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不同影像学类型CT表现及CT在SISMAD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和/或DSA和/或典型CT表现SISMAD病例临床及CT资料,结合CT增强及图像重建分析不同类型SISMAD的CT表现及受累范围,本组采用Sakamoto分型.结果 12例中SakamotoⅠ型4例,内膜片存在近远2处破口,即入口与出口,假腔内有血流.Ⅱ型1例,内膜片仅有1个破口,假腔内没有血栓时对比剂充满假腔,而假腔内形成血栓时,对比剂在破口处呈杵状充盈.Ⅲ型2例,假腔内形成血栓,内膜片存在1个或多个溃疡样破口,对比剂在破口处呈结节样充盈.Ⅳ型5例,内膜片没有破口,假腔内形成血肿,即壁内血肿,假腔内没有对比剂充盈.12例的内膜破口、假腔或壁内血肿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侧壁,多数累及SMA主干及分支.图像重建能更直观显示真假腔及破口等.结论 CT增强结合图像重建能提高SISMAD的检出率,并能作出准确诊断及影像分型. 相似文献
2.
3.
4.
<正>男,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部疼痛10h,进食后加重,不伴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体格检查: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全腹部压痛反跳痛,上腹部明显,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双侧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9×10-9/L,红细胞5.2×10-12/L,血小板129×10-9/L,淋巴细胞48.8%,中性粒细胞46.1%。血淀粉酶80U/L,尿常规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MAD)的MSCTA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手术证实的8例SMAD的MSCTA图像,采用VR、MPR、CPR及MIP进行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重建,总结SMAD的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均可显示破口,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10~35 mm,夹层动脉瘤长度12~42 mm,8例均可见内膜片及真假腔,2例伴假腔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MSCT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能准确评估SMAD,并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20排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影像表现进行Yun分型。结果 320排CT可直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清晰显示掀起的内膜瓣,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12~41mm),夹层长度为21~128mm。后处理图像MPR、MIP、VR对于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SISAMD尚有一些间接征象,如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增粗,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影像分型对于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依据Yun分型,本组病例:I型4例,IIa型4例,IIb型1例,III型0例。结论 320排CT能准确提供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IDSMA患者的MSCTA资料,应用多种重组方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并对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例SIDSMA患者均显示破口,夹层破口距离肠系膜起始部距离0.4-4.3cm不等;17例显示内膜片,20例病变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有不同程度增粗,其中2例伴SMA动脉瘤形成;4例患者清楚显示SMA分支受累,3例患者SMA远端分支闭塞,2例患者局部肠道可见缺血性改变。结论:MSCTA有助于SIDSMA的诊断,并能准确地对夹层进行评估,给临床提供有治疗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应用MSCT对5例急症患者进行平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后处理,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观察血管情况。结果 5例患者在重建图像上均清晰显示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轴位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影,并能清晰显示低密度的内膜瓣,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CPR及MPR上可显示条形低密度充盈缺损影,亦可清楚显示内膜瓣。VR图像可以显示双腔改变。MIP图像与VR图像相似。5例均仅显示1处破裂口,而非像主动脉夹层显示两处或多处破裂口。其中1例病例远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并合并肝总动脉动脉瘤,1例病例近端、远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合并右肾动脉分支夹层。结论 MSCTA可早期诊断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DSA证实和(或)有典型CT表现的SISMA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Yun分型.依据CTA,结合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分析SISMAD影像特征,并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11例中Yun Ⅰ型1例,Ⅱb型8例,Ⅲ型2例.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11例,内膜破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夹层累及SMA主干及分支.MPR与CPR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0.9%、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54.5%和27.3%,而对内膜瓣与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45.5%.