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希望解决造血重建缓慢的策略之一,但临床实施中,抽取骨髓进而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尚不能为大部分健康供者所接受。 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5/11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6~8周龄BALB/c(H-2Kd)小鼠20只,雌性7~8周龄C57BL/6(H-2Kb)小鼠50只,均购于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 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20只雄性BALB/c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反复吹打2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骨髓细胞,加入EDTA-NH4Cl液去除红细胞,即为骨髓有核细胞。剩余3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均给予一次全身3.0 Gy 60Co-γ照射,照射后第4,5,6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及氯霉素,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经尾静脉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3×106个,骨髓有核细胞组单纯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0.2 mL,10只/组。 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检测外周血和股骨有核细胞数以及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的变化,PCR法鉴定Y染色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CD3和H-2Kd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周,联合组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股骨有核细胞数、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均明显高于骨髓有核细胞组(P < 0.05),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种细胞数量逐渐恢复(P < 0.05)。细胞移植后第4周(即造血恢复期),联合组外周血可特异性地扩增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3和H-2Kd双阳性细胞达6.66%,提示在受体小鼠体内有供体细胞的存在。 结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重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促进小鼠造血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 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 mL(1×106 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 1 mL。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受损的神经元轴突有少许再生,并能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的突触联系。 目的:比较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组织学对照观察,于2007-03/2008-04在承德医学院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北京)提供。 方法:取4只大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于临用前24 h行BrdU标记。余36只大鼠均建立T12脊髓损伤模型,1周后随机分为3组,局部注射组于损伤部位上下位点注射1×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损伤大鼠体内;尾静脉注射组通过尾静脉移植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损伤大鼠体内;模型对照组不行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BBB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检测,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果:细胞移植后2,4,6周,模型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局部注射组、尾静脉注射组(F=721.373,F=1 114.450,F=1 004.099,P均 < 0.01);局部注射组神经功能缺损BBB评分均显著高于尾静脉注射组(t=55.261,t=71.385,t=78.135,P均 < 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损伤脊髓组织有较多空腔,横断处形成大量空泡;局部注射组无明显空腔,空泡小而少,间质水肿较轻。移植后4,6周,部分植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微管相关蛋白2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表达。 结论: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两种途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在脊髓损伤处存活、分化并改善神经功能,且局部注射的效果优于尾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发现APP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可以促进阿尔茨海默病APP+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后,能否归巢到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为相关的中枢神经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方法:无菌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9 L-1,经尾静脉注入0.5 mL至细胞移植组转APP+基因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转APP-基因小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测定Brdu标记的人第3代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各组小鼠脑组织中GFAP、Nestin和NSE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光镜下观察可见,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大部分细胞核被染成蓝色,但有一些细胞核被染成棕色或褐色,Brdu呈阳性。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小鼠脑组织中的GFAP增加了近4倍,表达显著增加,甚至超过正常组的表达(P < 0.05);Nestin的表达则显著升高,增加了近10%,但是还比正常组低了近20%(P < 0.05)。NSE的表达降低了近1/3,但仍高于正常组(P < 0.05)。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是通过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转基因APP+小鼠脑组织中,并分化成中枢神经细胞的途径实现的。 关键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转基因APP+小鼠;尾静脉移植;胶质纤维蛋白;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相似文献   

5.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近年来逐渐得到证实并开始应用于临床,但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体外细胞实验。 目的:观察同种异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静脉输入后对体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对象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移植免疫研究所完成。 材料:Wistar大鼠6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大鼠20只作为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受体鼠。 方法:从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①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首先将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从尾静脉注入SD大鼠体内10 d后脱臼处死,取大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实验分5组:分别为脾淋巴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1∶50,1∶100+ConA 5 μg组,脾淋巴细胞+ConA 5μg组(增殖组),单纯淋巴细胞组(空白组),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4+CD25+ / CD4+ T淋巴细胞比率。②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将5×109 L-1,5×108 L-1,5×107 L-1间充质干细胞及PBS静脉输入SD大鼠体内,10 d后取受体鼠胸腺、脾脏、外周血检测CD4+CD25+ / CD4+ T淋巴细胞比率。 