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80-4882
目的:对宁波市2003~2005年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的薄弱点,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27.50/10万,产科原因可以避免死亡的占41.66%,产科原因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占36.11%。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及计划生育管理,加强对非法接生的打击力度,可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70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70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永州市辖区内2002年1月~2004年12月70例死亡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永州市孕产妇死亡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产科出血仍为孕产妇死亡的第1原因,占44.29%,而产科出血主要的原因为胎盘因素,占58.06%,说明接生人员业务水平低;与孕产妇死亡相关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存在高危因素、非住院分娩、从未产前检查、计划外分娩、产前检查小于8次、乡卫生院截留病人、绿色通道不畅。70例中可避免死亡20例,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36例,共占80%。结论永州市孕产妇死亡率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可通过加强系统保健管理、防治产科出血、增加妇幼保健资金投入、杜绝计划外生育、实行住院分娩、取缔家庭接生、加强产科从业人员和乡镇保健人员的培训、卫生行政部门对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机构严格审核监管等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王惠英  王菁  姜梅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769-2771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死亡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完善妇幼卫生工作制度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苏州市1999~2004年的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苏州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16.9/10万,并有所波动,在死亡的孕产妇中流动人口及未接受过孕产期保健的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前3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及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孕产妇中产时及产后死亡占71.1%,家中分娩者占28.1%。结论:苏州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必须加强基层产科的建设,加强对孕产妇中流动人口的孕产期保健管理,杜绝非法接生。  相似文献   

4.
2001~2005年江门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利军  李卓珍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757-2758
目的:了解江门市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死因、死亡率、影响因素、接受保健服务情况,探寻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的薄弱环节。方法:收集2001~2005年江门地区4市3区上报的所有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资料,用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江门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46.73/10万,前3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妊高征、羊水栓塞;死亡者中无人接受过系统的保健管理,分娩地点以家中为主,而死亡地点以省(市)级医院为主;评审结果主要为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影响因素主要是个人及家庭。结论:政府、医疗部门、社会多部门协助,重视流动人口的基本保健需求并提高保健服务利用度,加大力度宣传孕产期保健知识,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创造条件避免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流动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洁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43-4244
目的:探讨温州市流动孕产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本市2003~2006年43例流动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年流动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24.80/10万,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与个人经济状况差、文化程度低、计划外生育、非法接生等有关,死因首位为产科出血。结论:提高产科质量,加强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依法取缔非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设立平价接生医疗机构,针对流动人口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6.
定西市1995~2003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定西市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及死亡率下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本市一区六县三级保健网收集上报孕产妇死亡个案及妇幼卫生年报资料, 结合十二表格评审方法, 对 1995 ~2003年定西市 392例死亡孕产妇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995~2003年定西市 9年间孕产妇死亡呈下降趋势。392例死亡孕产妇中前 4位死因依次为, 产科出血219例, 占 52. 4%; 内科合并症 86例, 占 21. 94%; 妊高征 61例, 占 15 .64%; 产褥感染 25例, 占 6. 41%。孕产妇死亡还与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地域分布及产前接受保健服务程度等因素有关。对 2000~2003年 124例死亡孕产妇按照十二表格方法进行评审, 可避免死亡 48例, 占 38. 71%, 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 68例, 占 54 84%, 不可避免死亡 8例, 占 6. 45% 。结论: 定西市孕产妇死亡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我们通过加强各级产科建设、落实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提高新法接生和住院分娩、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对贫困孕产妇实行资金救助等措施, 有效降低了本辖区的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武汉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武汉市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10年武汉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5.91/10万,10年间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因前4位分别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可避免死亡主要与个人家庭知识、技能、态度及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和管理等有关。