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颌扩弓配合生长改良治疗生长期儿童骨性安氏Ⅱ^1错h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口腔正畸学》2004,11(4):183-185
安氏Ⅱ^1错he是口腔正畸临床中发病率高,对牙、颌、面形态影响较大、治疗较为复杂的一种错he畸形。临床中发现许多骨性安氏Ⅱ^1错he儿童存在上颌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并常常伴有上颌骨狭窄,当下颌前移后,出现上颌后份牙弓相对于下颌变窄,即上下牙弓宽度不匹配。故对于某些生长期儿童的骨性安氏Ⅱ^1错he。  相似文献   

2.
刘柳  杜熹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6):334-336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较正常者狭窄,且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狭窄的情况自乳牙列期即已开始并持续至成年,不经正畸治疗不会自行调整.由于狭窄的上颌牙弓与宽度正常的下颌牙弓不匹配,上下颌牙弓后牙段存在横向关系不调.多数研究认为狭窄的上颌牙弓对下颌后缩有影响,但下颌是否处于功能性后退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正常[牙合]为对照,研究安氏Ⅱ^1类错[牙合]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选择12~16岁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60例,取标准研究模型,利用3DSS(光栅扫描仪)扫描后,以Geomajic软件进行图像拟合处理,并测量上下颌牙弓前、中、后段长度,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①.正常[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比女性大,其中上颌牙弓及下颌后段牙弓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安氏Ⅱ^1类错[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颌牙弓后段及下颌牙弓前段、后段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氏Ⅱ^1类错[牙合]无论男女,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牙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小于正常[牙合]牙弓,治疗时应扩展上颌后段牙弓使腭侧倾斜的后牙颊倾,或用牙弓与基骨联合扩展的方法加大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利于下牙弓前移,建立正常的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4.
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介绍手术前后正畸及术前的准备工作.方法11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过程.手术前后正畸目的是矫正上下颌前牙前突,排齐牙列,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牙合)曲线,建立正颌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结果11例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面容美观改善.结论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术前正畸、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及术后正畸,每一操作步骤的精确到位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后牙(牙合)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影响后牙(牙合)关系复发的因素.方法选取采用拔牙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29例,其中男12例,女17例.根据ANB角进一步分为牙性Ⅱ类14例,骨性Ⅱ类15例.分别对其正畸治疗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所有患者的Ⅱ类磨牙关系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仅有少量复发.牙性Ⅱ类患者治疗后下磨牙近中移动量(4.52±2.15)mm,大于上磨牙移动量(3.62±2.62)nm,而骨性Ⅱ类患者上下磨牙近中移动量相似,但ANB角由治疗前的(6.27±1.08)°明显减小为(4.64±1.17)°.随访时两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磨牙均近中移动,且上颌磨牙移动量大于下颌磨牙.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下颌骨水平向生长和上前牙不齐指数与磨牙关系复发有关.结论Ⅱ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磨牙关系较为稳定.牙性Ⅱ类错(牙合)磨牙关系的解除有赖于上下颌磨牙相对移动调整,骨性Ⅱ类错(牙合)则依靠上下颌骨间位置关系的改变.有利的下颌生长型和上颌前牙不齐程度等与磨牙关系的保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上颌扩弓装置在早期治疗骨性安氏Ⅱ1错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氏Ⅱ1错是口腔正畸临床中发病率高,对牙、颌、面形态影响较大,治疗较为复杂的一种错畸形.临床中发现许多骨性Ⅱ1错的儿童存在下颌骨发育不足,即下颌较小或下颌大小正常但位置靠后.为了使患儿从根本上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我们常使用功能性矫治器用于生长发育期骨性Ⅱ1错患者的早期矫治.然而在治疗中我们常发现对于较严重的患者上颌骨常狭窄,当下颌前移后,即上下牙弓宽度不匹配,常需对上颌进行扩弓治疗.本文选择了15名安氏Ⅱ1病人,男9人,女6人,平均年龄12.1岁,手腕骨片显示患者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型均为替牙期或恒牙早期,磨牙为远中关系,ANB角5-7°取上下颌研究模型及前伸位记录并上架分析模型,发现上下颌牙弓宽度不协调者有10例,分别采用上颌扩弓装置进行扩弓矫治,通过测量扩弓上颌4-+-4牙弓宽度及上颌6-+-6牙弓宽度,发现上颌后部牙弓显著扩宽,再次取前伸颌位记录并上架分析发现上下颌牙弓宽度协调.本文对各种上颌扩弓矫治器的作用原理进行探讨,对它们各自的适应证进行了比较,认为上颌扩弓治疗配合功能性矫治器在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1错患者中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同时获得较理想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方法和特点.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经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22例,介绍典型病例治疗过程,着重讨论拔牙时机、术前后正畸治疗特点及术式选择.结果:本研究22例患者经联合治疗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好,面形及功能均获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是改正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术式选择及合理的正畸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常见的错畸形,在我国恒牙期青少年中约占23%。