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6):414-416
目的:探讨脏腑背俞穴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背俞穴及其主治的由来,背俞与标本、气街理论的关系以及背俞所反映的腧穴主治的部位特点,探讨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结果:背俞作为足太阳经循行线上的一组腧穴,其主治病症未见该经的经脉病候,从十二经脉理论很难解释.而标本、气街理论,腧穴主治部位特点与主治的关系,以及因腧穴归经而出现的经脉分支等,有助于解释背俞主治五脏六腑病症的原因.结论:腧穴主治与经脉病候、经脉循行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以<灵枢·经脉>而论.  相似文献   

2.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基于简帛医书和《内经》,归纳阳经与五官及其病候的联系,结合《甲乙经》分析阳经及其络脉经筋的五官病候与治疗用穴关系,重在记载形式有所变化的病候,从中探讨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认为经脉病候应视作腧穴主治的一种(早期)形式,腧穴主治形式实由经脉病候形式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3.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筋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循行分布特点以经脉为纲纪,无脏腑属络;循行方向呈向心性;结、聚、交、合;呈片、面状分布.其病候特点、病理变化分为筋急与筋纵;病位分为经筋所过外周病候与内脏病候;治疗特点有"燔针劫刺",量化刺激标准基于"维筋相交"的交叉取穴法等等,并总结了经筋实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脉》详细描述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是动病、所生病,阳陵泉是其上腧穴,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根据所在腧穴的主治规律,阳陵泉具有广泛的临床作用。以《灵枢》为基础,对路绍祖老师运用阳陵泉穴的应用进行总结,并根据临床病例,通过经络理论探讨其治病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十二经加任督二脉谓之十四经,是人体经脉的干线。其循行、腧穴、病候及其主治,古今医家阐发颇多。但对十四经应以谁为首,谁是群经之魁,却鲜有专门论述,为此,余不揣浅陋,试将足太阳膀胱经概括为“高”、“精”“广”三点来探讨,冀十为四经之魁的依据,谬误之处,望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8.
子午流注学说起源于《内经》,系中国古典时间医学。由于医学界逐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渐增多,现综述如下。1 对经脉气血流注的研究子午流注学说认为“气血”按时间推移,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间,灌注于经穴中,可选用五输穴进行治疗。梁秋湖[1]发现腧穴的导电量在气血流注之时高于其它时间。严智强[2]见到十二经脉穴位冷光强度在气血流注时高于气血流注己过时,尤以井、输(原)、下合穴的发光强度为高,提出子午流注针法选用五输穴进行治疗是有根据的。张燕华[3]发现按时循经取穴针刺较一般针刺疗法针…  相似文献   

9.
王海龙 《北京中医药》2011,30(6):434-436
王友仁老师临证取穴思路开阔,独具特色.王老认为,按摩取穴须以经络为纲,按经络循行辨明证型,选取本经腧穴施治,根据"经脉同名,其气相应"理论,主张选用同名经相关腧穴;运用中医阴阳互根互用理论,重视经脉表里阴阳间的络属与关联;灵活选用特定穴,且配伍广泛,从整体平衡入手,注重健侧的对称取穴.王老按摩取穴的经验,对于临床有很好...  相似文献   

10.
引言经络系统的发现,以及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在长期实践观察中,通过分析与归纳,认识到各经循行的通路,与病候反映的部位,以及腧穴主治的范畴,三者都是一致的。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通路:自中焦始,属肺,从肺系(喉管)横出腋下,行臑内侧前缘,循臂内直出大指之端;而它所反映的病候(根据灵枢经脉篇所纪)为胸满、喘咳、肩臑臂内侧前缘痛等症;至于肺经的腧穴主治重点(根据历代文献总结与临床经验),同样是咳嗽、胸满、咳血、干  相似文献   

11.
《十四经发挥》是滑寿的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对针灸学的贡献,首先在于把督、任二脉与十二经合论为十四经,提出十四经概念;考诸《内经》,厘定穴位657个;肯定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绘制经穴图,编写腧穴歌,使经络学说益臻系统、完善。  相似文献   

12.
古典经络理论本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6,26(7):489-493
目的:探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本输、气街、四海、关合枢等古典经络理论的本义。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简、帛医书及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古典经络理论是涉及某些经络结构的理论,其原本意义有三:说明经脉起止走向,说明经气双向运行,说明六经六气六脏六腑亲和关系。绪论:古典经络理论强调经脉向心行走,经穴向心排列,经气双向运行,六经各有亲和。  相似文献   

13.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1):63-65
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内经》中属于经脉病候范畴的内容进行表述形式划分。结果表明《内经》中经脉病候表述形式有十二脉、足六脉、腧穴主治、脏腑病候等4种。明确经脉病候的不同表述形式,有利于认识经脉、腧穴不同形式的针灸治疗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3,23(8):463-465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相似文献   

15.
经别求是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8,28(9):691-695
将经别置于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考查,显示其属于十一脉模式经脉理论的遗存,表达阳脉与脏腑的联系及阴阳经脉具一定共性的关系,是《灵枢.经脉》之前的十二脉成分。现代对经脉体系的表述,混淆了其与《灵枢.经脉》十二脉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数术看经脉理论和针刺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09,29(10):811
本文梳理了秦汉文献中有关数术的记载,参考了国外学者的有关论述,并将其与中医典籍进行对照,以探讨古代数术与经脉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联系.结果发现十一脉体系是五输穴、原穴、全身腧穴的数理基础,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经脉体系的建立使得脏腑经脉表里相合、营气环流得以实现.针灸在针具、刺法、禁忌等多个方面都受到数术的影响.经脉理论的构建充满了哲学思辨,具有一定主观成分,但并不影响古人对脏腑经脉的生理现象所进行的整体观察.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脉起止走向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3,23(9):537-539
目的:探讨经脉起止走向规律。方法:从分析古文献入手,对经脉全部起于肢端、经别经筋全部起于肢端、标本根结本输理论及经气流注进行分析。结论:十二正经全部起于四肢末端。向心行走,终于头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商阳穴主治病症和配伍规律.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中华医典》(第5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为主要检索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为主要检索源,建立SQL Server数...  相似文献   

19.
《灵枢》介绍和总结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其中咽喉作为经脉循行的重要关口之一,饮食和呼吸的门户,其功能与全身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咽喉部位的疾病与经脉的循行和其与全身的联系密切相关。本研究从经过咽喉的经脉循行、咽喉病的分类及治疗选穴几个方面,归纳探讨十二经脉与咽喉及其病症的联系,为针灸在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