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前庭水管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方法及可行性,并对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11年9月收治的27例大前庭水管语前聋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为极重度聋或全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6~4.0岁,平均2.5岁。均行右耳人工耳蜗植入,于术后6个月行声场测听,测试言语频率平均听阈,开机训练1年后,进行限定词表言语测听及非限定词表言语测听评估听力康复效果。结果 27例患儿中,术中发生"井喷"者4例,经术中采用小块肌肉或筋膜严密封堵电极周围空隙,有效防止了外淋巴漏。术后经开机康复训练6个月后,声场测听言语频率平均听阈为25~30dB nHL,平均27.5±4.5dBnHL;开机训练1年后,限定词表言语测听言语识别率平均为83.3%,非限定词表言语测听言语识别率平均为81.6%。结论大前庭水管语前聋患者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完善的影像学评估、良好的手术视野以及术中严密封堵电极周围空隙是预防"井喷"及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243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和听觉语言康复效果。方法介绍我们在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术前评估:主要包括听力学评估、影像学评估和智力心理评估。手术方法介绍了不同型号人工耳蜗插入电极的要领,特别强调了24R(Contuor Advance)型植入电极时,不要主动向外拔金属丝。结果243例患者术后6个月用声场测听啭音语言频率平均听阈达到25-35dB(nHL),平均27.4±4.8dB。开机后1年的开放词表言语分辨率平均达到87.7%。其中成人语后聋患者术后Mapping后全部能听到家人叫他名字。经2个月3~5次调试,声场测听阈在28.1±5.4dB,非限定词表(Openset)言语测听,识别率达82%~93%,平均91.6%。学龄前的语前聋儿童,开机后1~2个月,声场测听都能达到30dB(nHL)或更佳。经过1年以上语训,测定63名可合作儿童的限定词表(Closeset)言语测听,言语识别率平均达N88.6%,非限定词表(Openset)言语测听,识别率平均达83.7%。7岁以上语前聋的儿童,开机后12个月测定26例合作语前聋儿童的Closeset言语识别率平均达Nsl.6%,Openset言语识别率平均达78.2%。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全聋患者的最佳选择。对语前聋患者而言,植入年龄最好在7岁前。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语言康复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医生和聋康老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趋势,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音乐能力评估提供临床资料。方法:26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手术年龄为11~68个月,平均35.6个月;以76例1~24月龄的听力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平均月龄6.1个月。使用小龄人工耳蜗儿童音乐能力等级量表进行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评估分别在开机时,开机后1、3、6、9、12及24个月时进行;听力正常婴幼儿评估分别在1、3、6、9、12及24月龄时进行。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分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O.05),听力正常婴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分亦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O.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与听力正常婴幼儿在听力年龄为1、3、6、9、12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听力年龄为24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开机后音乐能力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并在开机12个月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后植入耳残余听力的变化。方法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能较好配合行为测听的58例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利用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评估其术耳残余听力,58例术后随访3个月,43例术后随访1年,17例术后随访2年。结果与术前0.25~4 kHz残余听力相比较,58例术耳术后3个月残余听力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43例术后1年残余听力明显下降(P<0.05),但0.25~0.5 kHz残余听力较术后3个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术后2年0.25~0.5 kHz残余听力较术后3个月明显提高。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可导致0.25~4 kHz各频率残余听力下降,但术后1、2年时0.25、0.5 kHz处的残余听力较术后3个月有所提高,1、2、4 kHz残余听力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神经反应遥测技术在人工耳蜗术后调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小儿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言语处理器调试中运用NRT(神经反应遥侧)技术效果的分析.探讨NRT在人工耳蜗术后调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术后主观调试配合欠佳的儿童.用Cochlear公司NRT3.0编程软件进行ECAP波形检测并测定ECAP阈值,利用测试结果判断主观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并得出言语处理器映射图(Map)。术后6个月行声场听阈测听。结果86.2%的电极引出ECAP波形,开机调试时反应阈值较小,以后逐渐升高,3~4个月左右闽值逐渐趋于稳定,而且靠近蜗底的阈值比蜗尖高。声场平均听阈为30~40dBSPL。经过言语康复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NRT技术可为术后快速准确地调试言语处理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7岁在训聋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康复进展情况.方法 使用美国GSI-16配置声场的双声道临床听力计,在标准声场下对9例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术后声场听阈测试;采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评估方法>,在术后3、6、9、12个月分别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评估.结果 9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场听阈测试均值为26~35 dB HL;随着术后时间的增加,9例儿童的听觉言语评估成绩逐步提高,术后12个月时平均言语识别率达89.8%,平均语言年龄为3.0岁.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重度、极重度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语后聋长期全聋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方法 双侧听力下降时间不同步、双侧耳聋程度不一致的语后聋患者4例,对重度聋时间较长(均>10年)、耳聋程度较重侧进行植入人工耳蜗,分别在开机后6个月、12个月,使用心理物理学测试(T/C值),术后声场内最佳助听条件下言语频率平均听阈(pure-tonethreshold average,PTA).安静及噪声环境巾的言语识别率(HINT句表),单音节词识别率(HOPE词表),汉语声调识别(MESP),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成人生活质量调奁问卷等评价指标,评价其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 4例受试者在开机半年至一年内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PTA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安静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平均达到90%以上,噪声环境中平均达到70%;植入者可以很好地识别汉语声调;人工耳蜗为植入者带来了较高的社会效益.患者对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4例受试者都选择重度聋时间较长侧作为人工耳蜗植入侧,开机后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良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充分发挥了人工耳蜗的功能和优势的同时.听力相对较好侧耳还町继续佩戴助听器,保留了患者双耳聆听和日后接收其它治疗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创造了最佳聆听条件.  相似文献   

