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和掌握沈阳市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沈阳市共设立3个鼠类监测点,分别为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监测点相对固定。结果2010-2014年沈阳市鼠类平均密度为0.20%,共捕获鼠类77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3种。其中主要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49.4%和42.8%,不同年度鼠类构成比和密度有所不同;沈阳市鼠类在不同生境的平均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为0.50%;从不同月份鼠密度季节消长情况来看,除了1月和12月外,其余各月均监测到鼠,鼠密度全年基本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5~6月和8月。结论基本掌握了沈阳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和防制对策的研究,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2006-2010年武汉市江夏区鼠类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鼠类防治及鼠传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 5年内共捕获鼠类165只,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分别占47.9%、41.8%和10.3%。居民区与特殊行业均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且2种生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υ=1,2χ=45.81,P<0.01)。2种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不明显,但均以春、秋季节为活动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江夏区鼠类种群构成与季节消长情况,根据调查应加强春、秋两季及特殊行业的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西安市鼠种构成、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等情况,为制定防鼠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按照西安市地理方位东、南、西、北共选择4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食品餐饮业共5个监测点,奇数月中旬采用夹夜法监测,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鉴定鼠种并计算鼠密度,采用χ~2检验对5年间鼠类种群构成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捕获4类鼠495只,平均鼠密度为0.39%,2016年鼠密度最低,为0.27%,2018年鼠密度最高,为0.58%。鼠密度季节消长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小高峰和大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鼠密度分别为0.44%和0.46%,11月鼠密度最低,为0.32%。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为0.84%,城镇居民区鼠密度最低,为0.23%。不同生境小家鼠(M. musculus)的构成比最高,鼠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镇居民区鼠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平稳,农村自然村呈双峰趋势,食品餐饮行业呈单峰趋势。小家鼠(M. musculus)在不同鼠种中季节消长趋势明显,1月、7月和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15—2019年西安市鼠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不同鼠种鼠密度有差异。建议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制定不同生境的防鼠灭鼠措施,以达到减少鼠类传染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西安市鼠种构成、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等情况,为制定防鼠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按照西安市地理方位东、南、西、北共选择4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食品餐饮业共5个监测点,奇数月中旬采用夹夜法监测,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鉴定鼠种并计算鼠密度,采用χ2检验对5年间鼠类种群构成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捕获4类鼠495只,平均鼠密度为0.39%,2016年鼠密度最低,为0.27%,2018年鼠密度最高,为0.58%。鼠密度季节消长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小高峰和大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鼠密度分别为0.44%和0.46%,11月鼠密度最低,为0.32%。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为0.84%,城镇居民区鼠密度最低,为0.23%。不同生境小家鼠(M. musculus)的构成比最高,鼠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镇居民区鼠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平稳,农村自然村呈双峰趋势,食品餐饮行业呈单峰趋势。小家鼠(M. musculus)在不同鼠种中季节消长趋势明显,1月、7月和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15—2019年西安市鼠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不同鼠种鼠密度有差异。建议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制定不同生境的防鼠灭鼠措施,以达到减少鼠类传染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9年西安市鼠种构成、消长趋势及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防鼠灭鼠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地理东南西北选择4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食品餐饮业共5个监测点,奇数月中旬监测,采用夹夜法。结果 2019年共捕获4类鼠98只,鼠密度0.30%,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比68.37%。不同生境之间鼠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79,P=0.297)。鼠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型,小高峰是1月,大高峰是7月,鼠密度分别为0.38%、0.44%。城镇居民区鼠密度高峰在7月,为0.37%;农村自然村鼠密度呈双峰趋势,大高峰分别为1、7月,鼠密度分别为1.10%、0.80%;食品餐饮业鼠密度呈增长趋势。结论 2019年西安市鼠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生境鼠密度、鼠种和消长趋势有着一定的地域特征。环境卫生的改善有利于降低鼠密度。建议根据监测结果,在鼠密度高发季节来临之前,针对不同生境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将全市鼠密度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掌握2014-2016年荆州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鼠类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居民社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开展鼠密度监测,每月一次。