主要观察指标:①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CD4+CD25+/CD4+比率的变化。②SD大鼠胸腺、脾脏、外周血CD4+CD25+/CD4+比率的变化。 结果: ①体外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1∶10组T细胞亚群CD4+ CD25+ / CD4+细胞百分率较增殖组显著升高(P < 0.01)。②体内输注间充质干细胞达5×109 L-1的受体鼠外周血和脾脏CD4+CD25+ / CD4+ T细胞比率上升,与输注PBS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 0.05),而在胸腺中各组比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高浓度同种异基因大鼠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在体外实验中增加CD4+CD25+ / CD4+ T细胞比率,静脉输入后仍具有相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的:探讨在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以后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流式细胞仪确定其浓度,按照不同浓度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1×108,1×107L-1两组。取肝素抗凝新鲜2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者外周血10 mL,分离培养T淋巴细胞,以1×109 L-1的细胞浓度,100 µL/孔,接种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以单纯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计算CD3+ T细胞CD25(IL-2R)和CD38细胞的表达率。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108 L-1浓度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25及CD38的表达呈明显抑制作用(P < 0.01),1×107 L-1浓度组,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的活化,且对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具有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作用。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CXCR-4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脊髓横切法构建C57BL/6小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 d抽签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CXCR-4基因转染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分别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及无细胞培养基。移植后第7,14,21,28天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法检测脊髓损伤部位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迁移存活及分化情况,并采用BBB评分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各时相点损伤灶内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集聚明显,数量不断增多,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细胞占移植细胞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说明静脉移植CXCR-4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对脊髓损伤灶更强的定向迁移能力,且能在损伤灶内存活、分化,发挥修复损伤脊髓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减轻炎症程度来改善急性肺损伤的病情,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哮喘疾病的研究甚少。 目的:观察慢性哮喘小鼠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的变化。 方法:取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以PBS致敏及激发小鼠,于第21天激发前气管内注射PBS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30 μL。哮喘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用鸡卵白蛋白制备慢性哮喘模型,于第21天激发前气管内注射PBS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30 μL。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与结论:病理提示哮喘模型组支气管上皮黏膜脱落,同时上皮黏膜有杯状细胞增生,部分管腔内大量黏液栓塞;气道、血管旁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肥大。正常对照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无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表现,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明显减轻。对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2明显减低,白细胞介素13 和白细胞介素4明显增高;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较哮喘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2明显升高,白细胞介素4明显降低。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哮喘可能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4水平,提高体内白细胞介素12水平,从而改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皮肤放射性损伤难治愈易复发常成为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干细胞工程与组织学工程的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际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其多向分化的潜能,显示了在创伤修复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局部急性放射损伤的修复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06/08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昆明小鼠46只,体质量(25±2) g,其中40只用于建立皮肤局部Ⅲ度放射损伤模型。 方法:随机选取40只小鼠以3.6%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以能量为4 MeV的电子线(1 Gy/min)照射小鼠臀部皮肤,面积为2.0 cm×1.5 cm,总吸收剂量为40 Gy,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照射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经CFDA SE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0.1 mL(浓度为2×1010 L-1),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剩余6只不做照射处理,仅经尾静脉注射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创面损伤情况及照射后2,3周皮肤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皮肤新生血管;观察不同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组小鼠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分布情况。 结果: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小鼠后,实验组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比对照组快4~6 d。实验组创面损伤面积较对照组小,病理表现中表皮、毛囊、皮脂腺及胶原纤维的损伤程度均较同时期的对照组小鼠轻。皮肤创面中的新生毛细血管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及其他组织中广泛分布且数量明显高于未照射的小鼠。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局部皮肤放射损伤创面有明显有效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是在干细胞与创伤局部微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证实,RhoA基因在神经继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基因沉默降低其表达,可以有效阻断继发性神经损伤。RhoA蛋白介导的神经突生长抑制作用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修复效果的重要原因。 目的:验证是否可以通过沉默RhoA基因的方法,改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方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小分子干扰RNA转染以沉默RhoA基因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在转染前后RhoA基因的表达。