8.
人工耳蜗手术前后使用小儿主观测听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观听力学测试方法在低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前后的作用。方法和结果103名5岁以下拟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低龄儿童,术前均完成非助听和助听主观听力测试。31名游戏测听(playaudiometry,PA)法、62名视觉强化测听(visualreinforcementaudiometry,VRA)法、10名行为观察测听(behavioralobservationaudiometry,BOA) VRA法获得左右侧单耳/或双耳裸耳听阈;30名PA法、63名VRA法、10名BOA VRA法分别在声场中获得每侧耳的助听听阈,并结合其他客观测试结果评估了听通路的功能。术后开机调试后103名患儿均有听觉反应并获得T、C值,其中48名由VRA、PA测试方法得到;27名经BOA法得到;28名经神经反应遥测(neuralresponsetelemetry,NRT)结合BOA法获得,患儿的听觉能力有明显改善。结论主观听力测试方法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对评估听通路完整性非常重要,对预测低龄患儿术后听觉康复可能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工耳蜗植入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对 6例年龄 7~ 18岁的语前聋患者于术后开机半年时在不同助听方式下 (人工耳蜗 +助听器和单独使用人工耳蜗 )进行声场 (啭音 )测听、言语功能评估和问卷调查 ,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 +助听器较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声场 (啭音 )测试的各频率听阈低 (P <0 .0 1)。词汇识别测试显示两者均有良好的聆听效果 (P >0 .0 5 )。问卷调查显示患者普遍接受人工耳蜗 +助听器的方式 ,感觉舒适、方向性立体感强 ,交流更佳。结论 使用人工耳蜗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有助于更好地聆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7岁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康复进展情况。方法在标准声场对10例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术后声场听阈测试。利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在开机后3.6.9、12个月分别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评估。采用希-内学习能力测试或格蕾费斯儿童精神发育测试量表进行学习能力评估。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增加,10名儿童的听觉、言语、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逐步提高,提高速度和幅度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术后儿童听觉言语的发展受年龄、智力、耳聋病因及术前助听器配戴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的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指导术后设备调试。方法 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分为耳蜗形态正常组与内耳畸形组,测试手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EABR和ESRT值,术后1年运用行为测试法检测主观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分析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  内耳畸形组患儿术后不同时期EABR和ESRT阈值较正常组高(P<0.05),两组EABR和ESRT阈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后1年EABR和ESRT阈值逐渐增高;两组EABR与T值显著相关,ESRT与C值显著相关。结论 内耳畸形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EABR和ESRT阈值变化规律及特点与正常组患儿相同,阈值可用于指导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者手术后设备的调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语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语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人工耳蜗术后神经反应遥测(NRT)阈值的变化,NRT与行为T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长期行为T值的变化,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患儿编程提供帮助。 方法 20例接受Nucleus CI24R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在开机时及6个月调试时对1、11、20号电极进行NRT阈值测试,通过NRT值进行电子耳蜗程序设置;开机后1年和2年对患儿进行行为T值测试,并设置程序;收集开机时及6个月的NRT值分别与1年及2年的行为T值比较。 结果 1号电极开机时和6个月时NRT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号和22号电极开机时和6个月时N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对电极1年与2年行为T值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开机时NRT阈值与行为T值的相关关系中:开机时NRT阈值与行为T值只有22号电极呈正相关,其余两电极中无相关关系。6个月NRT阈值与行为T值的相关关系中:1号电极6个月NRT阈值与行为T值均为正相关;22号电极开机6个月NRT值与1年行为T值为正相关,其他无相关关系。 结论 各电极NRT阈值自开机时基本保持稳定,NRT阈值与行为T值部分电极具有相关性,开机时和最初几次调机时患儿不能配合进行行为测试可以选择NRT阈值来参考调试耳蜗;1年和2年的行为T值也基本稳定,说明患儿术后1年能较好配合行为T值测试,对于配合较好者的患儿可以适当延长调试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的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P1波潜伏期的发展规律,评估不同年龄段植入人工耳蜗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的发育。