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首剂肝素抗凝在高出血风险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2例行CRRT治疗的高出血风险急性肾损伤患儿,随机分为无首剂肝素抗凝组(11例,行CRRT 33例次)和无肝素组(11例,行CRRT 38例次)。两组均采用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监测治疗前后血肌酐、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血滤器凝血情况及临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肌酐均显著下降,无首剂肝素抗凝组下降明显高于无肝素组[(80.2±8.5)%vs (70.3±10.5)%,P0.05];无首剂肝素抗凝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8.2±6.6) h,无肝素组为(10.5±3.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均P 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均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高出血风险急性肾损伤患者行CRRT时,无首剂肝素抗凝模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枸橼酸钠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老年高危出血患者中的抗凝血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行CRRT的老年高危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局部枸橼酸钠(RCA)抗凝,对照组采用等渗无肝素生理盐水定时快速冲洗管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滤器压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滤器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CA对老年高危出血患者行CRRT中有不错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伐芦定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抗凝血作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于解放军第305医院心内科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23例,术中应用比伐芦定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23例,术中应用普通肝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凝血指标[活化凝血时间(A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给药5 min、术毕即刻两者ACT、APTT监测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0 min、2 h比伐芦定组ACT、APTT值迅速下降,与普通肝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轻度出血3例,严重出血1例,总出血率为17.39%(4/23)。观察组患者总出血率为4.35%(1/23),均为轻度牙龈出血,无严重出血,观察组总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芦定在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抗凝血效果显著,半衰期短,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枸橼酸抗凝与普通肝素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效果,以期得到更为有效的抗凝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北京市昌平区医院MICU诊治的SAKI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平行对照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都给予持续性血液滤过(CBP)治疗,对照组使用全身肝素抗凝,观察组使用枸橼酸抗凝抗凝,剂量都为10mg?kg-1,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BUN与Cr值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BUN与Cr值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ACT值分别为117.30±13.49s和138.24±12.48s,而治疗前分别为114.29±10.59s和113.19±18.50s,观察组治疗后的ACT值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6例发生2级凝血;对照组有15例发生2级凝血,9例发生3级凝血,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的滤器寿命(25.90±7.66)h 明显低于观察组(37.80±5.72)h(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2.0%(3/150) 少于对照组14.0%(21/150),28 d 病死率20.0%(30/150) 低于对照组38.00%(57/15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对于普通肝素,枸橼酸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能更有效发挥抗凝作用,能改善肾功能与显著延长滤器使用寿命,减少出血并发症,降低28 d 病死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枸橼酸抗凝与普通肝素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AKI)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SAKI患者300例,根据随机平行对照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2组都给予持续性血液滤过(CBP)治疗,对照组使用全身肝素抗凝,观察组使用枸橼酸抗凝,剂量都为10 mg/kg,观察2组预后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的血尿素(BUN)与肌酐(Cr)值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BUN与Cr值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值分别为(117.30±13.49)s和(138.24±12.48)s,而治疗前分别为(114.29±10.59)s和(113.19±18.50)s,观察组治疗后的A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6例发生2级凝血;对照组有15例发生2级凝血,9例发生3级凝血,2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的滤器寿命明显低于观察组[(25.90±7.66)h vs(37.80±5.72)h,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vs 14.0%),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20.0%vs 38.0%,均P0.05)。结论:在SAKI患者血液滤过中应用枸橼酸抗凝能更有效发挥抗凝作用,能改善肾功能,显著延长滤器使用寿命,减少出血并发症,降低28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无肝素抗凝技术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无肝素抗凝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方法2005年1月至4月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42例危重患者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其中高危出血患者19例采用无肝素技术抗凝,设为观察组;23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设为对照组(其中3例因故改用无肝素抗凝)。两组置换液速度均为3000mL/h,持续时间12h/d,碳酸氢盐置换液前稀释方式输入。计算溶质下降率,治疗前后检测电解质、酸碱指标、凝血指标;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跨膜压及滤器寿命。