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胰腺炎(AP)在腹膜后间隙内扩散的CT表现来认识肾筋膜间平面的解剖形态。方法:回顾分析41例AP病例的CT增强表现,着重观察肾筋膜间平面及其毗邻间隙受累的CT表现。结果:AP发生在全胰腺21例,在胰头5例,在胰腺体尾15例。AP均累及左侧肾旁前间隙,累及右旁前间隙35例,双侧肾旁前间隙同时受累32例;累及右肾前筋膜间平面32例,右锥侧筋膜间平面16例,右肾后筋膜间平面7例,右肾周间隙23例,右肾旁后间隙2例;累及左肾前筋膜间平面41例,左锥侧筋膜间平面26例,左肾后筋膜间平面12例,左肾周间隙33例,左肾旁后间隙7例。结论:AP在肾筋膜间平面的扩散支持了肾筋膜分层学说;AP所致肾筋膜间平面的炎性积液主要通过扩散或破坏肾筋膜进入毗邻间隙。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容泰 《广西医学》2001,23(1):55-5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系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等脏器以外 ,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组织 ,如脂肪、肌肉、纤维、血管、神经、淋巴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等的肿瘤。少见 ,多为恶性 ,肉瘤多见 ,腹膜后腔容量大 ,肿瘤隐匿 ,多数患者因肿瘤增大 ,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疼痛而就诊 ,临床体征为腹部扪及包块。1 正常解剖  腹膜后间隙范围 :上界为横膈 ,下界为盆腔 ,前界为壁层腹腔 ,后界为横筋膜。Meyeys将后腹膜分为三个间隙 :前肾旁间隙 :内有胰腺、升降结肠、1 2指肠腹膜外部分 ;双肾周间隙 :内有双肾及双肾上腺 ;后肾旁间隙 :无器官 ,内有脂肪、血管、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三焦与四街     
三焦和四街是人体重要的体腔和间隙,是承载和聚散卫气的体内空间。其中体腔三焦是人体的3个体腔,上焦是以纵膈为中心的胸腔体腔,中焦是腹膜腔,下焦是腹膜后结构的总称;与现代解剖相似,《黄帝内经》将腹膜后结构分分别命名为三焦和下焦,具体将以直肠周围间隙为中心的盆筋膜间隙命名为下焦,将以胰腺为中心的腹膜后隙称为三焦,本文命名为膜后三焦,下焦所属的腹膜后结构是发生、聚集、输布和排泻卫气的中心。四街是上焦和下焦体腔的延伸,腹气街是下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腹膜外筋膜的间隙,胫气街是下焦在下肢前、后骨筋膜腔中的延续;胸气街是上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胸内筋膜的间隙,头气街是上焦在头颈部筋膜间隙中的延续。三焦和经脉是卫气聚集和输布的主要途径,当经脉在四末出现阻滞不通时,人体会启动四街以分散卫气在体腔当中的压力,因此,治疗四街病变不仅要针刺《黄帝内经》对四街定位的部位,而且要治疗经脉在四肢远端的瘀阻。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迄今为止一种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棘手的急腹症。其主要致病机制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胰管阻塞,导致胰酶释放进入间质组织,产生自溶性的脂肪坏死和非特异性的胰腺及胰周组织炎症。胰脾是腹膜后器官,居于腹膜后间隙的肾旁前间隙内。SAP早期往往在胰腺周围形成急性积液,并且向胰外远处区域扩散,病变在肾旁前间隙内向上、下及双侧扩散,累及肾前、后筋膜及锥侧筋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肾旁前间隙入路解剖学及腹膜后筋膜间隙分层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后腹腔镜下筋膜外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肾旁前间隙入路作为肾前方的手术平面的手术.对41例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旁前间隙入路肾癌根治术.结果 4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平均时间(90±35) min,手术出血量(50±30) mL,术中未出现周围脏器及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平均住院(5±3)d.结论 腹腔镜下肾旁前间隙入路肾癌根治术具有容易组织游离、解剖层次清楚、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肾旁前间隙入路可作为肾癌根治的手术平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成人活体肾筋膜和肾周间隙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探讨肾筋膜向上的附着关系以及肾周间隙向上的通连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0~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121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及西门子双源多层螺旋CT机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在飞利浦及西门子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及三维重建,观察肾筋膜的显示情况、肾筋膜向上的附着情况及肾周间隙的上方通连关系。结果肾筋膜的上方附着:右侧肾筋膜前层与腹膜的融合位置均在肾上极以下。左侧肾筋膜前层在肾上极以上与腹膜融合,占27.3%(33/121),左侧肾筋膜前层在肾上极以上外侧与脾脏表面腹膜融合,内侧与膈下筋膜融合,占19.8%(24/121),左侧肾筋膜前层在肾上极以下与腹膜融合,占52.9%(64/121),在总体上呈内高外低趋势。肾筋膜后层与膈下筋膜的融合位置均位于肾上极以下,表现为外高内低。肾周间隙向上的通连关系:双侧肾筋膜前后层在肾脏上方均未见融合。肾周间隙在右侧向上与肝裸区通连,在左侧约80.2%(97/121)向上与腹膜外间隙通连,约19.8%(24/121)左侧肾周间隙外侧与腹膜外间隙通连,而内侧止于膈下。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能较好的观察肾筋膜向上的附着情况,以及肾周间隙向上的通连关系。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的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累及腹膜后间隙的螺旋CT表现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60例急性胰腺炎(AP)病例,着重观察受累的肾筋膜及锥侧筋膜的关系,肾旁后间隙(PPS)的CT特征及其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脓肿、囊肿)观察动态.结果 所有尿血淀粉酶升高者经B超筛选CT检查,早期胰腺增大、边缘模糊、肾前筋膜增厚20/60,肾...  相似文献   