结论:武汉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要加强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强化健康教育、推行孕产妇保健顾问制、切实落实农村孕妇住院分娩补助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郴州市孕产妇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 方法对郴州市11个县市区2000-2006年的死亡孕产妇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并逐例调查、核实、评审和分析. 结果 2000-2006年全市监测孕产妇死亡131例,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43.38/10万;城市5例,农村126例;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多,占93.89%;87.02%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分娩后,产后24 h内死亡占83.33%;28.95%在家中分娩;10.69%死亡在送往医院途中;31.3%未接受过产前保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直接产科原因,占83.9%,其中前三位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病;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为主,占72.52%. 结论 受教育程度低,居住环境偏僻,基层产科条件差、技术弱,孕期保健意识差,住院分娩率低是影响郴州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麟游县孕产妇死亡率的动态变化、主要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评估孕产妇接受卫生保健服务效果.方法 对县内所有长住及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死亡进行监测.结果 1988~2007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为141.99/10万,后10年(1998~2007年)比前10年(1988~1997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近10年孕产妇分娩地点及死亡地点有显著性变化.可避免及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占84.00%.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为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合并症.贫困、偏远、生活条件差、资源缺乏等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管理;加强各级产科建设,提高产科人员业务技能;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传统生育观念;开展贫困孕产妇救助工作,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濮阳市2000~2006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统一按要求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并逐级上报,每年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分析。结果:2000~2006年间濮阳市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7年间发生的125例孕产妇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占45.6%,羊水栓塞占18.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12.8%,妊娠合并心脏病占12.0%,肺栓塞占3.2%;孕产妇死亡与年龄、文化程度、孕产次、经济收入、地域分布、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情况、妇幼卫生服务能力等因素有关;评审结果为:可避免死亡占50.4%,创造条例可避免死亡占32.8%,不可避免死亡占16.8%。结论:濮阳市孕产妇死亡率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通过加强产科建设与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完善高危孕产妇逐级转诊制度,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和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普及产科适宜技术,提高对危重孕产妇的识别能力和抢救能力,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及对贫困孕产妇的资金救助等,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高凌云  刘秀玲  易旻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38-2940
目的: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朝阳区医疗机构的孕产妇死亡资料。结果:2008~2011年朝阳区户籍孕产妇死亡5例,平均死亡率11.28/10万;朝阳区医疗机构孕产妇死亡22例,主要死因为感染性休克、心脏疾病及产科出血,孕产妇分娩地点及死亡地点以三级医院为主。评审结果不可避免死亡13例,占59.09%;可避免死亡5例,占22.73%;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4例,占18.18%。孕产妇死亡与本人文化程度低、产前保健意识差、高龄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及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充分发挥"朝阳区危重孕产妇及高危围产儿救治网络"的功能,对贫困危重孕产妇及时实施救助,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王慧  于英  巩志勇  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26-2628
目的:分析石河子地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影响因素,寻求有效降低本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0~2005年23例死亡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分析城市、农场、流动人口死亡率差别及死亡原因。结果:孕产妇死亡率城市10.5/10万,农场125.1/10万,流动人口705.5/10万,孕产妇死亡前3位的原因: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直接产科死因占73.9%,间接产科死因占26.1%;死亡时间在产时及产后24 h内的占60.8;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因素、妇幼卫生服务能力、产科质量是影响本地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提高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加强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建立对高危孕妇的逐级转诊制度;提高产科人员素质,尤其是对危重孕产妇抢救能力;掌握催产素及前列腺素的使用指征;实行贫苦救助;加大执法力度,杜绝私人接生。  相似文献   

13.
