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女,15岁。双腋下、腹部出现皮疹伴瘙痒3年。查体示双腋下及腹部均可见2~3mm大小质硬肤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患处毛发缺失。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毛囊壁可见海绵样水肿性水疱,毛囊漏斗部棘层肥厚,其周围真皮中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Fox-Fordyce病。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患者女,26岁。颈背部及上肢丘疹伴瘙痒1年余。皮肤科检查:颈背部及上肢密集均匀分布以毛囊口为中心的肤色粟粒大丘疹,大小一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单核样细胞浸润,小血管略增生,毛囊漏斗部见淋巴细胞浸润,海绵水肿。诊断:播散性复发性漏斗部毛囊炎。口服维生素A,配合外用维A酸,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8岁。双侧颞部、背部、双小腿外侧散在萎缩性瘢痕、毛囊角化样丘疹。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示:表皮轻度萎缩或局部轻度乳头瘤样增生,可见毛囊角栓。真皮内血管与毛囊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嗜酸性变性,皮脂腺萎缩。诊断:萎缩性毛周角化病。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4岁。前胸和上背部起瘙痒性丘疹2年半,皮损反复发作,逐渐融合成网状,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棘层肥厚,海绵形成,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散在噬黑素细胞。诊断:色素性痒疹。给予米诺环素100mg/d,1周后瘙痒消失,红色丘疹基本消退,遗留网状色素沉着斑。  相似文献   

5.
42岁男性患者,面颈部、躯干及四肢丘疹1年余。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散在米粒至绿豆大小肤色或淡红色丘疹,部分丘疹表面凹陷结痂,散在抓痕、血痂及瘢痕;眉毛稀疏、脱落,以眉外侧为著;四肢痛温觉正常。幼年有猪咬伤史,2年前有非婚性行为史。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及确证实验均为阳性。丘疹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中央部分缺失,表面有痂形成;真皮全层血管周围散在或小片状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毛囊水肿明显,有较多黏蛋白沉积,周围可见密集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粒性细胞浸润。阿新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阴性,真菌培养阴性。诊断:(1) HIV感染(无症状感染期);(2)毛囊黏蛋白病。予以艾滋病阻断治疗,皮损未特殊处理。治疗2周后大部分皮损消退,随访2年,皮损无新发,血常规及T细胞亚群检测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2岁。双侧腋窝出现丘疹伴瘙痒1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毛囊壁可见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并有汗腺导管扩张,毛囊漏斗部周围可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诊断:Fox-Fordyce病。予口服异维A酸10mg,2次/d,0.1%维A酸乳膏及新霉素氟轻松乳膏局部外用至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8岁。全身瘙痒11年,头颈、躯干及双上肢红色丘疹、斑块伴嗜酸粒细胞增多5年,脱发2年。外周嗜酸粒细胞计数11 088/μL。组织病理示:毛囊周围中等量单一核细胞浸润,以不典型淋巴细胞为主,并见散在嗜酸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浸润细胞主要是CD4+细胞。TCR基因重排示TCRδ、TCRγ均阳性。诊断: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 肌注,阿维A、甲氨喋呤、泼尼松等口服,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7周后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3岁。上腹部红色皮损伴发轻度瘙痒4月余。查体:上腹泛发红色斑疹、斑片、斑丘疹及丘疹,部分皮损呈拱形或半环形排列。血TRUST 1∶16(+),TPPA(+)。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散在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异型性改变,表皮少数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二期梅毒。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皮损显著好转。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左肩背部皮肤出现黑头粉刺样丘疹10年。患儿出生时左肩背部皮肤即有散在分布的点状凹陷和白色小丘疹,无疼痛和瘙痒,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扩大,发展为簇集性黑头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肩背部皮肤见群集性毛囊性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沿Blaschko线带状单侧分布(图1)。皮损组织病理示: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8岁。双侧腋下、乳晕、下腹部及外阴出现丘疹伴瘙痒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不规则增生,毛囊角栓形成,毛囊壁可见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毛囊漏斗部周围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有汗腺导管扩张。诊断:Fox-Fordyce病。予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10mg/d,0.025%维A酸乳膏局部外用至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2岁,眉、颊部红斑、毛囊性丘疹7年。以眉部红斑、毛囊性丘疹起病,渐蔓延至颊部、前额,后逐渐出现眉毛脱落,无瘙痒等不适。体检:眉部、前额、颊部暗红色斑片,边界尚清,其上有针头至米粒大小毛囊性丘疹,表面光滑,质稍硬,眉毛大部分脱落。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口扩大,毛囊角栓,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粗、硬化,血管、毛囊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表现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眉部瘢痕性红斑。治疗:口服维生素A 2.5万U每日1次,维生素E 100 mg每日1次,外用维生素E乳膏每日2次,0.025%维A酸软膏每晚1次。治疗2周后皮损改善。  相似文献   

12.
