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慢性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李秀亮教授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运用清润化痰法于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朝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4):3-4
朱佳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英、徐景藩,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教研工作近30年,精于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治疗.老师从祛风化痰治疗\"风咳\"效果显著,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3.
小儿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西医采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往往不能取效。我们根据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的特点,运用益气健脾化痰法治疗本病56例,疗效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年龄5个月~5岁3个月,以1~4岁儿童为多;病程3个月~2年6个月。1.2 临床表现 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或粘稠,面色(白光)白或面黄少华,脘痞纳呆,神倦困怠,甚则气短懒言,语音低微,畏寒 相似文献
4.
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12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和验证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风痰型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确诊为风痰型假性球麻痹的病人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分别给予祛风化痰针刺法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空白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主要症状、体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40.7%和89.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和37.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祛风化痰针刺法对风痰型假性球麻痹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减轻乃至消除患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殷文秀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564-565
小儿慢性咳嗽通常指咳嗽症状持续或反复3周以上,并经常规检查治疗效果不佳且病因未明确者.近6年来,笔者在活血化痰基础上,辨证治疗此类患儿1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慢性咳嗽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郝瑞芳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患儿慢性咳嗽的特征,总结出风痰瘀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关键病机,故在临床上主张从风痰瘀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朱佳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十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教研工作近30年,精于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治疗,而临证治疗哮喘多以补肾祛风化痰法贯穿始终.笔者有幸侍诊,现将朱师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王文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6,(6):85-85
对于痰热证,临床多用清热化痰,益气健脾之法,而忽视其本质为水液代谢失常的问题,故疗效欠佳。文中通过引用历代医家对痰饮的治法,借鉴名医验案,论述治疗痰热证滋阴的必要性,提出清化热痰的同时应配伍甘淡微寒、清润生津的滋阴药。 相似文献
11.
王维峰;潘晔;刘华;于国俊;张明利 《中医研究》2024,(4):49-54
目的:观察在“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下基于扶正祛邪理论采用清热益肺法治疗老年慢性咳嗽气虚痰热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班布特罗口服溶液,初始剂量为10 mg/次,若疾病未得到控制则于1周后增至2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清热益肺法治疗,口服扶正感康丸(药物组成:黄芪、党参、苍术、羌活、白芷、防风、升麻、黄芩、黄连、陈皮、款冬花、辛夷、炙甘草)和清肺咳喘丸(药物组成:苏叶、白果、紫苏子、款冬花、苦杏仁、桑白皮、黄芩、川贝母、炙甘草),同时采用“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模式进行指导。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判定疗效,观察咳嗽咳痰评估问卷评分、主症评分、炎症因子、免疫因子、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8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0%(60/60);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39例,无效19例,有效率为68.33%(41/6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咳嗽咳痰评估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主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炎症因子、免疫因子、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基于“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扶正祛邪理论指导下采用清热益肺法治疗老年慢性咳嗽气虚痰热证有较好疗效,能够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和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2.
总结祛风化痰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风痰哮的思路。支气管哮喘多因痰浊内阻,遇风则引发喘闷,故该病关键在于治痰为先,当应祛风化痰、解痉平喘,以祛风化痰平喘方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3.
王志英教授认为风痰阻肺、寒饮内停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机,发作期以祛风化痰、降气平喘、温通鼻窍为治疗大法,缓解期治疗以调补肺脾肾三脏为主,其中尤以补肾法为最重要,同时风痰内伏之宿根仍然存在,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治疗在扶正治本的同时还要适当兼顾祛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符合痰热证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5例,给予观察组化痰通腑治疗,给予参考组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Glasgow昏迷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痰热证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研究》2016,(2)
目的: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88例与痰热证符合的中风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取化痰通腑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Glasgow昏迷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Glasgow昏迷评分平均为(29.98±4.25)分;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18%,Glasgow昏迷评分平均为(21.04±4.3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疗效理想,可促使中风患者康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中风痰热证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其化痰通腑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120例患者中痊愈30例,占25.0%;显效32例,占26.7%;有效38例,占31.7%;无效20例,占16.6%,总有效率为83.4%;患者住院时间为5~115d,平均(26.5±2.5)d。结论: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观察化痰祛风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诊断为脑梗死并经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痰阻络型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化痰祛风汤,疗程为28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内皮素-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内皮素-1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内皮素-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痰祛风汤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减少内皮素-1的产生,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中风风痰入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本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中风风痰入络证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组均采取低盐、低脂或低糖饮食,并根据情况给予脱水、降压、降脂、降糖等基础治疗,治疗组45例给予祛风化痰通络汤(半夏、胆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地龙、当归、赤芍、鸡血藤等组成)口服,对照组40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和奥扎格雷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4例,进步8例,无效3例,恶化1例,死亡0例,有效率占91.11%;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8例,进步9例,无效9例,恶化1例,死亡1例,有效率占72.50%。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中风风痰入络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