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历史、沿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1921年Barany提出:由于各种原因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引起的耳石颗粒及内淋巴液流向位于半规管前部的嵴帽,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引发短暂的水平眼震,并伴随眩晕、呕吐等症状。Dix、Hallpike总结bppv一系列特点,根据其特点:1、自限性(未经治疗常于数天-数月后渐愈)故称之为"良性";2、与体位  相似文献   

2.
位置性眩晕和向上性、双向性眼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一种位置性眩晕,可能因后半规管(PSC)壶腹顶耳石或半规管耳石脱落引起。典型的PSC-BPPV眼震电图特点是巾一大的上跳性垂直眼震和一小的向上的水平性服震构成的非共轭性眼震。潜伏期短呈易疲劳性。阵发性位置性水平眼震同时伴有与BPPV相同的症状,可在有位置性眩晕的小部分病人中观察到。这种眼晨可能是外半规管BPPV的一种变型。该作者评定了9例在仰卧、头转向左或右均出现向上性眼震的BPPV患者。病人均经采集病史和详细的耳神经学检查。位置试验按Dix和HallPike法进行,病人均进行临…  相似文献   

3.
用回顾门诊病历的方法探讨了32例患有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PPV)患者的治疗方法。HC-PPV是一个综合症,病因可能是从位于内淋巴尾部或水平半规管前支内的囊斑上分离的耳石碎片,当病人头位恰巧摆动到病变侧时,这些碎片刺激壶腹部,产生位置性眩晕和水平眼震。症状包括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头位改变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潜伏期很短(几……  相似文献   

4.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普遍认为该病是由变性、脱落的耳石聚集在半规管内,并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直立位时半规管与椭圆囊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了此病最好发于后半规管(PSC),水平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ASC)罕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ASC-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管结石复位过程中耳石移位误入其他半规管的发生率、识别方法和治疗策略。方法对98例HSC-BPPV患者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仪分析其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分析复位过程中出现耳石移位误入其他半规管的情况。结果 63例水平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复位过程中转变为后半规管BPPV患者5例;35例水平背地性眼震患者(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在Gufoni法复位后变为管结石4例;总发生率为9.18%(9/98)。结论 HSC-BPPV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可能发生耳石移位至其他半规管,可通过仔细观察并正确识别眼震方向发现;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在转化为管结石后可以进行管结石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6.
用回顾门诊病历的方法探讨了 32例患有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HC- PPV)患者的治疗方法。HC- PPV是一个综合症 ,病因可能是从位于内淋巴尾部或水平半规管前支内的囊斑上分离的耳石碎片 ,当病人头位恰巧摆动到病变侧时 ,这些碎片刺激壶腹部 ,产生位置性眩晕和水平眼震。症状包括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头位改变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 ,潜伏期很短 (几秒钟 ) ,持续时间一般在一分钟以内 ,并有可用头位变动诱导出并加重的水平眼震。本文介绍的治疗方法是建立在 Asprella等提出的一个假设上 ,即认为通过转动病人的头部 ,使游离的耳石碎片移动…  相似文献   

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 ,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 6 0 s) ,潜伏期 7~ 8s,呈阵发性发作 ,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 ,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 ,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 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 4 3例无明显眼震的 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 ,其结果与具有典型眼震的后半规管耳石患者实施同样的治疗的结果予以比较 ,无眼震的 BPPV治疗结果为 6 0 .4 6 % (2 6 /4 3)完全恢复 ,6 % (3/ 4 3)现持续眩晕 ,而 90例有典型眼震的 BPPV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石移位手法对后半规管性、水平半规管性及混合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Epley手法或/和Barbecue翻滚法对22例病人进行治疗,每一治疗循环间隔1d。结果:22例病人中21例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耳石移位手法治疗各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5%,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累及多个半规管的老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诊治的48例多管受累的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法复位的疗效。结果多管受累的老年性BPPV患者占同期全部老年BPPV患者的21.7%(48/221)。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头位可诱发出相同或不同的眼震。对称性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的BPPV患者17例(35.42%),其中16例患者双侧后半规管同时受累,1例患者双侧前半规管同时受累,3例(6.25%)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前半规管BPPV,25例(52.08%)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或对侧水平半规管BPPV,1例(2.08%)患者诊断为一侧前半规管合并同侧水平半规管BPPV,2例(4.17%)患者诊断为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根据患者眼震持续时间其中43例(89.58%)诊断为管结石症,5例(10.42%)诊断为嵴顶结石症。全部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采用相应手法复位治疗,首次手法复位后有效率为68.75%,多次复位后总有效率为87.50%。结论多管受累的老年BPPV患者临床中比较常见,尤其以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的管结石症较为多见,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变部位为后半规管(PSC)壶腹(或壶腹顶),椭圆囊的耳石碎屑沉积于壶腹,增加了壶腹的重量,加重壶腹对位置改变的反应。1979年Epley提出耳石复位法(CRP),其方法:确诊为BPPV后,病人平仰卧,头轻微伸展,振动器固定在受侵迷路的乳突上。常用振动器有三种:①  相似文献   

