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形成有蒂或无蒂黏膜隆起表面病变,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笔者对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大肠镜检查的老年人3486例,成功进入回盲部,检出的大肠息肉或黏膜隆起病变1365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大肠黑变的临床资料,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黑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肠镜下表现及受累肠断、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213例大肠黑变患者均有长期服用果导片、大黄、牛黄解毒丸、排毒养颜胶囊、番泻叶、芦荟胶囊等药物史。肠镜下以肠黏膜色泽改变为主,伴有颗粒增生和息肉。病理可见结肠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布的含有色素颗粒的单核巨噬细胞。经适当治疗患者0.5—1年后复查肠镜,大肠黑变基本消失。结论大肠黑变病主要由慢性便秘长期口服泻剂引起,病变多集中于近端结肠,有癌变的危险,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李梅 《医药世界》2009,(10):637-63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大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该病既往在我国少见,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电子肠镜的普及,使得UC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总结我院2000-01/2009—05UC患者46例的资料,对其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CID)是肿瘤患者化疗常见的毒副反应,其原因假说之一是化疗药物对肠黏膜产生直接的毒副反应,干扰了肠细胞的分裂,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及广泛炎症[1]。查阅文献发现,化疗后肠镜明确肠黏膜坏死、溃疡的临床证据,国内外少有报告。本文报告1例CID采用高位灌肠后肠镜明确结肠重度溃疡,旨在给临床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臭氧联合药物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将92例U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给予臭氧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肠镜检查情况。结果2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72%,肠镜检查结果示治疗组的肠黏膜充血水肿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氧联合药物治疗UC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放大内镜的最大特征就是将通常内镜所看到的影像放大 (可放大 10 0倍 ) ,重点观察隐窝或腺管开口形态 (pitpattern) ,其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但是 ,其缺点是“见树不见林”。因此必须熟悉普通内镜诊断基础 ,放大内镜只是作为辅助诊断 ,在普通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放大观察 ,做出综合判断。本文旨在普通肠镜观察的基础上 ,进行粘膜染色、放大观察 ,结合文献报道 ,作一综合论述。1 放大内镜的目的及意义消化道放大内镜开发研制是从纤维内镜问世后开始的。虽然大肠放大内镜的观察晚于上消化道内镜 ,但是由于大肠运动较少 ,受心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肠道黏膜损伤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黏膜组织中炎性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只。采用完全夹闭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h后再开放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方法制作缺血/再灌注肠损伤模型后,治疗组健康成年新西兰兔肠缺血/再灌注肠损伤模型建立前2h及模型建立后2h,通过耳缘静脉分别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1次,剂量为1.0 g/kg。对照组同期相同时间点分别给予等量的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4小时,空气栓塞法处死新西兰兔。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依据Chiu 6级评分法计算肠损伤程度评分。测量小肠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取肠系膜上静脉血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 PMN),测定PMN呼吸爆发的强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建立后,对照组肠道黏膜肉眼观小肠黏膜充血、肿胀,可见斑点状糜烂,部分见炎性渗出物,光镜下肠壁组织间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肿胀,基底层结构不清。小肠绒毛数量减少,高度降低,形态不规则,肠上皮黏膜细胞大小不一,排列紊乱,黏膜层厚度变薄,隐窝结构不清楚,小肠腺体萎缩。观察组小肠黏膜充血、肿胀明显减轻,未见点状或片状糜乱。