8.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位于其内的器官有胰腺、部分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脏、输尿管等。此间隙内还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分属支、神经干(交感神经、脊神经)、淋巴结、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脂肪、肌肉、筋膜、胚胎残留组织、原始泌尿生殖嵴残留部分,以上组织均可成为肿瘤起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膜后隙的CT炎性浸润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进行诊治的2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其进行CT检查,总结腹膜后隙的炎性浸润程度与急性胰腺炎临床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本文所选的236例患者中,116例患者程度不等的累及腹膜后隙,阳性率为83.1%(196/236),其中88例为轻症急性胰腺炎,主要累及肾旁前间隙,浸润腹膜后隙的程度主要是0级和Ⅰ级;66例为重1型急性胰腺炎,同时累及了肾周间隙及肾旁前间隙,以Ⅰ级浸润程度为主;82例为重2型急性胰腺炎,同时累及肾周间隙、肾旁前间隙以及肾旁后间隙,浸润程度均超过Ⅱ级以Ⅲ级为主。腹膜后隙的CT炎性浸润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797,P=0.001)。结论:腹膜后隙的CT炎性浸润程度,尤其是肾旁后间隙的受累情况常反应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累及肾筋膜间平面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和(或)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完备的CT图像资料。观察项目主要包括:胰腺实质形态、密度、强化特征、有无坏死;胰腺周围积液情况;双侧肾前筋膜间平面、肾后筋膜间平面、锥侧筋膜间平面受累的情况;肾周间隙及肾旁后间隙受累的影像表现。结果肾筋膜间平面受累表现为肾筋膜增厚、分层及筋膜间积液。左侧、右侧和双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受累分别为13、9和15例。左侧、右侧和双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受累分别为15、7、4例。左、右侧和双侧锥侧筋膜间平面受累分别为15、6、3例。左侧、右侧和双侧肾周间隙受累分别为6、3、8例。左侧、右侧、双侧肾旁后间隙受累分别为5、2、1例。结论急性胰腺炎可累及双侧肾前、肾后及锥侧筋膜间平面,炎症在筋膜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内蔓延是其影像学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周腹膜后隙腔镜下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整理我院接受腹腔镜输尿管手术的30例患者基本资料,并通过当时的手术录像及照片等,对解剖学的解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下可清晰观察到侧锥筋膜和融合筋膜。其中,侧锥筋膜由腰方肌筋膜向前延伸而成,同时被肾筋膜后叶覆盖。继续向前延续则为腹横筋膜。肾筋膜前叶前方为融合筋膜。肾筋膜前叶与融合筋膜之间、肾筋膜后叶与侧锥筋膜之间、腰方肌与腰大肌前方均为无血管平面。结论对于进行腹腔镜输尿管手术治疗患者,可则选择无血管平面解剖学入路,降低出血几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王太峰 《中外医疗》2013,32(11):34-35
目的分析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炎性病变的CT影像表现及解剖特点,加深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炎性病变的CTU影像表现,重点观察肾周筋膜与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及肾周间隙受累及的特点。结果 118例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炎性病变中,右侧结石42例,占35.6%,左侧结石68例,占57.6%,两侧结石8例,占6.8%。积液或渗出位于肾周间隙56例,肾旁后间隙38例,肾旁前间隙24例。结论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特点,熟悉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炎性病变的CT影像表现,由此推断肾周炎性病变的扩散路径与范围。为临床诊治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炎性病变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张策  丁自海  李国新  黄祥成  钟世镇 《广东医学》2012,33(16):2407-2410
目的阐明直肠周围筋膜和盆自主神经的活体解剖学表现,指导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LTME)的实施和培训。方法对115例接受LTME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术中观察和术后录像复习。结果直肠系膜表面是光滑的直肠固有筋膜,其下段外形为"双球征"。透过直肠系膜后的骶前筋膜可见腹下神经和输尿管。直肠后间隙位于直肠固有筋膜和骶前筋膜之间,切开后者和直肠系膜的愈着部——直肠骶骨筋膜后进入尾侧的骶前间隙。直肠侧韧带将直肠系膜联系于盆侧壁,离断后创面偶见下腹下丛。17.9%的直肠侧韧带内有直肠下动脉。切开直肠膀胱/子宫陷凹腹膜反折后进入Denonvilliers筋膜两叶之间的直肠前间隙。直肠下段周围存在环形的间隙:外周壁为骶前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中央壁为直肠固有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后叶。结论环形的、光滑的直肠固有筋膜和骶前筋膜是LTME的外科平面,两者之间的环形间隙、以及尾侧的骶前间隙是LTME的外科间隙。  相似文献   

14.
