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黄注射液,口服液,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银黄中2种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绿原酸为指标,测定银黄注射液、口服液、片剂单剂量(均含黄岑甙109mg、绿原酸53mg)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结果口服液和片剂的血药峰浓度:黄芩甙分别为1.88μg/ml、1.54μg/ml,绿原酸分别为1.33μg/ml、0.83μg/mg;血药峰时口服液和片剂黄芩甙分别为60min、180min,绿原酸分别为90min、180min。口服液和片剂的生物利用度:黄芩甙分别为88.94%、54.78%;绿原酸分别为47.20%、38.66%。2种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口服液均明显优于片剂。该研究为银黄3种药剂的内在质量评价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双波长测定新计算法测定银黄口服液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双波长测定新计算法测定银黄口服液的含量杨工昶(河南省医药学校开封475001)银黄口服液是银黄注射液的改进剂型,由黄芋贰、银花提取物制成,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在质量标准上,其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联立方程法,由于两组分的相互干扰,测定结果绿原酸的含量偏低,黄芩甙的含量偏高。应用双波长测定新计算法[1]可消除两物质的互相干扰,提高测定的灵敏度,获得了满意的结果。1实验部分1.1仪器和药品753W型分光光度计(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贴舒膜剂中黄芩甙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分离黄芩甙,刮板洗脱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样品液中含黄芩甙浓度为0.1mg/ml,每块膜(4cm×5cm)中含黄芩甙0.5mg.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对处方中的黄芩甙可准确地定性、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杜仲叶药效成分酶法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宏新  戴瑜  李东 《陕西中医》2006,27(11):1425-1427
目的研究酶法提取杜仲叶中的药效成分。方法选取桃叶珊瑚甙(AUC)和绿原酸(CHA)为指标,研究酶法提取杜仲叶药效成分提取的因素。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杜仲叶为12g,加入2000U/mL纤维素酶10mL和1200U/mL果胶酶10mL,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60min。  相似文献   

5.
银黄制剂的薄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伸仪 《中成药》1993,15(3):11-12
用薄层色谱法对银黄口服液及注射液中4种有效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并对绿原酸及黄芩甙进行了薄层扫描定量。薄板为硅胶G—CMC板,醋酸丁酯—甲酸—水(7:3:3)为展开剂,扫描参数,λ_=340nm,λ_=220nm,SX=3,灵敏度×2。  相似文献   

6.
银黄微型灌肠剂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银黄微型灌肠剂稳定性的研究刘华钢吴文华石琳(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银黄微型灌肠剂是根据中医理论以黄芩、金银花两药配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主治小儿发热。为研究其稳定性,采用经典恒温法[1],以绿原酸、黄芩甙为指标,在276nm[2]和318nm[3]处测定含量,预测有效期为2年。1药品与仪器UV160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pHS3C型数字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绿原酸、黄芩甙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银黄微型灌肠....  相似文献   

7.
病炎清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炎清口服液的制备工艺。方法 :比较病炎清口服液的两种制备工艺 ,分别测定两种制备工艺生产的药品中黄芩甙的含量。结果 :第 2种制备工艺生产的药品中黄芩甙的含量明显高于第 1种制备工艺 ;第 2种制备工艺不同批次的黄芩甙含量基本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 ,而第 1种制备工艺黄芩甙的含量差别较大。结论 :通过改进病炎清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提高了黄芩甙的含量 ,增强了本方的治疗作用 ;而且使其不同批次的含量趋于稳定 ,有利于质量标准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甘肃黄芩与正品黄岑的有效化学成分(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及二者的生物活性比较研究,评价甘肃黄芩的药材质量。方法:RP-HPLC法测定有效化学成分;管碟法测定两种黄芪的抑菌效力。结果: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200μg、5~100μg和5~50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5%(RSD=0.54%)、97.36%(RSD=1.38%)、98.64%(RSD=1.19%)。甘肃黄芩与正品黄芩比较,黄芩甙含量基本一致。6月份采挖的甘肃黄芩的黄芩甙含量最高。甘肃黄芩的抑菌力为正品黄芩的82.03%。结论:甘肃黄芩的黄芩甙含量和抑菌效果接近正品黄芩,具有代替正品黄芩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4种银黄复方制剂中黄芩甙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HPLC法测定了4种银黄复方制剂中黄芩甙的含量。发现银黄片中黄芩甙含量最高,为124.18mg/g,银黄冲剂中含量最低,为6.79mg/g.提示银黄冲剂的制备工艺有待研究。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分离度和精密度均好,适于银黄制剂的生产质控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口服液中的黄芩甙和绿原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黄芩甙在0.65~2.6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绿原酸在0.105~0.5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经测定,3批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甙、绿原酸的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双黄连质量标准监控方法。  相似文献   