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四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4例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男3例,女1例,年龄32 ~ 52岁。3例以头面部及颈部受累为主,密集多发性暗红色不规则浸润性斑块、结节、肿块、毛囊性丘疹及痤疮样皮损,躯干、四肢表现为斑片、轻度浸润的斑块、毛囊性丘疹及痤疮样皮损。1例头面部未受累,全身密集毛囊性丘疹。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血管周围及毛囊周围大量淋巴样细胞为主的团块状浸润,部分细胞异形,浸润细胞移入毛囊上皮是他们共同而显著的特征,而亲表皮现象不明显。其中2例毛囊内充满黏蛋白,阿新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细胞主要为CD4阳性T细胞。对常规用于经典蕈样肉芽肿的治疗反应差,病情难以完全缓解,即使部分缓解后也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53岁.全身泛发红色毛囊性丘疹伴瘙痒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互不融合,外观酷似突起的鸡皮疙瘩,触之粗糙.皮损不累及头面部、手掌和足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部分细胞侵入毛囊上皮和表皮,细胞深染.核周有空晕,异形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实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皮损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阳性.诊断: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2岁.因双腋窝、会阴部密集淡褐色丘疹伴瘙痒2年余,于2010年11月1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腋窝、会阴部皮肤出现散在多个约粟粒大小淡褐色质硬丘疹,伴瘙痒感.未予重视,皮损数目逐渐增多,范围扩大,密集分布成片,在月经期瘙痒加重,自行外用止痒药膏(具体不详)后瘙痒可减轻,但皮疹无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腋窝、会阴部密集分布毛囊性小丘疹,约粟粒大小,质硬,呈淡褐色,表面光滑,对称分布,不融合,双侧腋窝腋毛脱落(图1A).左侧腋窝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毛囊漏斗部细胞间水肿,漏斗部周围真皮中有炎性细胞浸润,真皮内大汗腺扩张(图1B).根据典型的皮损特点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Fox-Fordyce病.治疗:给予0.1%维A酸乳膏外用患处,每日2次.目前随访中.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6岁,小腿溃疡增生、瘢痕伴疼痛2年。躯干毛囊炎样丘疹、红斑1年。皮损组织病理:小腿真皮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尘,偶见多核巨细胞;背部真皮残留毛囊上皮之小脓肿,浅、深层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核尘浸润,有红细胞外溢。细菌培养:小腿皮损活检组织细菌培养为摩氏摩根菌生长,对头孢他啶敏感;背部为阴性。诊断为增殖型坏疽性脓皮病,给予小剂量泼尼松、雷公藤及氨苯砜联合头孢他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0岁。双小腿散在分布红斑和丘疹伴瘙痒1年余。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见散在分布绿豆至胡豆大淡紫红色扁平斑块和丘疹,上覆少许鳞屑,部分可见Wickham纹。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毛囊口扩张,毛囊角栓,毛囊漏斗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颗粒层增厚,其下方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诊断:毛囊性扁平苔藓。口服阿维A20mg,1次/d。现随访中。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以毛囊性丘疹为表现的毛囊粘蛋白病。患者男,46岁,颈、背、双上肢密集帽针头大小毛囊性丘疹半年,无疼痛、瘙痒,渐增多,部分浸润增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毛囊上皮细胞轻度水肿,真皮毛细血管及毛囊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见毛囊上皮细胞内及毛囊周围粘蛋白沉积。经美卓乐,甲状腺素治疗两个月后,皮疹消退,目前该患者仍在随访当中。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9岁。3年来,头、躯干和四肢出现散在红斑、毛囊性丘疹及痤疮样皮损(如粟丘疹、囊肿等)和脱发,病程中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灶性慢性炎细胞浸润伴毛细血管增生,毛囊周围慢性炎细胞浸润伴血管增生,伴少许嗜酸粒细胞,考虑为毛囊炎,予抗组胺药和抗生素治疗后皮损炎症消退,瘙痒减轻。3个月后,枕部出现斑块伴脱发,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密集淋巴样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毛囊周围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伴较多嗜酸粒细胞,可见不典型淋巴细胞,部分侵入毛囊,毛囊上皮黏液样变性。阿新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CD20、CD79a、EB病毒(EBV)、CD56、磷酸葡萄糖变位酶-1(PGM-1)、髓过氧化物酶(MPO)、CD7、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均阴性,异形细胞CD3、CD4、CD5、CD2、CD43、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均阳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结果为阴性。诊断: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予光化学疗法(PUVA)联合阿维A治疗,仍有新发皮损,目前患者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9.
棘状秃发性毛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男,41岁.头面部反复出现红色脓疱性丘疹伴疼痛、脱发近41年.家族中其大姐有类似疾病.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在青春期加重,并伴有畏光、结膜干燥、睑缘炎.皮肤科检查:头皮弥漫性秃发,可见网状瘢痕形成和色素脱失.眉弓、上唇和下颌散在分布许多红色丘疹,有的丘疹顶端有脓疱.双侧眉毛、腋毛和阴毛大部分缺失,局部可见散在毛囊角化性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真皮可见毛囊,其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符合棘状秃发性毛囊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3例病人皮损主要分布于胸、背、面、颈部至上腹部及两上臂,为散在对称性圆形毛囊性红色小丘疹,个别皮疹有细小鳞屑,伴有散在毛囊性小脓疱,互不融合,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直接镜检找到圆形孢子及菌丝。治疗方法:先润湿皮损部位,取适量采乐洗剂涂上,搓摩3-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净,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2个月后复查,皮损基本消退,已无毛囊性小丘疹及小脓疱。以后每周用一次,随访3个月无新发皮损,真菌直接镜检均阴性。2%采乐洗剂治疗3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朱敏华$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陈培明$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