肾周间隙内侧边界的螺旋CT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肾周间隙与腹膜后中线大血管区域之间疾病扩展方式,扩散通路和明确肾周间隙内侧边缘的解剖通连,方法 收集螺旋CT检查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00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29例还做了CT增强,常规扫描范围从膈下至盆腔入口,有病变时杓情增加扫描平面,结果 在200例中,有59例(29.5%)双侧肾前筋膜(或肾前筋膜平面)跨中线相续,其中真正同时螺及双侧肾周间隙和中线大血管区域者仅占18例,结论 肾前筋膜跨中线与对侧同名筋膜在肾门平面以下可有部分相续,该平面以上不相续,肾周间隙与中线大血管区域之间疾病主要依靠筋膜平面间接扩散,提高对这一区域的解剖结构认识吸利于对该区域疾病的定位,定性及扩散通路做一清楚的判断和预测,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胰腺筋膜和胰腺筋膜间隙进行解剖形态观察,为临床胰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5具,胰腺手术患者3例,绘制其解剖示意图和摄取照片。结果成人可见胰腺前、后筋膜形成筋膜套包绕相应结构;胰腺后筋膜与肾前筋膜间形成筋膜间隙,从两侧切开侧腹膜后便可顺利进入此间隙,可以将胰头和十二指肠向内侧翻起便于手术。结论熟悉和掌握胰腺筋膜及其间隙的解剖学特点,有利于胰腺及其相邻区域的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内环口腹横筋膜修补在开放TEP疝修补中的应用。方法:将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97例次)和对照组(106例次),试验组手术方法为分离出腹膜前间隙后修补内疝环口缺损腹横筋膜,再放置强生VYPROvyproII补片覆盖耻骨肌孔,对照组分离出腹膜前间隙后直接放置强生VYPROvyproII补片覆盖耻骨肌孔。随访1年,分析对比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及阴囊积液血肿、复发、睾丸萎缩、损伤腹壁神经等并发症。结果:185例(203例次)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复发率减少,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及阴囊积液血肿、睾丸萎缩、损伤腹壁神经等并发症并无增加。结论:腹横筋膜是腹股沟管后壁的重要结构,在疝修补中有重要作用,在开放腹膜后置网疝修补术中修补缺损腹横筋膜后可以减少疝复发。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指起源于腹膜后潜在腔隙的肿瘤,主要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但不包括胰、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和大血管的肿瘤。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主要包括淋巴瘤以及脂肪肉瘤。早期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间隙向外侧通连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观察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腹部横断面标本,结果显示肾筋膜向外侧延伸和附着在肾门及其以下平面可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在肾门平面左右侧出现率分别为23.33%和30.00%,肾下极平面分别为30.00%和33.33%;Ⅱ型在肾门平面的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40.00%和26.67%,肾下极平面分别为10.00%和3.33%;Ⅲ型在肾门平面的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33.33%和43.33%,肾下极平面分别为60.00%和63.33%;Ⅳ型少见,仅见于左肾门平面,出现率为3.33%。肾门以上平面,肾前、后筋膜在肾外侧愈着。熟悉肾筋膜向外侧延伸和附着的情况,对腹膜后间隙积液扩散途径的认识和积液的定位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腹股沟疝手术中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主要包括了经腹膜前修补和全腹膜外修补术。在对耻骨肌孔和腹膜前间隙进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腹膜外修补术术式,可以基本完成类同于开放手术的适应症,同时由于自身的优点:切口小、疼痛轻、对腹腔内器官无干扰、非限制活动时间、恢复早等,并且在处理复发疝和双侧疝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脐下做第一孔,不进入腹腔,通过不同的操作途径从腹直肌后鞘开始,游离腹膜后进入腹膜前间隙,在腹横筋膜与腹膜间游离腹膜前间隙。处理疝囊,使精索腹壁化,完成补片的放置和固定。在总体并发症上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比开放式手术明显低,但是费用相对较高,并且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通过手术技巧的进步、器械的更新等,该术式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1 病因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L2~3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