11.
HPLC法测定银黄口服液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钱江 《中成药》2003,25(2):117-119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银黄口服液 (金银花 ,黄芩 )中绿原酸和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LUNAC1 8(2 )色谱柱 ,乙腈 0 .1 %磷酸溶液为流动相 (梯度洗脱 ) ,流速为 1 .0mL·min- 1 ,检测波长为 31 8nm。结果 :绿原酸线性范围为0 .2 568~ 2 .0 544μg ,平均回收率 =97.7% ,RSD =0 .8% ;黄芩苷线性范围为 0 .9896~ 7.91 68μg ,平均回收率 =98.0 % ,RSD =0 .9%。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 ,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不同剂量的山楂黄酮M-199培养液培养牛内皮细胞,分别测定其细胞内、外液中羟脯胺酸和糖胺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山楂黄酮甙剂量的增加,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中剂量组的山楂黄酮甙促进糖胺多糖的代谢,而小剂量和大剂量组则抑制糖胺多糖的代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作者认为通过本试验,说明山楂黄酮甙在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上有其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童清肺口服液中黄芩甙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原  倪健 《中成药》1993,15(10):14-15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测定了儿童清肺口服液中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样品通过一个Sep-Park预处理柱后直接进样分析。色谱柱YWG-C-18(3.9mm×30cm),以甲醇—四氢呋喃—水(33:19:5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4nm,用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回收率97.6%,比较了4个批号药品中的黄芩甙含量。  相似文献   

14.
酒的类别对黄芩炮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仲懿  边崇安 《中药材》1994,17(6):28-29
以黄芩甙(Baicalin)和黄芩甙元(Baicalein)为指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酒的类别及浓度对黄芩炮制品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甙和黄芩甙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炙黄芩的黄芩甙和黄芩甙元的含量仅与酒的类别有关,用白酒炙的含量明显高于用黄酒炙(P<0.05)。  相似文献   

15.
HPLC同时测定银黄口服液中绿原酸和黄芩苷含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银黄口服液(金银花,黄芩)中绿原酸和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Nμcl Eosil 100-5 C18 AB色谱柱,乙腈-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9 mL·min-1,检测波长为278 nm和327 nm.结果:绿原酸线性范围为0.206~1.236 μg,平均回收率为为97.75%,RSD为1.0%;黄芩苷线性范围为0.4835~2.901 μg,平均回收率为为97.87%,RSD为0.7%.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烧疡净软膏中黄芩甙的含量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所(410013)杨瑛谢昭明湖南师范大学测试中心(410006)左雄军湖南省怀化地委医务室(418000)王定龙主题词黄芩甙/分畜和提纯烧疡净软膏/分析液相色谱法烧疡净软膏由黄芩、黄连、...  相似文献   

17.
徐凯建  张慧君 《中成药》1992,14(6):14-15
以双黄连中两种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绿原酸为控制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注射液的人体血药浓度,求出AUC,C_(max),T_P和EBA_(绝对)。结果表明,双黄连口服液的EBA_(绝对)(以双黄连注射液100%计),黄芩甙为96.40%,绿原酸为60.40%。计算机T检验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和注射液黄芩甙AUC_(0~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银黄口服液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银黄口服液(简称样品)由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精制而成。为考察其质量稳定性,本文以1995年版《中国药典》项下标准为依据,采用自然留样观察法,考察其在规定条件下贮存的稳定性,为使用和贮存该产品提供参考依据。1仪器与材料7520型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分光仪器厂);pHs25型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p2A5型液体比重天平(上海第二天平厂)。样品(本厂留样室提供,批号9304221,9309263,9310071,9310073,9311161....  相似文献   

19.
双黄连口服液4种提制工艺制品的质量考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文恒  张玉芳 《中成药》1991,13(10):2-3
实验对双黄连口服液4种提制工艺即:水醇法、醇水法、提取法、综合法进行质量考察及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结果表明,以醇水法黄芩甙、绿原酸含量最高,色泽、澄明度也较好;其次为提取法、水醇法;最差为综合法。不同提取工艺制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一定差异,醇水法黄芩甙AUC_(0-11)明显大于其他3组,其生物利用度也最大。  相似文献   

20.
黄芩甙提取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水煎煮法与传统加碱水煎煮法提取黄芩甙工艺比较,以及对其提取黄芩甙工艺中滤过工艺和PH值的考察,认为水煎煮法比加碱水煎煮法所得黄芩甙提取率高,且滤过工艺,PH值对黄芩甙提取率影响较大。新工艺得到黄芩甙颜色好(淡黄色),含量达99.0%,纯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