场所以饭店(酒店)为主(60.00%);原因食品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3.33%)、肉与肉制品(10.00%)。在明确致病因素的22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31.82%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其次为变形杆菌(13.64%)、亚硝酸盐(13.64%)、蜡样芽胞杆菌(9.09%)、砷化物(4.55%)等。结论 2017—2020年扬州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其特有的流行特征,相关部门可据此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进一步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收集2015—2017年江苏省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7年餐饮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46起,占68.91%,发病4 211例,占75.17%。餐饮类暴发事件场所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事件报告数共133起(54.07%),发病人数2 146例(50.96%);其次为单位食堂56起(22.76%),发病人数1 053例(25.01%)。结论: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由于餐饮类单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暴露人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建议完善对各类餐饮单位卫生巡检制度,加强日常卫生巡检,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3年至2017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 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7年11月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2 519起, 发病18 681例, 死亡257例, 病死率1.38%.食源性疾病暴发好发于三季度.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家庭和死亡人数最多, 其次是单位集体食堂.主要致病因素植物性, 主要致病菌是沙门菌 (38.89%) 、蜡样芽孢杆菌 (38.89%)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1%)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5.56%) 和变形杆菌 (5.56%) .结论2013年至2017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性和植物性, 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单位等集体食堂.应加强家庭、单位等集体用餐人群的食品卫生管理, 避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苏州市单位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规律、特点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15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5年苏州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其中单位食堂(含盒饭配送)204起,涉及发病人数4736例,入院1027例,无死亡病例。暴发高峰位于5-9月份,历年来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查明致病因子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19起,其中微生物引起的占62.2%(74/119),动植物毒素引起的占30.3%(36/119),化学毒物引起的占6.7%(8/119)。我市单位食堂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红细胞凝集素和组胺,食物加工不当与交叉污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结论:针对单位食堂单独分析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特征及规律有利于减少同类事故的发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堂加工制作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加工中的污染,规范加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了解暴发流行趋势和特征,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汇总2010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河北省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2010-2016年河北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8起,发病3 152人,死亡25人,病死率0. 79%。第二、三季度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季节,微生物性和化学性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4. 7%和24. 4%;以采食野生毒蘑菇为主的有毒动植物及真菌毒素中毒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3人因食用野生毒蘑菇致死,占报告死亡人数的52. 0%。家庭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分别占报告总数的45. 1%和35. 7%。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针对以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预警提示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宜兴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7年宜兴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6-2017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690例,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共发现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25~44岁组,占36.81%。发病时间集中在第三季度(7~9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7.83%,病毒主要为诺如病毒,检出率11.64%,15~24岁组病原检出率高于25~4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13,P <0.05)。引起食源性疾病主要可疑食品为肉与肉制品(34.04%)、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99%)、粮食类及其制品(10.93%),可疑进食场所为家庭(51.49%)、餐饮业(22.14%)、学校食堂(16.87%)。结论宜兴市食源性疾病呈季节性波动,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病原体,15~24岁人群需要重点关注。应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能力,同时加强餐饮单位卫生监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在学校、医疗机构进行病例主动搜索,开展病例个案、现场勘察及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起事件暴发始于12月14日18:00,持续48 h,发病高峰12月15日12:00;共报告91例病例,罹患率为13.2%(91/690);症状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伴有腹痛、头痛及恶心等症状;学生患者便检可及疑食物鸡刨豆腐中检出同型的沙门菌;病例暴露于学校食堂,致病餐次为12月14日午餐,污染食品为鸡刨豆腐.结论 这是一起由沙门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规范和落实学校食堂餐饮监管,加强教育、卫生、食品监管等各部门的联防联控,对学校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病2 347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4%.致病微生物性是春季和夏季的主要致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系统2011-2013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海南省2011-2013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3起,累计发病病人数1 022人,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呈季节性分布,第三季度发病率最高,各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主要集中在学校、工地等集体食堂和宾馆饭店等场所,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病因素主要以微生物致病菌为主,其次是以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较为常见.结论 根据海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是海南省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且暴发具有季节性和场所性的特点,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为今后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污染环节,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致病因子。