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对6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通过肾活检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者34例,肾病综合征者23例,狼疮性肾炎5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2例,急性肾衰1例。其中脾肺气虚25例,气阴两虚20例,肝肾阴虚11例,脾肾阳虚9例,病理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炎25例、IgA肾病21例、膜性肾病2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IgM肾病2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狼疮性肾炎8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2例;新月体性肾炎1例。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辨证证型与肾脏病理有内在的相关性,慢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多数兼有血瘀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活检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旨在找出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及转归的关系。方法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肾病科2017年9月—2018年5月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穿刺活检患者病例180例,收集其病理类型、中医辨证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膜性肾病(MN) 82人,所占比例最高;Ig A肾病(IgAN) 56人,所占比例次之;其它,狼疮性肾炎(LN) 15人,肾小球轻微病变(GML) 13人,轻度系膜增生(MsPGN) 5人,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3人,乙肝相关性肾病3人,高血压肾损害3人。各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和IgA肾病为主,所有入组患者病理类型由高到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5.56%、31.11%、8.33%、7.22%、2.78%、1.67%、1.67%、1.67%。从临床资料看,中医证型中,慢性肾脏病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而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膜性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居多;Ig A肾病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与肺肾气虚居多,常伴有血瘀、湿热;狼疮性肾炎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肾小球轻微病变证型以脾肾气虚为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局灶节段性硬化以脾肾气虚多见,易兼血瘀与湿热;乙肝相关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以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膜性肾病(MN)所占比例最高;IgA肾病次之,其次为GML、MsPGN、 FSGS等。脾肾气虚证为慢性肾脏病主要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次之,血瘀证、湿热证常常伴随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仲昱  王钢  邹燕勤 《中医杂志》2003,44(11):854-856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3例住院期间肾穿刺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IgA肾病肾虚湿瘀证最为常见,多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炎,并可出现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新月体性肾炎,病理损害程度较重;其次为脾虚湿热证,主要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轻微病变;热结咽喉证则与肾小球轻微病变关系最为密切。结论:IgA肾病中医证型及病机演变与西医病理类型和病理损害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田维明  王晓亮 《陕西中医》2012,(10):1331-1332
目的:研究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病理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观察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结果:脾肾气虚型Lee氏分级多集中在Ⅱ、Ⅲ级,肝肾阴虚型多集中在Ⅳ、Ⅴ级,而气阴两虚型在病理分级上较为分散,但各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Katafuchi各项积分均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轻,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其他两个证型更为严重,具体相关含义仍需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频复发性肾病(FRNS)的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FRNS患儿,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比较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生化、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湿热内蕴、肾虚血瘀,气阴两虚较少见.②西医分型肾炎型中气阴两虚型与其它证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单纯型中肝肾阴虚与其它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病理类型以弥漫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系膜增生性肾炎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MsPGN FSGS)和IgA肾病(IgAN)为主,少数为IgM肾病(IgMN)、膜性肾病(M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和局灶性肾炎(FGN).MsPGN中以肝肾阴虚多见,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IgAN中湿热内蕴多见,二者呈显著正相关;MsPGN FSGS主要见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肾虚血瘀,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MsPGN、IgAN可以作为肝肾阴虚型和湿热内蕴型的客观指标和辨证依据,中药肾康灵对治疗肾虚血瘀型FRNS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减轻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肾病综合征410例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本院儿科2004年3月—2010年3月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肾脏病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10例患儿在肾穿刺活检前24 h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中医类型与肾脏病理光镜和免疫荧光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型:肺脾气虚型61例,脾虚湿困型102例,脾肾阳虚型121例,肝肾阴虚型79例,气阴两虚型47例;肾组织病理:轻微病变(MCNS)133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 sPGN)229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5例,膜性肾小球肾炎(MN)7例,局灶节段硬化(FSGS)36例。