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为3组,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入RhoA基因沉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及不含干细胞的培养液(对照组)。注入移植液后24 h,3 d,1,2 周行Bederson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造模2周后处死大鼠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脑梗死处组织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经分子干扰RNA转染后24 h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hoA基因表达较转染前显著降低(P=0.002)。沉默RhoA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无论从组织学上还是功能学上疗效都有明显的提高。提示用RNA干扰的方法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RhoA基因沉默,再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移植到大鼠颅脑损伤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更好地在损伤部位存活,增殖分化与迁移,促进脑梗死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选择2000-03因左大腿车祸伤后行走疼痛男性患者1例,X射线片检查显示左股骨干骨折且骨缺损距离为5 mm,诊断为骨折。经一系列固定复位治疗及髓内钉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2次和外固定架与自体髂骨植骨4次治疗后,骨折仍未愈合,于2008-03入住四平市中心医院接受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在小C型臂X射线透视下,从骨折点大腿皮肤的前面,用硬膜外穿刺针垂直注射辅以10%患者自体血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 mL,细胞浓度为1.8×107 L-1。以门诊复查方式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X射线片显示,移植后2个月,骨折间隙缩小,左股骨干骨痂连续,骨折线部分模糊;移植后4个月,左股骨干骨折线模糊,骨痂连续;移植后7个月左股骨干在实现骨性愈合,患者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功能良好,完全治愈,无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骨不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In the present study, PC12 cells induced by 6-hydroxydopamine as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gainst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neurotoxicity and to verify whethe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relates to abnormal α-synuclein accumulation in cells. Results showed that co-culture with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hanced PC12 cell viability and dopamine secretion in a cell dose-dependent manner. MitoLight staining was used to confirm that PC12 cells co-cultured with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monstrate reduced levels of cell apoptosis.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found the quantity of α-synuclein accum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C12 cell an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co-cultur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attenuate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cytotoxicity by reducing abnormal α-synuclein accumulation in PC12 cells.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不仅在细胞的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的迁移与归巢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复发、免疫耐受及血管新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T淋巴细胞及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的影响。 设计: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 材料:骨髓标本来自本院血液科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及骨髓象正常的非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来源于健康志愿者,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本实验室液氮冷冻保存,CXCR4单克隆抗体12G5为eBioscience公司产品。 方法: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后收集培养5 d的细胞上清,离心去沉淀后备用。应用尼龙棉柱法分离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2×109 L-1备用。T淋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设立3组:T淋巴细胞组、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组、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HL-60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设立3组:HL-60细胞组、HL-60细胞+细胞上清组、HL-60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 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在应用单克隆抗体12G5前后的增殖情况。 结果:与T淋巴细胞组比较,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组、T淋巴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的吸光度值均明显降低(P < 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HL-60细胞组比较,HL-60细胞+细胞上清组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 < 0.05);与HL-60细胞+细胞上清组比较,HL-60细胞+细胞上清+单抗组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加入单克隆抗体12G5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生物学效应后,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但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背景:急性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相关病死率高,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有可能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混合H-2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细胞介素2治疗对小鼠白血病的疗效。 方法:将Balb/c小鼠经直线加速器照射3 Gy后分为白血病模型组、白血病模型照射组、混合移植组、自体骨髓移植组,均尾静脉注射5×105 K562(GFP+/NeoR+)或K562(GFP-/NeoR-)细胞。7 d后6 Gy照射,自体骨髓移植组移植自体骨髓细胞或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混合移植组移植小鼠自体骨髓细胞混合1/10的H-2半相合异体骨髓细胞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或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4周后行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外周血细胞亚群、GFP及NeoR基因测定,肝、脾匀浆细胞GFP和NeoR基因测定。 