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在CT上表现有一定特征胜。结论通过CT检查,根据不同脑沟、脑池及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及形态改变,发现潜在动脉瘤的部位,可初步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定胜诊断,大致提示潜在动脉瘤的存在及部位,对指导进一步检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戚益群  赵华  蒋和娣  思源  蒋涛 《华夏医学》2004,17(2):259-260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所致病残率高达67%。现就我科1998年1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高  席桂发 《浙江医学》2009,31(9):1191-119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hage,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脑动脉瘤破裂,称为动脉瘤性SAH,约占85%。据统计,约20%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易于在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约有50%的患者死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IⅧ。同时,发生SAH后的脑血管痉挛是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通常为脑底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又称原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一般所谓的SAH仅指原发性SAH.  相似文献   

5.
蔡国成 《中原医刊》2006,33(5):66-6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或脊髓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较脑实质出血和脑血栓出现年龄早,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20%左右。动静脉畸形(AVM)、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是青少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破裂、脑实质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是老年人发病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颅内脑外非外伤性动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病理状态。它与脑实质内出血,而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者不同。由于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入或主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原发性SAH。如脑实质内出血后,血液破入脑组织而进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者为继发性SAH。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才钧 《广西医学》2008,30(5):687-689
早在17世纪,Moriragni在尸体解剖中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认识到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8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动脉瘤破裂的所致,破裂后的2周是死亡和病残的高峰期。若不对动脉瘤进行积极处理,也无法有效地防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起病急,剧烈头痛,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1]。SAH为临床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年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雁彬 《吉林医学》2007,28(18):1959-196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常由于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被发现.动脉瘤破裂后易发生再出血,患者病情多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制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的置管持续灌洗治疗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麻醉后将导管插入枕大池,分组一次、两次注入0.3mL自体动脉血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血气分析、颅内压,存活动物进行蛛网膜下腔灌洗治疗。结果血液广泛分布于颅底动脉环周围脑池。SAH组大鼠的血压、血pH、PaO2、PaCO2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稀释尼莫地平生理盐水等蛛网膜下腔灌洗后大鼠心率、血压、等均无明显波动,颅内压略有上升,无明显神经行为改变和死亡。结论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临床SAH,重复性好,适用于SAH后灌洗治疗前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150例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结果示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动脉炎为SAH主要病因,分别占36.67%,12.67%,8.6%。脑血管造影正常者41.3%,与SAH后病变本身变化或隐匿性血管病变未能被显示有关。早期脑血管DSA检查有利于颅内血管病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并可减少SAH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地塞米松治疗SAH头痛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霞  李彤 《河北医学》2004,10(6):491-49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 3组 ,A组为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B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C组单纯应用甘露醇 ,治疗后根据脑压值、CT、脑脊液RBC、WBC和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A组总有效率 10 0 % ,B组 30 .0 % ,C组 2 7.2 % ,A组与B、C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结论 :除高颅压外 ,脑膜和脑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可能是SAH头痛的主要原因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TCDwasperformedon25patientswithSAHfromFebruary1996toApril1998.ThecerebralbloodflowvelocitywasdetectedbeforeandafterclinicaltreatmentandtheresultswerecomparedwiththoseobtainedbyDSA,MRA,CTAandotherradiologicaltechniquesinanattempttoob-servethediagnost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及其因性缶害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大鼠SAH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检测24h内局部脑血流量,血浆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改变,同时于手术前后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结果 SA后24内rCBF迅速而持续降低,血浆及脑组织ETI浓度显著增加。SAH后BA明显痉挛。结论 血浆及脑组织ET1增加在SAH后急性CVS及其脑缺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临床资料。结果:DCVS在SAH后3~4d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至少持续40d。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SAH后基底池内的高密度影与DCVS的发生密切相关,DCVS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基底池中凝血块的存在是产生DCVS的直接原因。DCVS的发生于第2周达高峰,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推注能显著降低SAH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各种浓度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脑水肿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碧先 《河北医学》2011,17(4):434-437
目的:探讨各种浓度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脑水肿患者,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60例患者,按照应用高渗盐水的浓度不同,分为四组,每组各40例,持续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颅内压,比较各组之间对于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的效果。结果:7.5%HS组颅内压降低幅度高于另外三组(P〈0.05),7.5%HS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7.5%HS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7.5%HS组患者脑灌注压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四种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在降低脑外伤后脑水肿患者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方面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以7.5%HS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