免疫病理分为4型:IgA型41例、IgM型66例、IgA+M+G+C3型9例、无免疫复合物型294例。结论 5种中医证型的肾脏病理类型分布明显不同。肺脾气虚型中MCNS最多,其次为M sPGN;脾虚湿困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中M sPGN均最多,其次为MCNS;气阴两虚型中MCNS最多,其次为FSGS。5种中医证型的肾组织免疫荧光类型在IgA型、IgM型、IgA+M+G+C3型的分布上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肾脏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226例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分型、病理分型、中医证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脏疾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N)占74.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N)占21.2%.PGN中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 73例(45.6%)、IgA肾病(IgAN) 36例(37.1%)居多.SGN中病理类型以狼疮性肾炎(LN)39例(81.3%)占多数.PGN和SGN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为主.结论:GN是广西地区肾脏疾病常见原因,其中原发多于继发,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居多,其次为IgA肾病.SGN中LN是首要原因.PGN和SGN的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究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病理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研究资料均选择我院接收治疗的肾小球肾炎患者,选择治疗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选择86例患者,并采用中医辨证方法对86例患者进行分型,分别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并观察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病理损害为Ⅱ级至Ⅲ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8.14%,气阴两虚型占比9.30%,脾肾气虚型占比24.42%,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损害为Ⅳ级至Ⅴ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27.91%,气阴两虚型占比13.95%,脾肾气虚型病理占比16.28%,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肾小球损伤积分、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肾血管损伤积分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比较,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理损害最轻,而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最严重,但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中医辨证,将142例IgA肾病患者分为脾肺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及脾肾阳虚4个证型;同时根据Katafuchi积分,对这些患者的肾脏病理损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脾肾阳虚型IgA肾病患者的平均Katafuchi积分、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血管积分在4个证型中均是最高的,经过统计学处理与其他3个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阳虚型IgA肾病患者的肾脏病理损害较其他3个证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频复发性肾病(FRNS)中医证型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FRNS的患儿50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和中西辨证分型,并对治疗前后患儿的血生化、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诊断结果表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其次为肾虚血瘀、湿热内蕴等;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炎(Ms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FSGS+MsPGN)及IgA肾病。其中肝肾阴虚患者中多为MsPGN,湿热内蕴型患者中多为IgAN,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临床上可以将IgAN和MsPGN作为湿热内蕴型和肝肾阴虚型的辨证依据和客观指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广西地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慢性肾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肾炎患者106例,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肾功能、实验室检查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肾炎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多,标证以湿热证发生率高;中医主证中各证型的肾功能变化呈现规律性,中医证候在实验室指标上存在差异。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最多见,受地域影响,湿热为贯穿其病程始终的重要兼夹证。脾肾阳虚者病程最长,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肺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年长者以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兼夹标实证型的演变规律。方法:制定《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候演变规律调查表》,对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分析总结气虚兼夹标实证候演变规律。