结论: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SISMAD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MPR及CPR对破口显示率优于MIP,而对内膜瓣及真假腔显示率优于MIP及V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结果:SISAMD与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相同,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5例,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根据Yun分型:Ⅰ型1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型1例.SMA直径增粗2例,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局部回肠壁增厚、水肿2例,升结肠扩张、积液1例,腹腔及盆腔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治疗方法及方法选择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诊治的10例SMA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按是否发生肠缺血坏死和(或)SMA破裂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9例患者属单纯型,保守治疗后腹痛好转,其中5例患者未予抗凝治疗.1例属复杂型,保守治疗腹痛不缓解,采用开放手术行血管重建,术后腹痛缓解.结论 随着CTA和DSA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孤立性SMA夹层得以确诊.多数SMA夹层患者,尤其是单纯型,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甚至不需要抗凝治疗;复杂型患者,往往需要包括开放手术在内的血管重建术才能取得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aphy,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64排螺旋CTA诊断的孤立性SMA夹层病例影像特征,包括轴面源像及后处理重组图像。结果 8例患者CT轴面源像、MPR及CPR图像均可显示SMA内剥离内膜瓣影及真假腔影,显示内膜破裂口3例,7例可见假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血管瘤样扩张2例,肠缺血1例。MIP及VR图像显示SMA真腔狭窄5例,剥离内膜瓣影4例,SMA分支受累2例,血管瘤样扩张2例。结论 64排螺旋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孤立性SMA夹层及精确评估病变情况,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及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征象特点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74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有腹部症状将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比较2组病例的MSCTA征象特征以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多层螺旋CT平扫与CT血管成像(CTA)征象在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SISMAD病人的影像资料,观察CT平扫中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密度、邻近结构及CTA中肠系膜上动脉的管腔影像,并根据Yoo分型法进行分型。 结果 SISMAD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密度增高(20/21例,95%),可伴有管径增粗(19/21例,90.5%),大部分伴有周围脂肪密度增高(15/21例,71.4%),仅1例(4.8%)出现肠壁增厚及肠腔积液。根据Yoo分型法对CTA表现进行分型,Ⅰ型3例(均为Ⅰ-S亚型)、Ⅱ型6例(包括Ⅱ-S亚型3例)、Ⅲ型5例(包括Ⅲ-S亚型1例)、Ⅳ型7例(包括Ⅳ-S亚型2例)。11例显示真假两腔,10例假腔内为血栓充填,1例假腔呈瘤样扩张,7例可见溃疡,9例真腔狭窄率>80%,6例累及分支血管。1例受累空肠动脉供血肠管管壁增厚并呈高灌注表现。 结论 CT平扫对SISMAD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根据Yoo分型法对CTA表现进行分型更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6岁。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绞痛,含硝酸甘油不缓解。1h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急诊心电图未见异常。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血压180/125mmHg。体检:全腹软,无压痛。体温37.0℃。WBC13.48×109/L。置、余无阳性发现。CT平扫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偏远段可见血管中央似有低密度细线影,血管周围脂肪结构较为清晰。增强扫描示:肠系膜上动脉中远段血管腔内可见偏一侧的低密度间隔线,分隔两侧对比剂的浓度基本一致,未见腔内血栓存在,也未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其他细小分支。应用容积显示(VR)技术和二维最大密度投影(2D MIP)技术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DSM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7例PDSMA患者的CT表现。10例行CTA,7例行全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经验丰富的腹部专业医师单独阅片,分析病变部位及CT表现,并对瘤体的4个径线进行测量。结果:①17例增强扫描均见明显的真假双腔(17/17)。②15例显示内膜辫征(15/17)。③13例假腔内显示血栓征(13/17),其中2例假腔完全血栓化。④14例显示内膜破口(14/17);7例显示假腔出口(7/17)。⑤9例显示肠管缺血征(9/17)。⑥瘤体近端距腹主动脉距离0.5~5.5cm,平均2.1cm。破口距腹主动脉距离1.6~5.6cm,平均2.6cm。瘤腔长度1.5~5.4cm,平均3.5cm。瘤腔宽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CT能准确诊断PDSMA及相应肠管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追踪随访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DSA表现以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4例ISMAD患者,入院后48~96h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后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变细小,部分对比剂通过破口进入假腔.4例患者共植入6枚裸支架,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破口封堵成功,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假腔消失.术后腹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3天后腹痛均消失.结论 DSA是诊断ISMAD可靠的方法;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ISM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