方法以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50例(植入年龄15~66月,平均38.7±15.2月,其中小于42月龄者27例,大于42月龄者23例)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听力儿童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500、1000、2000、4000 Hz四种频率的短纯音(tone burst,TB)刺激声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皮层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进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或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eam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MAIS)评分,比较两组P1波潜伏期,对P1波潜伏期和IT-MAIS/MA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听力儿童四种不同频率短纯音刺激记录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1);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P1波潜伏期与正常听力儿童无统计学差异(P>0.05);42月龄以后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P1波潜伏期较正常儿童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IT-MAIS/MAIS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不同频率TB刺激声下的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于42月龄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发育较正常听力儿童延迟。  相似文献   

15.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633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及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听觉发展的规律性.方法 听觉能力评估方案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评估内容包括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声调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及在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等6项.本研究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儿童听觉康复评估结果,自变量为儿童的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听觉能力显著提高(P<0.001),其变异系数越来越小,2岁年龄组康复12个月评估时的CV系数为0.25,其余各年龄段的CV系数均小于0.2.听觉评估时间和儿童的年龄对听觉能力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段越小的儿童进步幅度越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性别对听觉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随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得到快速发展,儿童年龄越小提高幅度越大.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听觉能力才相对稳定,2岁年龄组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的听觉、语言能力发展的外在因素,为实施康复效果质量监控及改善安置策略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41例资料完整已接受为期1年系统康复训练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为调查对象,以其术后不同安置时段(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评估数据(包括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成绩)为参考,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安置时段内,外在因素与听力语言康复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术前语训时间与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听觉能力、语言能力评估成绩之间存在低度以上的线性相关(|r|≥0.3,P<0.01),但在6个月后,相关性不显著(|r|<0.3,P>0.01).结论①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的康复效果受到来自外在因素的影响;②外在因素中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术前语训时间是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康复效果的直接因素;③不同外在因素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不同安置时段的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康复效果的线性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Transtympanic promontory stimulation test (TPST) has been suggested to be a useful tool in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outcomes in patients at risk of poor auditory neuron functioning, especially after a long auditory deprivation. However, only sparse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is topic. This study aimed at show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uditory nerve dynamic range, evaluated by TPST, the electrical dynamic range of the cochlear implant and speech perception outcome. We evaluated 65 patients with postlingual hearing loss and no residual hearing, implanted with a Nucleus CI24 cochlear implant device for at least 2 years and with a minimum of 17 active electrodes. Using the TPST, we measured the threshold for auditory perception (T-level) and the maximum acceptable level of stimulation (M-level) at stimulation frequencies of 50, 100 and 200 Hz. General linear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to correlate 1/speech perception, evaluated using the PBK test 1 year after surgery, and 2/cochlear implant electrical dynamic range, with the age at time of implantation, the duration of auditory deprivation, the etiology of the deafness, the duration of cochlear implant use and auditory nerve dynamic range. Postoperative speech perception outcome correlated with etiology, duration of auditory deprivation and implant use, and TPST at 100 and 200 Hz. The dynamic range of the cochlear implant map correlated with duration of auditory deprivation, speech perception outcome at 6 months and TPST at 100 and 200 Hz. TPST tes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cochlear implant surgery in difficult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