结果与结论:白血病模型组小鼠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于20 d内全部死亡,白血病模型照射组小鼠因造血功能衰竭于14 d内全部死亡;自体骨髓移植组、混合移植组均有多少不等小鼠无白血病存活超过28 d,且混合骨髓移植后及自体骨髓移植后应用白细胞介素2治疗可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可更进一步提高白血病小鼠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microRNAs(miRNAs) play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e in the self-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tem cell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miRNA-124(miR-124) overexpression i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particular, we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overexpression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neurons. First, we used GeneChip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miRNAs i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neural stem cells and neurons. miR-124 expression w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i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ell types. We constructed a lentiviral vector overexpressing miR-124 and transfected it into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racellular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neuronal early markers β-III tubulin and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 was reduced in transfected cells. After miR-124-transfect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injured rat spinal cord, a large number of cells positive for the neuronal marker neurofilament-200 were observed in the transplanted region. The 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ion scores showed that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hind limb of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iR-124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neurons. Our findings shoul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由同种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移植免疫反应各家报道不一致,差别明显。 目的:体外观察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而成的成骨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特点。 方法:用Ficoll-Hypaque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出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获取第3代细胞,经典化学方法诱导为成骨细胞,将其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到T细胞形成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在第3,5,7天,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的T细胞增殖情况,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诱导后成骨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成骨细胞对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诱导后成骨细胞剂量大,时间延长,抑制程度增强;3次平均抑制率相比:1∶20组低于1∶80组(P < 0.01);1∶40组低于1∶80组(P < 0.05);诱导后成骨细胞能引起T细胞亚群凋亡,其中CD4+(凋亡率8.57%)亚群不如CD8+(凋亡率15.31%)细胞亚群凋亡显著(P < 0.01)。结果显示诱导的成骨细胞在体外能够通过细胞凋亡途径抑制T细胞的增殖,特别是CD8+。但这种抑制不是特别强,表明诱导的成骨细胞虽有一定的免疫性,但其免疫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 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的肌细胞损伤并非单一细胞受损,而是多因素缺陷导致肌细胞进行性萎缩的严重后果,患儿一经确诊即被告之无法医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把目光转向具有修复和再生功能的干细胞,研究发现干细胞技术可以改善肌营养不良的运动功能。 目的:首次采用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方法,首次采用静脉注射和局部2种治疗途径,观察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自身前后对照。 对象:2007-06/2008-09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应用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方案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者31例,男29例,女2例(双胞胎),平均年龄9.7岁,平均病程5.1年,阳性家族史11例,均经临床症状、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核磁共振检查确诊。 方法:经双侧髂后上棘抽取患者自体骨髓80~150 m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1×1010 L-1,采用多点注射法移植于患者四肢肌肉内,移植细胞数为(1.5~6.0)×108个。选择健康足月产妇脐带血80~145 mL,同法制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植入(1.0~4.8) ×107个细胞,1次/周,共3次。 主要观察指标: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临床分级评价,以及酶学、肌电图、肌肉MRI变化。 结果:31例患者均完成15个月随访,中途无脱落。与移植前比较,干细胞移植后3,6,9,12,15个月,26例(84.7%)动作灵活度增强,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P < 0.05);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血清肌酸肌酶、乳酸脱氢酶水平降低11例,升高8例;5例复查肌电图,波幅改善2例;5例复查MRI,肌肉轮廓较前清晰2例。临床分级评定显效12例(38.7%),有效14例(45.2%),无效5例(16.1%),总有效率为83.9%,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论:骨髓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可使83.9%患者获得临床症状改善,运动功能及肌力提高,6个月后部分患者血清酶学、肌电图及肌肉MRI轻度改善,安全性好,无排斥反应,是一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在高承重区的髋关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无菌性骨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坏死的股骨头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以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ur head,Femur head necrosis,Osteonecrosi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Multipotent stem cel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9-04);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89-01/2009-04)。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和功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病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研究;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800余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8篇文献进行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随着干细胞工程的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修复骨坏死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叙述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病理,分析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依据,通过比较国内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来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希望以此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