光镜下小肠绒毛数量未见明显减少,形态基本正常,黏膜层厚度正常及基底层结构清晰,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治疗组的肠损伤程度评分为(2.15±0.93)分低于对照组的(4.98±0.85)分,治疗组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M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减轻中性粒细胞活化强度,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了损伤肠壁中TNF-α与IL-6水平,抑制了肠壁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炎性反应损伤,降低了肠壁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内科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48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据临床表现、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结果综合诊断。将确诊患者随机分中药组与西药组,中药组:中药灌肠;西药组:柳氮磺鞍吡啶(口服)+激素治疗。均维持3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做出分析。结果3个疗程后,西药组总有效率(91.7%)高于中药组(79.2%),西药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诊断准确率高,西药效果显著优于中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腹泻患者肠黏膜形态和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对33例慢性腹泻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行结肠镜检查,并在镜下取回肠末端和回盲部黏膜各3块,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的组织结构,同时测定尿中的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以评价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慢性腹泻患者光镜下可见回肠末端有绒毛顶端上皮细胞水肿、脱落,但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可见被覆上皮细胞明显水肿、脱落和破溃,甚至被覆上皮细胞成片完全脱落,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腹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尿L/M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腹泻患者可能存在结肠黏膜屏障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大肠早期癌和腺瘤样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方法行大肠镜检查的9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子肠镜常规检查组(A组)和电子肠镜联合染色检查组(B)。A组进行常规电子肠镜检查,B组常规检查后加喷洒0.3%靛胭脂染色检查.记录发现息肉数目、大小、形状及息肉表面结构形态,对息肉进行瘤性、非瘤性分类并与活检病理结果比较。结果A、B两组的息肉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0.9%及16.7%,色素肠镜检查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检测率明显优于单独高清晰度肠镜(在7。1。P〈0.05)。常规肠镜及色素肠镜对结肠息肉病变的瘤性和非瘤性分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3.8%、72.0%、73.1%及86.1%、80.8%、84.0%。色素肠镜对息肉的分类准确度较佳。结论色素肠镜能提高大肠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同时对息肉的瘤性和非瘤性分类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色素放大内镜下Barrett食管(BE)微细结构的变化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提高BE镜下诊断。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疑似BE黏膜进行染色放大观察并做病检,记录67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BE的内镜分型:岛型28例,舌型7例,全周型32例。放大内镜共分三型,其中Ⅲ型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肠化生检出率与Ⅰ型、Ⅱ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P〈0.01)。结论色素内镜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组织学较常规内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肠道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是纤维肠镜和X 线钡剂灌肠,但它们在显示肠壁的全层结构、肠与其临近脏器的关系以及肠腔外病灶方面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大肠造影CT 检查虽对肠壁占位性病变的显示阳性率较高,但对大肠黏膜溃疡及肠壁憩室显示率较差。现有的磁共振结肠造影能较好显示大肠周围组织,观察恶性肿瘤的侵犯情况,但对运动伪影较为敏感,检查重建时间长,实时性较差,同时对直径小于1cm的病变敏感性差。超声造影显像的优势在于能很好显示大肠的管壁层次,既可判断有无肿瘤,还可根据与肠壁的关系了解肿瘤浸润的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能对肠道病灶的范围进行准确和完整的观察。本文就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放大内镜的最大特征就是将通常内镜所看到的影像放大(可放大100倍),重点观察隐窝或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其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但是,其缺点是"见树不见林".因此必须熟悉普通内镜诊断基础,放大内镜只是作为辅助诊断,在普通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放大观察,做出综合判断.本文旨在普通肠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粘膜染色、放大观察,结合文献报道,作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4.
