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原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广西环江县在消除当地疟疾后的传疟按蚊种类及密度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整理该县历年人房和牛房传疟按蚊资料及近2年按蚊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该县历史上存在按蚊种类20种,传疟按蚊种群密度依次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的人房密度高于其它传疟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密切相关,嗜人按蚊的唾液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5/1 585)。1982—1983年采用通宵人工捕蚊的方法观察结果显示,人房嗜人按蚊密度占55.68%,中华按蚊占21.77%,日月潭按蚊占19.81%,微小按蚊占0.05%。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占6.21%,中华按蚊占67.55%,日月潭按蚊占13.89%,微小按蚊占0.07%。2015—2016年在该县大安乡采用通宵灯诱方法捕蚊观察,2015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604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35.43%,室外占34.27%,人房占30.30%。2016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811只,经鉴定99.63%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54.25%,室外占36.37%,人房占9.00%,在5月份的牛房和室外分别捕获嵌斑按蚊1只和日月潭按蚊2只。结论 该县目前的传疟媒介是以单一的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海口市当前的按蚊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再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从海口市4个区中随机抽取13个乡镇所辖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并选取1个自然村为固定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在13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9种1 684只。棋斑按蚊占61.82%,中华按蚊占34.80%,迷走按蚊占2.61%,乌头按蚊均占0.24%,须喙按蚊占0.18%,美彩按蚊占0.12%,带足按蚊占0.12%,嗜人按蚊占0.06%,多斑按蚊占0.06%;在固定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4—11月捕获数占全年93.31%;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结论 海口市当前主要按蚊种类为棋斑按蚊、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分布广、密度高,全年均有活动;嗜人按蚊仅在局部地区发现,且密度较低,未发现历史上主要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海口市属于高再传播风险地区。  相似文献   

4.
惠州市大亚湾柏岗村牛房按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惠州市柏岗村牛房各按蚊数量及种类分布。方法:逐间检查各牛房的按蚊分布;以捕蚊管捕捉所有按蚊。对所捕按蚊进行计数、分类。结果:调查20间牛房,有5间分布按蚊;共捕获202只按蚊,其中包含7个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多斑按蚊、美彩按蚊、嵌斑按蚊、日月潭按蚊和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嵌斑按蚊分别占36.14%和32.18%。结论:惠州大亚湾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嗜人按蚊数量较少,而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仍有一定的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选择隆林各族自治县历史上发现传疟媒介按蚊种类较多、疟疾流行较严重的村屯作为监测点,于每年4—11月份每月上旬两次、下旬两次在人房、畜舍和户外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开展媒介监测工作,并对捕获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2014—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各监测点共捕获按蚊11种35 952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按蚊总数的99.33%(35 712/35 952);其他按蚊仅占0.67%(240/35 952),分别为多斑按蚊68只、迷糊按蚊21只、嵌斑按蚊和派登按蚊各10只、斯替芬按蚊5只、印神按蚊4只、环斑按蚊2只、美彩按蚊8只、汉南浦亚种94只、微小按蚊4只、无法鉴定14只。未捕获日月潭按蚊。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由高到低为:畜房>室外>人房;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按蚊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结论 隆林各族自治县按蚊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畜房密度最高,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到日月潭按蚊,但仍存在少量微小按蚊。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疟疾媒介按蚊的变化,为控制疟疾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房每间全捕、牛房捕15min/人工小时进行种群调查,清晨50顶帐内全捕,傍晚19:00~24:00时室外人诱捕或傍晚19:00~次晨6:00时室内人诱捕进行叮人率调查。结果:册亨、望谟二县六乡(镇)的人、牛房共捕获按蚊6种854只,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别占54.44%与38.88%,两县平均叮人率各为5.67%和3.11%。结论: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仍是当地的主要媒介种群。  相似文献   

