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静脉输液微粒是指通过静脉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物,其直径一般在1~15μm,少数较大的可达50~300μm。输入溶液中微粒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因此,可由此判断液体的质量。静脉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输液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少输液微粒反应,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方法分析输液微粒反应的原因,探讨预防输液微粒反应的对策。结果临床输液微粒反应减少。结论输液微粒反应与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溶媒的pH值、药物放置时间、配制量等有密切的关系,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是预防和减少静脉微粒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与临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输液微粒是一种输入液体中存在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 ,其直径多在1~15um,少数可在50~300um[1],主要包括 :尘埃、碳墨、橡胶屑、玻璃颗粒、碎片、纤维、药物结晶等 ,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血管栓塞、肺部肉芽肿、癌反应、热原样反应等严重危害。因此 ,临床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问题 ,必须引起广大护理人员高度重视 ,做到有的放矢。1临床输液微粒的来源1.1药液的生产、贮存与微粒 :(1)药液生产 :存在空气、水、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污染 ,药液中可混入异物和微粒。(2)药液贮存 :由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 相似文献
4.
输液剂是供静脉滴注用量较大的注射液。由于输液剂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其质量要求严格 ,对无热原及无小微粒异物要求更为突出。国内近年来对输液微粒污染的体外研究比较多[1,2 ] 。鉴于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仅 7~ 12 μm ,如果输液剂中的微粒 ,其直径在 5 0微米以上者会产生损害作用 ,尤其是对大量使用输液的病人。现就其危害、微粒来源、进入途径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999~ 2 0 0 1年 ,据不完全统计临床发生肉眼观察橡皮塞脱落共 15 9例 ,发现后及时更换液体 ,未进入体内 112例 ,未及时发现自有记录记载 4 7例。其中成人 39例 ,儿童 8例 ,发… 相似文献
5.
输液配制方法与橡胶微粒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橡胶微粒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了一次性12号针头(斜面针)和9号针头(斜面针)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即直刺与斜刺,进行综合分析。观察哪种方法可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结果一次性9号针(斜面针)与一次性12号针(斜面针)直刺与斜刺比较,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斜面进针法较垂直进针法显著减少了橡胶微粒的产生;一次性9号针头(斜面针)与一次性12号针(斜面针)相比较,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一次性9号针头一次性12号针头显著减少了橡胶微粒的产生。结论一次性9号~12号针头(斜面针)很锋利,其针径为900μm~1200μm,直刺时容易对像胶塞造成切割,使橡胶微粒增多,斜角进针,可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较常采用的护理技术,然而输液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身体危害。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两年中输液反应共22例,2001年2月至2003年2月使用一次性输液用品,并以输液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两年中有8例输液反应,使输液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输液中微粒的危害及防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50μm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药液中微粒的污染途径一般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生产过程中的微粒污染。(2)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切割安瓿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②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导致静脉输液污染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导致静脉输液出现微粒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药物、输液容器、穿刺瓶塞、配伍及联用、环境、护理等。结论:总结分析导致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有利于临床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降低污染率,确保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静脉输液中加入粉针剂后的微粒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中加入粉针剂后的微粒变化李运蜜,张永萍,张瑞霞(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近年来,各国对输液微粒给人体造成的危害都相当重视。《中国药典》1990年版对大输液的微粒规定了控制标准。然而,在临床应用中,静脉给药常常和输液联用,注射用粉针剂在静脉... 相似文献
15.
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实验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和减少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一次性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环境及净化操作台上,在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计数微粒数,每组各50例比较产生的微粒数,观察何种情况可减少微粒的产生.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巾微粒数(P<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激增(P<0.01).而在净化操作台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侧扎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输液微粒进入体内后的主要分布。方法:用微粒计数仪分别检测活性炭和硫酸钡混悬液中的粒径分布,并用其模拟静脉输液微粒分别通过尾静脉给小鼠注射3.62×107,1.13×108,2.72×108个微粒,采用CT断层扫描分析硫酸钡微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以组织器官HE染色观察各组织器官中活性炭的分布情况。结果:活性炭和硫酸钡微粒粒径主要分布在2~10 μm之间。影像学结果显示静脉输入的硫酸钡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和肝脏;组织学观察表明活性炭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肝脏和脾脏,少量分布在肾脏和心脏。粒径0~2 μm、>2~4 μm和>4~6 μm的活性炭微粒分别主要分布在脾脏、肝脏和肺脏,肾脏和心脏组织中分别分布着少量2~6 μm和4~8 μm的微粒。结论:粒径<10 μm的输液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肝脏和脾脏,少量分布在肾脏和心脏;在肺脏、肾脏和心脏可观察到极少量粒径≥10 μm的微粒分布。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安全风险防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的每一步操作都几乎借助相关器械,所用器械的安全性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静脉输液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新的配液工具、穿刺工具、穿刺辅助设备、新的穿刺技术及相关产品的使用,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静脉输液的准备和操作过程,讨论静脉输液及相关器械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以期在医疗实践中尽量防范。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