结果 2014-2016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为1.28%,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和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43.44%和36.07%;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春季和秋季各有一个密度高峰,其中4月最高。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最高,达2.35%。结论 2014-2016年荆州市鼠密度较高,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鼠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辽宁省蜚蠊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及侵害率情况,为制订蜚蠊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镇设置居民区、宾馆、餐饮行业、超市、医院、农贸市场6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捕法进行蜚蠊监测。收集整理病媒生物监测点的蜚蠊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蜚蠊密度及种群构成,比较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变化趋势。结果 辽宁省2021年共捕获蜚蠊3 031只,德国小蠊占94.66%(2 869/3 031),为主要优势种群。蜚蠊总密度为0.230 0只/张(3 031/13 234),蜚蠊总侵害率为5.59%(562/10 052)。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较高的生境依次为农贸市场、餐饮行业、宾馆,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327,P<0.05)。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高峰均分布在7月。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中农贸市场、超市、宾馆、医院、居民区生境均呈单峰曲线,而餐饮行业生境接近双峰曲线。结论 2021年辽宁省蜚蠊的优势种群是德国小蠊,蜚蠊密度和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大竹县2016-2019年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和种群构成等情况,为科学开展蜚蠊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对农贸市场、餐饮业、宾馆、医院和居民区5种不同生境蜚蠊进行监测,每种生境布粘蟑纸10张(餐饮业布20张),放置12 h,晚放晨收,鉴定记录蜚蠊种类、数量等情况.结果 大竹县2016-2019年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盈江县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和分析鼠疫监测和疫情资料。结果该地室外黄胸鼠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其它鼠种构成比则逐渐降低,黄胸鼠在种群上占有绝对优势,室内总鼠密度和黄胸鼠密度年度变化基本一致;黄胸鼠密度与总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吻合,室外总鼠密度明显高于室内,室内总鼠密度和室内外黄胸鼠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全年保持相对稳定。结论根据鼠类年度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保持鼠疫联防工作的连续性,适时开展灭鼠活动,把鼠密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降低鼠疫暴发流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文山市鼠类构成及密度,对鼠疫血清学进行检测。方法采用鼠夹、鼠笼和粘鼠板捕获鼠类,用夹夜法测定农耕区鼠密度、笼日法测定居民区鼠密度,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IHA)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01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3科6属10种,居民区鼠种褐家鼠占43.8%、黄胸鼠占32.5%、小家鼠占23.8%。农耕区的优势鼠种为锡金小鼠、黄胸鼠、斯氏家鼠,分别占33.3%、16.3%、17.0%。居民区的捕鼠率为4.6%,农耕区的捕鼠率为16.2%。75份鼠血清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此次调查为文山市鼠类种群研究和鼠疫监测防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竹县不同生境鼠类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数量变化情况,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个生境每次布鼠夹300夹以上,晚放晨收。城镇、农舍普通居民住宅每个房间布一夹,超过15m2的房间布两夹;农田沿一定生镜每5 m布一夹,监测点半年内不重复布夹;并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结果布鼠夹43 814夹次,捕鼠2 704只(8个品种),平均鼠密度为6.17%。主要优势种为四川短尾鼩、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不同生境不同年份平均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5)。结论基本掌握了大竹县不同生境鼠类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漳州古雷半岛鼠类密度及其体表昆虫分布情况,为口岸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病媒生物防治提供本底资料。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捕获活鼠检集鼠体蚤类、螨类、蜱类等医学昆虫,全年监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鼠密度较高,平均捕获率达12.26%,全年活动,季节高峰出现在5月和9月,种群构成中以臭鼩鼱为优势种,鼠体表昆虫蚤类仅发现及印鼠客蚤,螨类有4个种群,蜱类未检出。结论调查摸清了漳州古雷半岛鼠类及体表昆虫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资料,为病媒生物和虫媒疾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阳区鼠类、蝇类、蚊类、蟑螂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相应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江阳区瓦窑坝粮库作为监测点,采用标准中号捕鼠夹捕鼠,对捕捉的鼠类分类计数,对不同鼠类种群制作标本保存;在特殊行业、垃圾处理场、机关、居民区、绿化地带等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选择5个监测点监测,作为4~11月定点监测对象,采用蝇笼捕捉法,对捕捉的蝇类毒杀后分类计数,对不同蝇类种群制作标本保存。将江阳区16个乡镇街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在5个片区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的1个组或社区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取5户居民户,采用电动吸蚊器定时吸蚊,对捕捉的成蚊毒杀后分类计数,对不同蚊类种群制作标本保存;在江阳区城区随机抽取5个单位作为监测点,采用使用统一规格捕蟑盒诱捕,对捕获蟑螂分类计数。不同种类制作标本保存。结果:共捕获鼠类三种35只,优势鼠种是褐家鼠,占鼠类种群的77%。总体季节消长为7~8月高峰。监测发现的蝇类种群有三科、5属、8种,优势种群为丝光绿蝇、,铜绿蝇、大头金蝇、分别占种群的28%,25%,16%。总体季节消长5~7月份高峰。监测发现的蚊类种群共5种。