7.
探讨嗜人按蚊残存分布形成原因及其与疟疾的传播关系。方法:采用人、牛饵诱捕进行媒介调查,血片镜检疟原虫。结果:监测村生态环境适合嗜人按蚊孳生,该蚊占人房按蚊比例为8.11%(3/40),人饵叮人率为0.13只/人夜;中华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2.38%和97.62%,未发现监测县有疟疾病例。结论:残存嗜人按蚊种群密度低,中华按蚊吸人血率也低,已不对本市疟疾流行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思茅地区媒介微小按蚊密度。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户密度、叮人率三种方法(下称三种方法)进行媒介按蚊密度调查。结果:人工小时捕获媒介微小按蚊人房0.11只,牛棚2.04只,平均户密度人房0.03只,牛棚0.04只,叮人率(只/人夜)室内0.24只,室外0.67只。结论:全区十县(市)三种方法调查捕蚊均能捕获媒介微小按蚊。在停止大面积灭蚊喷洒后,媒介按蚊普遍仍存在关有逐年上升趋势。提示一旦传染源存在或输入疟疾随时有传播扩散、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广东省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疟疾传播强度,为控制疟疾爆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等方法在广东省珠海市和惠州市进行媒介能量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广东省珠海市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为5.863,中华按蚊为0.663;广东省惠州市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为2.770,中华按蚊为0.249。结论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8~11倍,说明嗜人按蚊在广东的传疟作用较中华按蚊更为重要,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媒介按蚊生态与疟疾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湖北省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与媒介的种类、栖息场所、吸血习性等有密切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嗜人按蚊人房密度为84.04%,中华按蚊密度为15,96%。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在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疟疾发病较高。应根据媒介生态习性、分布特点及发病规律采取不同的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按蚊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名录收集整理1991年以来的有关文献和海南按蚊调查研究的结果,迄今记录海南岛共有按蚊32种,分属于按蚊亚属13种,塞蚊亚属19种,其中6种发现自然感染疟原虫,以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两种为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方法 检索1980-2016年海南省蚊虫及蚊媒病毒的相关文献,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有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嵌斑按蚊、微小按蚊、须荫按蚊、须喙按蚊、迷糊按蚊及嗜人按蚊等十余种.在海南省内发现的蚊媒病毒有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盖塔病毒、罗斯河病毒、版纳病毒、布尼安病毒科病毒及一些未确定名称的甲病毒属、黄病毒属病毒.结论 海南省的气候有助于蚊虫孳生、繁殖.带毒蚊虫的活动及多种蚊媒病毒的存在会造成蚊媒病毒传染病广泛传播,成为蚊媒传染病潜在的流行因素.各市县卫生部门应加强对蚊虫种类、密度、分布、病原体携带情况的监控,有效控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及暴发.  相似文献   

13.
我国13种按蚊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普洱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类、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现况,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选择普洱市所辖10个县(区)内利于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孳生繁殖的老疫区作为监测点,采用流动捕蚊、叮人率、季节消长三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2007-2011年通过三种方法调查结果,在监测区内共捕获按蚊21种47 308只,其中中华按蚊29 408只,占捕获总数的62.163%,为优势蚊种;该地区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904只,占捕获总数的1.911%,分布于所辖10县(区)。结论微小按蚊在普洱市作为传疟媒介的地位仍然值得重视,应继续加强传疟媒介监测,警惕媒介按蚊密度升高而导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九种按蚊乳酸脱氢酶酶谱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按蚊种类及生态习性与湘北地区疟疾发病关系。方法 通过人、牛房、野外栖息场所及通宵观察所捕的所有雌性按蚊逐个鉴定,结果幼虫形态及单管饲养成蚊产卵作卵型鉴定确定蚊种:观察按蚊季节消长、寿命及叮人频率与疟疾发病的关系。结果 在不同条件环境中捕获的成效、幼虫、卵、经鉴定为中华按蚊类群种,仅山区为少量贵阳按蚊,按蚊季节消长、叮人频率与疟疾规律基本相符;中华按蚊人血指数为2.1%,按蚊平均寿命长于间日疟孢子增殖期。结论 中华按蚊是湘北地区目前唯一的间日疟媒介蚊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