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2.
该文探讨了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病原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隐球菌以及组织胞质菌等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以及传统实验室及分子生物学对病原真菌检测方法的阐述,发现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真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为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治提供了依据,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真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全球儿童感染的原因之一,本病在儿科领域尤为常见,且对5岁以下儿童造成的伤害较为显著。CAP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对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更高,使患儿身心均受到巨大损害,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CAP的致病微生物复杂多样,且不同年龄、季节、地区病原分布差异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临床诊治困难,因此,早期明确病种尤其重要。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儿童CAP的流行病学情况及病原感染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诺如病毒(NVs)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最新研究表明诺如病毒是散发性胃肠炎和各年龄段爆发性急性胃肠炎的最常见病因.据WHO预计全球每年因诺如病毒感染死亡的人数约3.5万例.本文主要对诺如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了解本辖区性传播疾病(STD)中,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59例STD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NG、UU及CT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种病原体的检出率分别为UU35.04%、CT23.05%、NG15.02%,混合感染率以NG为最高(27.13%),CT次之(21.69%),UU最低(16.97%)。病原体的检出率明显集中在19-42岁年龄段,占全部阳性例数的90%。结论:以UU、CT为感染源的非淋球性尿道炎(宫颈炎)在STD发病率中呈明显上升趋势,19-42岁年龄段的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应作为STD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低毒、高效、副作用较小 ,在临床上使用广泛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其耐药。细菌对其耐药主要涉及以下途径 :1改变参与细胞壁合成的蛋白酶分子结构以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2改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 ,使药物难以进入细胞内 ;3产生水解酶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失活 ,这是细菌对其耐药的重要原因 [1 ] 。革兰阴性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已产生能水解第 3代头孢菌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 ,且其流行愈来愈严重 ,甚至在某些医院某些地区发生暴发流行。现对 ESBL的分类、流… 相似文献
10.
北京某区现场流行病学专业队伍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专业素质现状,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表调查北京市某区辖区内的19个乡镇卫生院、27所大专院校校医院和11个基层地段医院的所有从事疾病预防保健工作的基层人员,共收回调查表247份,剔除不合格调查表3份,有效问卷244份.结果:调查对象244人,年龄中位数47岁,大专以下学历者183人,占75.3%;本科学历55人,占22.6%;硕士学历5人,占2.1%.初级职称110人,占48%;中级职称82人,占35.8%;高级职称37人,占16.2%.34.4%的人员参加过调查前的临时培训,7.8%的人员参加过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班,0.8%的人员参加过国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学习班.现场流行病学专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在参与调查的244人中,89.3%被调查者认为应有丰富的现场流行病学经验,88.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有科学严谨的态度,81.1%被调查者认为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63.2%认为应具备现场指挥协调能力,57.3%被调查者认为应具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52.1%被调查者认为应有和领导沟通和协调的能力,41.5%被调查者认为应有出色的社交能力.结论:基层疾病预防保健专业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趋向合理,科研学术水平一般.但性别比例失衡,年龄结构偏大,教育培训不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EHF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5例EHF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肾脏损伤发生率最高(99.0%),其次为肝脏(83,9%)、血液(83.5%)、心脏(81.5%)、肺(36.9%)损伤;②24.7%患者具有典型5期临床经过,院外误诊率高达63.7%。③本病广州地区常年散发,男性中青年民工农民多发,51.4%患者有直接或间接鼠类接触史。结论:广州地区EHF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较重,应加强对本病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步涪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步涪村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4例,罹患率为2.65%,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4天,高峰在8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病毒为登革I型;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33例,占44.59%。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93.4,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16.
全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状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再肆虐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害较大。现就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全球的流行状况以及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监测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虫媒传染病,也是全球新现再现疾病中发展最迅猛的传染病之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受其威胁,每年有多达5亿人口感染登革热。登革热可以分为四个血清型,各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多血清型同时流行会增加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复合感染的发生,给登革热防控带来更大挑战。在过去的20年中,登革热发病率增加了四倍,这一趋势似乎还在继续。同一地区中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血清型登革病毒流行变得更加普遍。因此,预计这些地区的并发感染频率会增加。本文综述了2种或2种以上不同血清型共同感染的情况,并讨论了可能的疾病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