郭明  马姝丽 《药品评价》2020,(14):33-3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疗法对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方式, 以 2016 年 7 月—2019 年 10 月经本院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予以益生菌、复方谷氨酰胺等对症治疗,观察组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变化及肠道黏膜 屏障结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显著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属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LAC/MAN 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毒素显著低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疗法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曹征柱 《黑龙江医药》2009,22(5):670-671
X线放大摄影对平片上不易显示的早期病理性改变及细微骨折等的检查,可为X线诊断提供更多的摄影放大信息资料,有其实用价值。由于焦点的大小与半影模糊度成正比,故选用0.05mm-0.3mm焦点进行放大是理想的。用0.6—1.0mm焦点次之,尚能满足诊断要求;1.0mm以上焦点不能用于放大摄影。不同尺寸的焦点,有其适应放大范围。以不超过0.16mm-0.2mm半影值为原则,保证清晰度和放大效果。可以改用固定体片距变动焦片距来调整放大倍数,便于观察投照位置及投影范围,与固定焦片距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的145例确诊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采用无痛肠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肠镜治疗;对两组患者在肠镜置入前、肠镜置入时、操作过程中及操作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疼痛程度、检查成功率、操作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可见一过性MAP和 HR下降,与肠镜置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程度的MAP升高和HR加快,与操作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 SpO2在操作前、中、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5.9%的患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安静,无任何痛苦,清醒后对整个操作过程不知晓,对照组仅有22.2%在安静状态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大部分患者有疼痛、体动;观察组操作时间、成功率为(10.5±2.6)min、100%,而对照组操作时间、成功率为(18.6±3.5) min、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使操作更容易,操作过程中患者无痛苦,并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己酮可可碱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肠黏膜微循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胰腺炎(SAP)组、己酮可可碱(PTX)治疗组。建立大鼠SAP模型。3组于2、6、12、24 h 4个时相观察腹水量及胰腺病理变化、肠黏膜微血管管径、流速。检测3组血浆内毒素( LPS)和血清淀粉酶( AMY)、脂肪酶( LIP)水平。结果腹水量、胰腺病理评分各时相SAP组与S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TX组与SAP组相比各指标变化程度较小( P <0.05)。 SAP组、PTX组与SO组比较,肠黏膜微血管管径减小、血流速度减慢( P <0.05)。 SAP组、PTX组LPS、AMY、LIP水平明显高于SO组( P <0.05);PTX组血液指标均低于SAP组( P <0.05)。结论己酮可可碱可有效改善SAP时肠黏膜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8.
叶莉娜  刘哲  李红灵  黄涛  胡浩 《贵州医药》2012,36(5):458-459
大量文献报道大肠镜单人操作技术可以减少接受大肠镜检查患者的痛苦,降低出现穿孔、出血、肠系膜撕裂等并发症的几率,并且节约人手、方便操作,还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便于放大内镜及内镜下治疗等新技术的更好应用,因此推广大肠镜单人操作法势在必行.我科两名医生分别经过3个月的模拟大肠镜操作训练并考试合格后,分别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2011年3-7月进行大肠镜单人操作,各完成大肠镜单人操作316例、226例,现我们就学习大肠镜单人操作的结果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激安方干预腹泻型IBS模型大鼠SP、CGRP的机制。方法对出生后8~21d的大鼠给予连续性的结肠内炎征性刺激,复制IBS内脏感觉过敏的动物模型,观察肠激安方对SP、CGRP的影响。结果肠激安药液能明显改善大鼠的腹泻状况,降低肠道敏感性,高、中、低剂量肠激安药液均能降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CGRP、SP阳性纤维的平均OD值,改善肠黏膜表面糜烂、溃疡,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肠激安方能明显改善大鼠的腹泻状况,降低肠道敏感性,降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CGRP、SP阳性纤维的平均OD值水平,改善肠黏膜表面糜烂、溃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6年到我院就诊且疑诊肠易激综合征的936例病人.这些病人在肠镜检查前根据临床有关资料均提示为肠易激综合征.对这些病人的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以便评价肠镜检查在诊断IBS中的意义。结果936例疑诊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结肠镜结果正常的674例(72%)。息肉76例(8.11%).溃疡性结肠炎34例(3.63%),血管畸形3例(0.32%),憩室2例(0.21%),黑变病1例(0.1%),寄生虫4例(0.43%),癌16例(1.7%),克罗恩病1例(0.1%)。不进行结肠镜检查仅根据临床上的其他资料诊断IBS的准确率为72%.而28%的病人存在结肠器质性病变。其中肿瘤性病变占9.81%。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BS时排他性的必备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