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溶质下降率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跨膜压在7h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在9h明显升高;观察组滤器的平均寿命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CVVH中应用无肝素抗凝技术同样高效、稳定、安全,对于高危出血患者,是保障CVVH治疗持续进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局部枸橼酸抗凝(RCA)技术在改良床旁血液滤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验分为枸橼酸抗凝组(RCA组)和肝素抗凝组(UH组)。RCA组7例,行改良床旁血液滤过30例次,UH组7例,行改良床旁血液滤过32例次。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观察体外循环凝血情况;监测血清Ca2+、尿素氮、肌酐、碳酸氢根等指标。结果:与UH组比较,RCA组体外抗凝效果明显,疗效不受影响;RCA组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无明显延长,与UH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组在体外循环凝血观察无差异。结论:体外局部RCA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良好,适合有出血或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床旁血液滤过时抗凝。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手术前后,活化凝血时间(ACT)与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在反应患者体内肝素实际浓度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选取因心脏瓣膜疾病需要进行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39例,于手术过程中和术后24小时内间断抽取血样进行ACT及APTT监测,并保存血浆进行活化凝血因子抗FIIa因子及抗F_(Xa)因子定量检测,作为肝素实际浓度的指标。结果:在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全身肝素化,体内肝素浓度与ACT呈明显正相关(F_(Ⅱa)因子r=0.397,P<0.001;F_(Xa)因子r=0.461,P<0.001),停止体外循环后中和肝素,体内肝素浓度与ACT无相关(F_(Ⅱa)因子r=0.242,P=0.057;F_(Xa)因子r=0.300,P<0.001),与APTT正相关(F_(Ⅱa)因子r=0.397,P=0.008;F_(Xa)因子r=0.391,P=0.010)。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ACT是良好的体内肝素浓度评价指标,肝素中和后APTT及ACT都不能完全准确反应体内肝素浓度,APTT与实际肝素浓度的相关性要优于ACT。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钠在床旁血液滤过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行床旁血液滤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6例患者采取阿加曲班抗凝治疗(阿加曲班组);98例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第一次和第五次疗程结束后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红蛋白水平(Hb)、血小板计数(PLT),以滤器跨膜压、滤器残余血量、滤器使用寿命作为抗凝效果的观察指标,结合出血风险作为抗凝安全性的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阿加曲班组患者的APTT水平高于低分子肝素组,Hb、PLT水平低于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和第五次疗程结束后,阿加曲班组患者的APTT、Hb、PLT水平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Hb水平无显著性改变(P0.05),而APTT水平升高,PLT水平降低,均具有显著性改变(P0.05);第一次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滤器跨膜压、滤器残余血量、滤器使用寿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透析抗凝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出血风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时使用阿加曲班的抗凝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钠相当,安全性高,具有明确的监测指标,可作为理想的抗凝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重症医学领域常用的器官功能支持技术。由于脓毒症患者常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凝血功能障碍,抗凝技术已成为脓毒症患者CRRT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抗凝技术能延缓或减少管路和(或)滤器的凝血,延长其寿命,提高CRRT治疗效率,减少血液成分的丢失及病理状态下的血栓形成。目前常用的CRRT抗凝药物包括肝素、抗凝酶、低分子肝素和(或)肝素类似物、Ⅱ因子拮抗剂、萘莫斯他、枸橼酸钠及抗血小板药物。CRRT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在抗凝禁忌的情况下,可用肝素盐水浸泡、前稀释及选择高亲水性滤器等方法减少管路和(或)滤器凝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肺栓塞抗凝治疗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与华法令的临床疗效与出血风险性。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3月,于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中选取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华法令,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出血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χ~2=8.295,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20.41%(10/49),稍高于对照组的18.37%(9/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05);观察组治疗后aPTT与PT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肺栓塞抗凝治疗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与华法令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显著,能降低出血风险性,推广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采用常规抗凝方法(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枸橼酸)疗效不佳者切换为小剂量阿加曲班联合枸橼酸抗凝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选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ICU接受CRRT并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枸橼酸抗凝效果不理想(滤器寿命24h),且因可能存在的出血风险无法进一步增加低分子肝素剂量的患者,入选后改为小剂量阿加曲班联合枸橼酸抗凝治疗。主要观察切换抗凝方案后滤器使用寿命,其次是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及患者凝血功能、血细胞变化情况。结果:入选20例患者,原抗凝方案中低分子肝素首剂35.2±10.43 IU/kg,维持剂量3.3±0.89 IU/(kg·h),联合局部枸橼酸抗凝(RCA)。如滤器寿命不足24h即入选。RCA维持原方案不变,在更换新滤器时用阿加曲班替代低分子肝素,首剂45.9±14.02μg/kg,维持剂量0.12±0.05μg/(kg·min)。生存分析显示,在抗凝方案切换前中位滤器寿命14.0h(95%CI,7.91~20.10 h);切换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至48.0h(95%CI 25.1~70.93,P0.001)。阿加曲班联合枸橼酸治疗对Hb、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出现下降(P0.05),但幅度很小。20例患者在抗凝方案切换前后及研究结束后72h内均未发生出血相关并发症。