结果共发现28例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7例病例粪便样本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毒力因子检测均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阳性菌,PFGE结果显示其中6株菌株带型相似性系数为100.0%,完全同源。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能原因为食物加工不彻底及交叉污染。建议加强餐饮业的原料、加工制作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9-2011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控制策略,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河北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39起,发病902人,死亡16人。呈现季节性高峰,家庭和集体食堂是发病的主要场所,细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素和化学物质是主要致死因素。结论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处置机制建设,做好公众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南宁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掌握该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及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2020年南宁市41家哨点医院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对生物样本进行培养和检验。结果 2018—2020年南宁市各哨点医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19 346例,9—12月病例最多(40.64%),但未形成明显高峰。男女病例比例为1.01∶1;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为18~<55岁组(42.57%);病例中散居儿童和农民较多,分别占22.73%和21.54%。病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大多由水果类及其制品所引起(18.50%)。已知购买场所中农贸市场占比最高(30.47%);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散装(包括简易包装)、家庭自制和餐饮服务业为主,三者合计占83.09%。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12.67%,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11.10%)。结论 2018—2020年南宁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存在严重低估的可能,应加强对哨点医院的督导,加强对重点场所和人群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2019—2022年德州市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在德州市的发病和流行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分析德州市2019—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并用χ2检验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德州市2019—2022年食源性疾病病例207 515例,发病年龄以45~<75岁的中老年人为主(106 131例,占51.23%),职业以农民为主(147 620例,占71.14%);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203 425例,占98.03%),暴露食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的有65 391例(占31.51%);暴露食品的加工场所及进食场所均以家庭为主,分别是92 370例(占44.51%)、196 967例(占94.92%)。结论 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农民是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主体,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应当作为目前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应根据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及监测,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2—2019年云南省乌头类植物中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报告系统,收集云南省2012—2019年乌头类植物中毒事件数据,从乌头类植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发病趋势以及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场所分布、中毒原因等因素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云南省乌头类植物中毒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12年的6起增加到2019年的67起,发病人数从2012年的48例到2019年的308例。8年间共报告乌头中毒事件273起,发病人数1 499例,死亡人数65例,累计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是3.12/10万,0.14/10万和4.34%,平均每次事件的患者数为5例。45.79%的报告事件主要集中在10—12月份,报告起数前五位主要集中在楚雄州(78起)、大理州(40起)、保山市(30起)、曲靖市(22起)和玉溪市(21起),273起报告事件中,60.07%起事件发生在农村,252起(92.31%)以家庭暴发为主,事件发生原因主要为乌头类植物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占82.05%)。结论 云南省应将乌头类植物中毒作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在冬季前加强知识宣传工作,同时对农村家庭进行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整理分析河南省安阳市2019—2021年食源性疾病报告和监测情况,为制定和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安阳市2019—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集患者粪便并检测相关病原体,对监测结果进行整体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1年安阳市共报告22 867例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男10 340例,女12 527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6—8月,其中以30~<40岁组(16.01%,3 661/22 867)最多;报告罹患率最高为龙安区(680.32/100 000)。可疑暴露食品中水果及其制品(26.64%,6 364/23 887)报告最多,加工或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34.96%,8 350/23 887)、散装(包括简易包装)(34.38%,8 212/23 887)为主,家庭是主要的进食场所(83.15%,19 862/23 887)。安阳市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总标本检出率为8.73%。结论 应进一步完善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加大重点高危人群监测力度,针对家庭自制食品,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宁德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宁德市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2020年宁德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数据,利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宁德市2018—2020年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患者9 706例,男、女比例为0.94∶1.00,25~34岁年龄组患者数最多(占18.39%),发病高峰期为12月份(占20.10%),患者以农民为主(占34.30%),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占98.19%),暴露食品种类以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为主(占31.08%),宁德市2018—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露场所最多的是家庭(占63.48%)。结论:根据宁德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渠道,并结合现场宣传工作,开展线上线下健康宣传,进一步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居民食品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查明1起副溶血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来源。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手段收集病人的症状、发病时间、呕吐物、排泄物等指标,分析发病原因及来源。结果:共调查到113名病例,符合病例定义85人,罹患率40.5%(85/210),85例病例中男性41人,占总发病人数的48.24%;女性44人,占总发病人数的51.76%;年龄最小5岁,最大78岁,年龄集中在40~69岁,首发病例时间7月21日13时,末位病例发病时间7月22日5时30分,潜伏期最短1h,最长17.5h,平均潜伏期10.4h,病人排泄物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70%。结论: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继续加强食品经营者的卫生监管,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