结果:随病程的发展,血瘀证型会逐渐向湿热证型转变(P<0.01),水湿证型似有减少的可能(P>0.05),湿浊证型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者在长达1年的病程中,其兼夹标实证型确实发生着动态变化,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据此可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活血养阴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经肾活检确诊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予激素口服;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活血养阴剂,连续治疗2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MCG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FSGS)、膜性肾病(MN)、血清VEGF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组患者血清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与尿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VEGF可能在病理类型为MCGN、MsPGN、FSGS、MN的慢性肾炎中是导致蛋白尿及肾功能恶化的病理因素之一,活血养阴剂能抑制VEGF的分泌和表达,从而减少蛋白尿,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炎血清FN、Col Ⅳ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宝 《光明中医》2011,26(1):12-15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血清纤维化相关指标纤维连结蛋白(FN)、Ⅳ型胶原(Col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80例原发性慢性肾炎病人和6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FN、ColⅣ的水平。结果①慢性肾炎患者血清FN水平分别与BUN、Scr水平呈负相关;血清ColⅣ水平分别与BUN、Scr水平均呈正相关。②中医本虚证型中肺肾气虚证型在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中构成比最高,而脾肾阳虚证型在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炎患者中构成比最高;血瘀证在慢性肾炎中医标实证型患者中构成比最高。③在慢性肾炎本虚证型患者中,肺肾气虚证型患者血清FN表达水平降低最少,脾肾阳虚证型患者在肾功能不全组中血清ColⅣ水平增高最明显;在慢性肾炎标实证型患者中,湿热证型患者血清FN水平降低最明显,血瘀证型患者血清ColⅣ水平增高最明显。结论推测慢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其血清FN、ColⅣ水平的表达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瘀证程度与临床及其肾脏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74例患者于肾活检前3天内行血瘀证和中医虚损证候评分;比较年龄、病程、中医虚损证候、24h尿蛋白定量(Upro)、高血压及血压控制情况、肾小球滤过率(GFR)、尿酸(UA)、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等临床指标以及不同病理类型与血瘀证积分的关系。结果(1)174例患者中符合中医血瘀证诊断者159例(91.38%),其中轻度血瘀证111例,重度血瘀证48例。(2)血瘀证积分分别与Upro、CHO、TG、ALB水平和虚损证积分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GFR、UA、Hb无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Upro、TG和虚损证积分对建立回归方程有显著意义(P〈0.01)。(3)进一步对119例非肾病综合征患者中不同病理类型的血瘀证积分比较:在肾小球轻微/微小病变组(3例)、局灶/节段性病变组(72例)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44例)中,各组间血瘀证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局灶/节段性病变的72例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与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比较,局灶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瘀证积分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瘀证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血瘀证积分与Upro、TG水平以及虚损证积分显著相关;伴有肾小球硬化的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血瘀证积分较高;提示血瘀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肾脏慢性化病变,是中医证候中影响肾脏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慢。肾蛋白停对慢性肾炎湿热证尿表皮生长因子(EGF)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大鼠一侧肾脏加腹腔多次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及皮下多次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复制慢性肾炎湿热证动物模型,并以慢肾蛋白停进行预防性治疗;测定尿EGF含量变化。结果慢肾蛋白停组尿EGF水平下降,与模型组和肾炎四味片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慢。肾蛋白停能够调节慢性肾炎湿热证肾内尿EGF的异常分泌,具有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揭示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在中医证候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归纳、分析其症状及中医证候,并对3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证候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结果:糖尿病肾病本虚证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以及脾肾阳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突出;在标实证中,早期以湿热、血瘀为主,中期以湿浊、湿热为主。高血压肾病早期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中期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湿热与瘀血互为消长变化。肾炎后肾衰早期以脾肾阳虚为主,中期阳虚更甚,标实证以血瘀、湿热为主。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3种不同原发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CKD)3期肾络瘀痹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病理表现。方法:①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②研究对象: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CKD3期)、中医辨证为肾络瘀痹证(瘀痹证)。合并证有肾气阴(血)虚证(肾虚证)、风湿内扰证(风湿证)、湿热内蕴证(湿热证)。③分析瘀痹证发生率、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①慢性肾小球肾炎(CKD3期)肾络瘀痹证发生率74.2%,其中瘀痹肾虚风湿三联证最多见,瘀痹肾虚二联证次之,单独瘀痹证少见。②瘀痹证中尿血积分值最高,且尿血与UPro/24h、UAlb/Cr呈正相关性。⑧瘀痹证肾脏病理半定量评分(Andreoli评分):慢性损伤评分为6.08±1.38,急性损伤评分为3.60±0.82,急慢性损伤并存,慢性损伤明显高于急性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瘀痹证在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慢性损伤总分、硬化肾小球比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上均重于非瘀痹证(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肾络瘀痹证并不少见,并常常与其他中医证候并存。瘀痹证各症状中以镜下多形性红细胞尿持续存在最具特征,在中医辨证中引入尿象检测将有助于提高辨证精准度。CKD3期肾病理急慢性损伤并存,慢性损伤积分重于急性损伤;瘀痹证肾病理与临床辨证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