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15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70例、中度60例、重度20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采用荧光标记(Ampli Sensor)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患者HBV DNA含量(105.58±1.92、106.27±2.05)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HBV DNA含量(105.73±1.90)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的TBil、ALT、AST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HBV DNA基因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时血清HBV DNA含量与TB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模式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36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60例、中度140例、重度60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采用荧光标记(AmpliSensor)定量PCR方法检测,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 DNA含量与HBV-M模式有关,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含量(106.35±1.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04.73±1.88)(P<0.01),慢乙肝轻度、中度患者HBV DNA含量[(105.58±1.92),(106.27±2.05)]与慢乙肝重度患者HBV DNA含量(105.73±1.90)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的TBil、ALT、AST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 DNA的水平变化,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HBV DNA基因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时血清HBV DNA含量与TB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BV低水平复制状态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180例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按照HBV DNA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HBV低水平复制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HBVDNA含量≤103 copy/ml组的总胆红素(TBil)为(43.00&#177;57.79)μmol/L,与其他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223&#177;344)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38&#177;221)U/L,均低于HBV DNA含量为108组(P<0.05),而且HBV DNA含量≤103 copy/ml组中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患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轻重与血清中HBV DNA含量无明显相关性,HBV的低水平复制也不能代表患者的病情较轻.  相似文献   

4.
陈萍  李旭  苏菲  李娜  郜玉峰 《安徽医药》2012,16(5):618-620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AL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HBeAg阴性组148例和阳性组12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HBV DNA含量及ALT水平的关系。结果 148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7例(72.3%),其均值为(5.4±1.3)log10copies.ml-1,血清ALT水平为49(129.0)IU.L-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肝硬化比例为51.4%(55/107)。121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118例(97.5%),其均值为(6.8±1.2)log10copies.ml-1,ALT水平为105(139.5)IU.L-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肝硬化比例为13.6%(16/118)。HBV DNA阳性率及含量和ALT水平HBeAg阳性组高于HBeAg阴性组(P0.01)。ALT水平在HBeAg阴性伴HBV DNA阳性组与HBeAg阳性伴HBV DNA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1.43,P=0.150.05)。肝硬化在HBeAg阴性伴HBV DNA阳性组所占比例最高。HBeAg阴性组较HBeAg阳性组患者的年龄较大(t=7.046,P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偏大,肝硬化比例偏高,尤其是HBV DNA阳性者,肝脏炎性损伤程度与HBeAg阳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e抗原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定量聚合酶连反应(PCR)、Abbott微粒子酶免疫荧光法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e抗原含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Be Ag阳性组与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e系统双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与HBe Ag呈正相关性,随着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的不断下降,肝损害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论研究表明HBV DNA与HBe Ag含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恶化加重,HBV DNA水平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3例HBeAg阳性和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穿刺活检,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同期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0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125,P>0.05;r=0.164,P>0.05)。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0.326,P<0.01;r=0.267,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可作为抗病毒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V表面大蛋白(LHBs)与HBV DNA、HBeAg、ALT的相关性及LHBs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4例CHB患者,分别检测LHBs、HBV DNA、HBeAg、ALT。血清LHBs和HBeAg采用ELISA法,HB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324例CHB患者血清中,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LHB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P<0.01),且LHBs的阳性率也逐步增加,不同组别间L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71例HBeAg阴性血清中,LHBs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6.08%和61.99%(P>0.05);171例HBeAg阴性血清中,113例LHBs阳性与58例LHBs例阴性组血清ALT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HBs是反映HBV感染者,特别是HBeAg阴件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敏感、可靠指标;检测CHB患者血清中LHBs对于了解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程度、抗病毒疗效和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清ALT及HBA DNA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炎症活动度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定量的关系.方法对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ALT及HBV DNA.结果患者血清ALT与炎症活动度不一致率为24.74%(24/97).中度及重度慢性肝炎组不一致率达43.33%(13/30),高于轻度慢性肝炎组的不一致率16.42%(P>0.005).各级慢性乙型肝炎中HBV定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LT不能完全反应慢性乙型肝炎的炎症活动度,而HBV DNA定量检测亦无助于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炎症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丁宁 《中国实用医药》2011,6(5):152-153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单药及其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对24例ADV单药及25例ADV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HBV DNA、ALT水平及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的差异。结果联用组的血清ALT复常率大于单药组,分别在24周、48周、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的阴转率联用组也大于单药组,且在48周、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48周之前两组HBV DNA的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时,联合组的HBV DNA阴转率为53.33%,要显著高于单药组的47.37%(P<0.05);联合组的ALT复常率为76.67%,显著高于单药组的68.42%(P<0.05)。结论 ADV单药或联合拉米夫定均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CHB的有效方法,联合治疗的疗效要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黄芪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ALT和总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总胆红素水平变化、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V DNA转阴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黄芪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ALT和总胆红素水平,提高HBeAg转阴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模式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36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60例、中度140例、重度60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采用荧光标记(AmpliSensor)定量PCR方法检测,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DNA含量与HBV—M模式有关,血清HBeAg阳性组HBVDNA含量(106.35±1.