正畸医师以往认为形成Ⅱ类错[牙合]的原因是上下颌牙弓矢状关系不调,上颌牙弓过大或位置靠前,下颌牙弓过小或位置靠后。但实际上安氏Ⅱ类错[牙合]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错[牙合]类型,它包含了颌骨及牙弓的矢状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三维空间不协调,表现出了复杂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正畸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共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7~22岁(平均16.5岁).牙性偏斜主要通过扩大上颌牙弓,促使下颌自动复位;功能性下颌偏斜应用双颌式功能矫正器或不对称性前方牵引和Ⅲ类颌间牵引进行治疗;轻度骨性下颌偏斜行拔牙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果 通过正畸临床矫治,22例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的颜面外形和咬合均达到满意的疗效.13例Ⅲ类错(牙合)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拔牙掩饰性正畸矫治仅可改善颜面美观.结论 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是正畸治疗的适应证;而对于Ⅲ类错(牙合)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患者,单纯正畸治疗仅可减轻牙(牙合)畸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介绍手术前后正畸及术前的准备工作。方法 11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过程。手术前后正畸目的是矫正上下颌前牙前突,排齐牙列,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牙合)曲线,建立正颌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结果 11例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面容美观改善。结论 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术前正畸、电脑模拟手术、模型外科、(牙合)板制作及术后正畸,每一操作步骤的精确到位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收集国内外所有已发表的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的中英文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 2000-01-01至 2018-03-30,对文献语言没有限制。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之后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初步检索后得到955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上颌前、中、后段宽度均小于安氏Ⅰ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前、中、后段牙弓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牙弓宽度小于安氏Ⅰ类,而下颌牙弓宽度与安氏Ⅰ类相比无差异。因此,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上颌扩弓治疗,注意上下颌牙列弓形的匹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牙合)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牙合),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15.
俞贤江 《口腔医学》2011,31(8):507-508
目的 观察上颌斜面导板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中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6月在溧阳市中医院口腔正畸门诊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儿34例.使用方丝弓技术配合采用上颌斜面导板导下颌向前,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例患儿经上颌斜面导板辅助治疗4~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春发育减速期女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减数治疗前后的牙颌组织变化。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女性患者,年龄12.2.14.3岁,均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低角水平生长型,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两个第二前磨牙,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治疗前后牙颌组织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颌及上牙弓突度减小,上下中切牙角增大,腭平面角PP—sN和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下颌升支长度Ar-Go、、前面高N—Me、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SGo/Nme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前移,下颌磨牙伸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及下牙弓突度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结论青春发育高峰期后期女性低角水平生长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经矫治后下颌骨仍有一定生长,且发生逆时针旋转;此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后的变化是正畸治疗和生长发育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 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 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 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 -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正> 有关反矫治的报道已见不少,特别是用垫活动矫治器。安氏Ⅲ类错是指近中错,即下牙弓及下颌体处于近中位置;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下牙弓、下颌或颏部前突,上颌正常或上颌发育不足。根据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症状与机制,可以选用前方牵引,矫形面具或者颌间牵引等方法进行矫治。根据我院正畸诊室550名顺序病员的错(牙合)分类中,安氏Ⅲ类错(牙合)者占10.9%。经笔者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