11.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由Bárány于1921年首次提出,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病[1-2],后半规管BPPV(PC-BPPV)最为常见[3],其次是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前半规管BPPV(AC-BPPV)较为罕见,其  相似文献   

12.
用Epley首创的耳石复位法(PRM)治疗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PPV).2周后复查,结果显示,眩晕消失14例,无体位性眩晕,但有头昏2例,眩晕症状改善2例,无效1例.近期治愈率为73.7%(14/19),总有效率为94.7%(18/19),提示PRM是一种快捷,无损伤治疗后半规管性BPPV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60s),潜伏期7~8s,呈阵发性发作,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43例无明显眼震的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其结果与具……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多种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紊乱中的一种,其发病机理有两种①半规管终须结石:砂粒粘着于后半规管的终顶引起的眩晕和服震;②半规管结石:砂粒游动于后半规管长臂中导致眩晕和眼震。其治疗方法已有多种,传统治疗了法为Brand-Daroff锻炼法。由于病人在锻炼过程中要耐受反复头位改变引起的眩晕而难以接受。本文对两种简单治疗方法即Semont法和EPley氏法进行研究比较。病人选取60例BPPV病人,平均年龄58土17岁,女44例,男16例,随机分为Semont法治疗组和改良Epley法治疗组,各30例。治疗方法:①Semont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良性阵发性头位性眩晕(BPV)的产生,后半规管峪顶结石症对BPV的症状、体征做了较符合逻辑的解释。源于椭圆囊的耳石因各种形式的损伤而松脱,在重力作用下落于后半现管壶腹呢,刺激毛细胞产生眩晕症状。用切断后半规管神经一单孔神经治疗后半规管功能障碍引起的BPV患者137名。年龄25~86岁,平均57岁,男女比45:92。在这些病人中进行146次单孔神经切断术(SN),其中128名仅行一次,另9名行两次连续SN。方法为局麻下翻开鼓室皮瓣,暴露中耳后半部分,去除外耳道后下方的骨壁暴露圆窗龛(RWN),用电钻磨开RWN上方骨质,圆窗…  相似文献   

16.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进行复位治疗,20例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85%)治愈,3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6例(80%)治愈,4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应用x2检验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可靠,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旨在协助临床医生提高精准诊治。方法以眩晕问卷形式收集2010年6月-2016年11月接诊1200例BPPV患者,分别采用Epley复位法、Barbecue复位法、Semont复位法及Brandt-Daroff习服法,药物与心理辅助治疗。分析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结果 1200例BPPV患者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2;60-70岁年龄段发病多;症状仅表现为体位发作性眩晕,无基础病和合并症者多;诊断分型后半规管BPPV1012例(84.33%)、水平半规管BPPV162(13.50%)、上半规管BPPV0例(0.00%)、多个半规管BPPV26例(2.17%);耳石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首次复位有效率为88%。结论详细收集病史及临床特征,综合评估做出正确诊断,给予个性化治疗是有效治疗BPPV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随头位变化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发作,该病分为后半规管型、外半规管型、上半规管型及多半规管.其中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其次为外半规管BPPVo外半规管BPPV根据发病机制、原理、眼震方向等有多种分类方法.近年来外半规管BPPV的手法复位逐渐被熟悉,但一些患者复位后效果不佳,如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部分患者行常规手法复位后发作性眩晕仍然存在.我们将这部分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类型归结为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本文主要围绕外半规管BPPV的概念及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复位方法,尤其对于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的复位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1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24例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结果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未见相应的眼震,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的潜伏期(-x±s,下同)为(4.42±2.02)s,持续时间(-x±s,下同)为(8.67±4.31)s,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分别为(3.20±1.18)s和(14.75±4.9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3.61,P<0.01).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91.7%(11/12),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9.2%(1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需的颗粒复位手法次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1.75±1.08)次(-x±s,下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3.38±1.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O.01).随访5~29个月,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2例复发,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7例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前者眩晕发作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治疗所需的循环数更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耳石复位法等保守治疗得以好转或治愈;但对于难治性良性BPPV的患者。治疗较为棘手。作者对1例患者进行后半规管激光封闭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