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德英  罗敏  张义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898-1899
目的:探讨毕节地区产科出血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6~2004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网581例产科出血死亡孕产妇监测资料、评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科出血死亡专率为75.62/10万,产后出血居首位,占72.12%。产后出血中以胎盘因素最多,占51.31%。产科出血死亡孕产妇中有58.69%未进行孕期保健,51.47%在家中途中分娩。影响因素为住院分娩率低、催产素使用不规范及误诊误治和基层产科建设薄弱。结论:加强网底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业务培训和母婴保健执法力度、坚持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等可降低由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产妇产科出血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云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及评审资料中的469例产科出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MES 3.0软件对孕产妇的死因构成、分娩地点、死亡地点、孕次、产次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χ2检验,使用SPSS 15软件对产科出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年来产科出血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居全省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469例产科出血死亡孕产妇中,产后出血占78.90%,子宫收缩乏力及胎盘滞留是产后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4.10%及30.70%。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交通、经济、文化等的滞后导致孕妇不能住院分娩;孕期保健服务质量差及县、乡产科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偏低。结论:加强孕期保健服务、提高县乡两级产科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是降低孕产妇产科出血死亡率的关键;切实解决交通不便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孕产妇分娩安全,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湖南省219例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湖南省2008年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个案回顾性调查方式,总结分析死亡孕产妇的一般情况、产前检查、死亡原因、分娩方式、省级评审意见等情况。结果全省219例孕产妇死亡的死因顺位分别是: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患、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疾患;孕产妇在医院分娩占79.9%,死亡地点在医院达68.5%;已分娩孕产妇中剖宫产占52.1%;计划外妊娠孕产妇占51.6%;省级评审意见可避免及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79.5%。结论医疗保健部门的知识技能是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加大对妇幼卫生的投入,加强县乡产科质量管理,协调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助产机构管理等措施可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孕产妇死亡原因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001~2005年泸州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通过三级保健网收集孕产妇死亡资料,结合十二表格评审方法,对2001~2005年泸州市213例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2001~2005年5年间泸州市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13例死亡孕产妇中前5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137例,占64.32%;内科合并症36例,占16.9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例,占8.45%;产褥感染11例,占5.16%;羊水栓塞7例,占3.29%。孕产妇死亡与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地域分布及产前接受保健情况等因素有关。213例死亡孕产妇评审结果为:可避免死亡160例,占75.12%,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46例,占21.60%,不可避免死亡7例,占3.69%。结论:泸州市孕产妇死亡率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通过加强各级产科建设、落实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对贫困孕产妇实行资金救助等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本辖区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广元市2006年死亡孕产妇评审,找出主要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由市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专家根据死亡资料按照十二格表评审法进行逐例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占60%,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40%,无不可避免死亡。结论:规范母婴保健服务市场、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和质量、建立健全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及住院分娩率、加强部门合作等,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产妇猝死相关因素,提出本地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根据2000~2004年孕产妇死亡评审个案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5年间孕产妇死亡36例,其中孕产妇猝死20例(占55·56%)。②孕产妇猝死流行病学特点为文化程度低,计划外妊娠且家庭经济贫困的外来流动孕产妇占比例居高(占95%);死亡地点集中在家中和个体诊所(共占65%)。③死因以产后出血多见(占80%),85%猝死时间<6h同时伴有27·78%的围产儿死亡。④三级评审结论可避免死亡3例,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17例,分别占15%、85%,影响死亡主要因素涉及到个人、家庭、知识和态度以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管理方面。结论:重视流动孕产妇的管理,提高孕产妇保健意识,更新观念,大力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并建立贫困孕产妇救助资金,加大《母婴保健法》执法力度,取缔无证诊所,严厉查处非法接生是本地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西市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及死亡率下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定西市六县一区三级妇幼保健网收集上报孕产妇死亡个案调查表,结合十二表格评审法,对2000~2008年死亡的231例孕产妇进行死因评审分析。结果:2000~2008年定西市孕产妇死亡呈下降趋势。死于直接产科原因占72.29%,间接产科原因占27.70%。231例死亡孕产妇首位死因是产科出血107例,占46.32%,其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1例,占13.42%,心脏病31例,占13.42%。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112例,占48.48%,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95例,占41.12%,不可避免死亡24,占10.39%。孕产妇死亡与本人文化程度、当地经济收入、地域分布、接受产前保健服务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病因及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无锡市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因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死亡产妇14例,占孕产妇死亡的50.00%。14例中外来人员12例,占85.71%,文盲和小学文化10例,占71.43%,平均产前检查2.6次,在家中分娩10例,占71.43%,计划外怀孕9例,占64.28%,可避免死亡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13例,占92.86%。结论:产后出血死亡产妇的围产保健意识差,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对外来人员的保健管理存在缺陷,要减少孕产妇产后出血死亡,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必须从社区加强妇幼保健管理,各级医院提高高危妊娠诊治与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建立贫困孕产妇安全分娩救助办法,坚决取缔非法家庭接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