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04.73±1.88)(P〈0.01)。慢乙肝轻度、中度患者HBVDNA含量[(105.58±1.92),(106.27±2.05)]与慢乙肝重度患者HBVDNA含量(105.73±1.90)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HBVDNA水平患者的TBil、AI』、AST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的水平变化,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时血清HBVDNA含量与TB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HBVDNA前C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测定99例HBV感染患者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并采用RT-PCR检测HBVDNA前C区变异。结果:99例HBV感染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乙型)11例和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变异株组HBVDNA前C区变异发生率与混合株组、野生株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混合株和野生株两组相比,HBVDNA变异株组肝功能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DNA前C区变异可发生于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状态。HBVDNA前C区变异可能与肝炎程度和病情进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preS1和HBcAg(均为HBV核酸相关抗原,nucleic acids related antigen,HBVNRAg)在慢性乙肝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486例正常对照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进行DNA定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preS1和HBcAg(结果以HBVNRAg表示)的联合检测,同时检测HBV DNA、HBV—M、ALT、AST。结果:在568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中,HBV NRAg检出率为98.3%,HBeAg的检出率为37.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4份血清标本中,HBVNRAg阳性组较阴性组,ALT、AST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preS1和HBcAg的HBVNRAg在筛选HBV感染及判断HBV复制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GT)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氧化损伤的情况。方法检测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基因型、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抗坏血酸)、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基因型C型组与B型组比较:血清中ALT水平高,丙二醛水平明显高,抗坏血酸水平明显低。在基因型B型、C型及全部乙肝患者体内,丙二醛浓度与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抗坏血酸浓度与ALT水平呈明显负相关;丙二醛浓度与抗坏血酸浓度与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基因型C型患者较基因型B型患者体内存在较严重的氧化损伤。氧化损伤是引起基因型C型患者出现较重临床表现的重要机制。HBV DNA的水平与患者的基因型及氧化损伤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在干扰素α-2b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根据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情况分为完全应答A组(32例)、部分应答B组(12例)、无应答C组(6例).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法检测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血清IP-10、RANTES水平,并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ALT水平和HBV标志物.结果 治疗前,三组间血清HBV DNA、RANTE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P-10、RANTES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三组间IP-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最高(24.05±7.68),B组次之(20.85:±:4.85),C组最低(11.25±5.6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A组血清IP-10、RANTES水平开始下降(P<0.05),B组、C组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12周时,三组IP-10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28±4.25、-8.34±1.10、+1.68±0.22)(P<0.05),RANTES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8.57±3.54、- 13.87 ±3.14、-6.65±1.79)(P<0.05);C组的IP-10、RANTES水平在治疗4、12周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三组HBV DNA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1±1.13、2.62±0.52、0.98±0.80)(P<0.05);三组ALT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7.2±26.8、-39.2±11.4、+3.7±8.9)(P<0.05);50例患者血清IP-10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ANTES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IP-10水平与治疗12周时的HBV DNA下降水平呈正相关;应答组44例治疗12周的IP-10、RANTES下降水平与ALT下降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干扰素α-2b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减轻,与IP-10、RANTES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82例5组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前白蛋白(PA)。依据HBV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6组:A组173例,为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218例,为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161例,为HBsAg、HBcAb阳性;D组13例,为HBeAb、HBcAb阳性;E组6例,为HBsAb、HBeAb、HBcAb阳性;F组11例,为HBsAb、HBcAb阳性。结果582例中,A组阳性率为29.7%;B组为37.4%;C组为27.7%;D组为2.2%;E组为1.0%;F组为1.9%。A、B、C模式组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4.75,P<0.01),以B模式组的阳性率最高。5组慢性肝病间比较,A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3.17,P<0.01),B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72,P>0.05),C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5.74,P<0.01)。HBeAg阳性的A组与HBeAg阴性的B、C组比较,TBIL、ALB、ALT、PA水平及其异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F=1.91、2.48、0.58、1.37,P>0.05;χ2=2.09、5.97、2.35、2.26,P>0.05)。结论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无明显相关,临床上不能根据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来预测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王兵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9):807-809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GT)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黄嘌呤氧化酶和维生素E水平,阐明患者体内氧化损伤的情况。方法:检测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基因型、氧化损伤指标(黄嘌呤氧化酶和维生素E)、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并做出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基因型C型组与B型组比较:血清中ALT水平高,黄嘌呤氧化酶水平明显升高,维生素E水平明显降低。在基因型B型、C型及全部乙肝患者体内,黄嘌呤氧化酶浓度与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维生素E浓度与ALT水平呈明显负相关;黄嘌呤氧化酶浓度与维生素E浓度与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基因型C型患者较基因型B型患者体内存在较严重的氧化损伤。氧化损伤是引起基因型C型患者出现较重临床表现的重要机制。HBVDNA的水平与患者的基因型及氧化损伤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133例CHB患者,分为未治疗组101例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耐药组32例。所有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d,连续治疗48周,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仪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24、48周ALT、HBeAg水平及HBVDNA载量,以评估疗效。结果未治疗组患者治疗48周后,ALT、HBeAg水平及HBV DNA载量均明显下降(P<0.05)。LAM耐药组,不同变异位点基因型的患者HBVDNA载量无明显改变;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ALT、HBeAg水平及HBV DNA载量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48周后与治疗12周后比较各指标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可有效降低CHB患者ALT、HBeAg水平及HBV DNA载量,对LAM耐药患者亦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