其优势种群为: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分别占种群的40.45%,27.24%,21.51%。总体消长趋势为:6月、9月呈现两个高峰,6月为最高峰,9月为次高峰。监测发现的蟑螂种群有4种,优势种群为东方大蠊和德国小蠊,分别占40%与32%。总体季节消长为:3月份出现,6月份高峰。结论:鼠类是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类是乙脑、疟疾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蟑螂已被证明携带约100余种对脊椎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蠕虫卵、原虫,还可以作为念珠棘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面掌握宁安市鼠种类和密度、分布情况,为防控鼠传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使用夹夜法对宁安市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本次调查共布放有效鼠夹2302夹次,捕获鼠形动物87只,鼠密度为3、8%。经过鉴定为1目1科2属2种,鼠种构成相对简单,捕鼠均为褐家鼠和小家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2020年南通市鼠类密度及8种病原体感染状况,评估鼠类传播疾病暴发和流行风险。方法 采用夹夜法和形态学鉴定监测鼠密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鼠类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巴尔通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土拉弗朗西斯菌的感染状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类汉坦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状况。结果 2020年南通市平均鼠密度为0.24%,优势种为小家鼠,鼠密度为0.16%。农村自然村鼠密度为0.34%,在3类生境中最高。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5月为高峰,峰值为0.40%。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测阳性率为17.95%,其余7种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2020年南通市鼠密度处于低水平,但鼠类存在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对人群有致病风险,应加强相应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肖厝口岸鼠形动物及蚤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的本底情况,为口岸的传染病监测和卫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4年8月~2005年7月分别采用捕鼠夹和捕鼠笼对肖厝口岸的鼠形动物及所携带的蚤类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60只,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5种。年平均鼠密度为1.08%(40/3707),海龙餐馆调查点的鼠密度最高,为1.57%(11/702),全年鼠密度的高峰期在6~8月。鼠种构成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占45.00%(27/60);褐家鼠占36.67%(22/60);黄毛鼠占8.33%(5/60);小家鼠占1.67%(1/60);臭鼩鼱占8.33%(5/60)。检蚤40匹,均为当地常见的印鼠客蚤。鼠体染蚤指数为2.00,鼠体染蚤率为55.00%,其中褐家鼠染蚤率最高,为80.00%。结论肖厝口岸鼠密度较低,鼠种构成相对简单,但调查所在地域具有传播鼠疫的潜在危险。每年的6~8月是开展灭鼠的最好时机,灭鼠重点应放在港区内食堂、三梅码头及海龙餐馆,控制褐家鼠的种群密度和灭蚤是今后防鼠灭鼠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清远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市辖2县设立8个监测点,采用笼日法捕鼠计算鼠密度;采用夹夜法、笼日法、挖鼠洞等多种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环境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采集鼠血清及一般人群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间接法)检测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收集清远地区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8年全市报告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0.08/10万;采集一般人群血清237份,HV感染率为2.53%;捕获鼠形动物236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1科2属5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鼠密度为10.32%;除黄毛鼠和板齿鼠外,共余3种均发现感染,总感染率为11.86%。结论清远市存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1996~2000年不同生境鼠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三种不同生境五年来的鼠情监测结果表明,青岛市城区居民及特殊行业室内几乎捕不到鼠,年鼠密度无季节性高峰;其室外院内鼠密度高峰期不明显,大面积灭鼠2个月即反弹为原水平。青岛市城区鼠种出褐家鼠和小家鼠构成,且褐家鼠的构成比逐年增加,而小家鼠的构成比逐年减少,农村居民区鼠种出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构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海南省2022年鼠类监测结果,了解并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分布、季节消长以及鼠密度,并探讨海口市的鼠密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媒介控制和鼠媒传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按照《2022年海南省鼠类监测实施方案》,自2022年1月起每隔2个月对17个市县进行监测。采用Excel 2021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及图表绘制,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鼠密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2022年海南省总体鼠密度为4.32%(1 166/27 008)。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其捕获数量占总捕获数的72.21%(842/1 166)。从地区来看,昌江县鼠密度最高为27.27%(367/1 346),其次为海口、万宁、三亚,鼠密度分别为8.59%(155/1 804)、6.55%(77/1 176)、5.11%(81/1 586)。不同生境类型的鼠密度不同,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为4.49%(402/8 962);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酿造业等)为4.41%(404/9 153);城镇居民区为4.05%(360/8 893...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中俄联合监测小组对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监测调查资料,编撰2008年中俄边境满洲里-后贝加尔口岸地区鼠类名录,旨在为该地区的公共卫生工作及相关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满洲里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为2目6科8属8种,后贝加尔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为2目4科6属7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