结论:CRRT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枸橼酸抗凝效果不理想时,切换为小剂量阿加曲班联合枸橼酸抗凝后滤器使用寿命明显延长,达到满意抗凝效果,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出血相关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皮下注射那屈肝素和达肝素钠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时间。探讨2种药物抗Ⅹa因子活性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活化凝血时间(ACT)的关系。方法:选择行PCI术的患者101例,随机分为那屈肝素组(50例,0.01mL/kg)和达肝素钠组(51例,120IU/kg)均皮下注射,2次/d,应用至少48h后行PCI。测定血浆抗Ⅹa因子活性、ACT及APTT。观察术后1个月内出血并发症、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情况。结果:1.4h后2组抗Ⅹa因子活性>0.5IU/mL均为92.0%以上;8h、12h后,那屈肝素组比例为74.0%、36.0%;达肝素钠组比例为54.9%、23.5%,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48h后,2组均为96.0%以上。2.2组抗Ⅹa因子活性与APTT在给药后4h、24h和48h呈正相关(P<0.05);与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组30d内均未发生不良临床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同。结论:择期PCI术前应用那屈肝素和达肝素钠抗凝安全、有效,强度至少可以维持8h。APTT能反应2种药物的有效抗凝强度,ACT则不能。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室监测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静脉血栓栓塞等广泛领域低分子肝素正在逐步取代普通肝素成为主要主要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监测,近几年已成为争论的焦点。普通的抗凝治疗可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活化凝血时间(ACT)来监测。但APTT与ACT对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不敏感而不能用于其剂量的监测。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肥胖、妊娠妇女、婴幼儿等特殊的患者人群的抗栓治疗,低分子肝素给予固定剂量或按公斤体重调整剂量疗效均不可靠,而抗Xa因子活性检测可提供有关低分子肝素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5.
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体内半衰期(t 1/2)短,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提高对DIC等病症的疗效,一般认为,肝素治疗应大量、尽早给予并维持足够的时间。本法为全面监测肝素血中浓度变化及肝素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手段。监测血浆肝素浓度的常用方法目前均为测定肝素的抗凝效应,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时间(CT)等。它们受体内多种凝血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中无肝素抗凝在重症胰腺炎患者(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78例SAP依据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研究组给予无肝素抗凝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 h和治疗结束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变化,且组间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滤器寿命、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下降率、血清肌酐(creatinine,Cr)下降率vs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为5.1%v s对照组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SAP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无肝素抗凝治疗是可行的,尤其在降低出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经验性抗凝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情况及短期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顺序入选2011年我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87例,术中均依据经验肝素抗凝(即首次穿刺房间隔后予负荷量肝素100 U/kg,术中每小时追加1000 U),术中定时监测ACT,如ACT≥250 s即为抗凝达标,ACT≥300 s则抗凝效果较好.观察ACT达标情况.随访终点:术后1个月脑卒中及严重出血情况(颅内出血、穿刺口血肿、皮肤黏膜出血).结果 87例患者测定ACT总体达标率为74.1%,未达标25.9%.ACT全程达标患者共45例,达标率为51.7%.术中术后无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虽然房颤消融术中经验性抗凝多数患者可以全程达标抗凝,但仍有部分患者部分时间ACT未达到抗凝标准,存在潜在血栓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建议遵循指南进行术中ACT监测指导抗凝.大体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中经验性抗凝不易达标,需要加强抗凝,提高达标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体外枸橼酸抗凝技术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46例伴有出血倾向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采用枸橼酸体外抗凝共86例次,根据病情需要分别行血液透析(HD)、透析滤过(HDF)及连续性静脉至静脉血液滤过(CVVH)。监测治疗中活化凝血时间(ACT)、血清离子钙、血钠、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变化、体外循环部分的抗凝效果和有无出血加重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中体外循环的ACT较治疗前ACT显著延长,治疗后ACT较治疗前ACT无显著变化。HD方式的透析器平均复用5.86次,HDF方式的透析器平均复用5.6次。CVVH连续8小时无凝血情况。无1例出血加重,无枸橼酸引起的高钠及代谢性酸中毒。结论 枸橼酸体外抗凝在HD、HDF和CVVH三种血液净化方式中有良好的体外抗凝效果,不加重患者的出血倾向,无高钠及碱中毒。为当前高危出血患者最佳抗凝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使用肝素抗凝的临床安全性、监测指标变化。方法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72h,于治疗前、后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检测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CT)、血常规等。结果患者耐受性良好,4例出现静脉置管处渗血。在治疗过程中PTA明显下降,治疗24~72h下降最为显著。治疗开始后APTT、ACT、PLT和HB均有所降低(P值分别为0.1102,0.3135、0.0728、0.1004)。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使用肝素抗凝安全有效,但必须结合APTT、ACT、PTA和患者情况综合决定肝素用量。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进行研究。方法观察组3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监测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P)、D-二聚体(DD)及28d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PLT、FIB、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d内病死率10.0%,对照组28d内病死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脓毒症患者安全,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