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已经被公认为是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合并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胰腺为高免疫原性器官,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胰腺移植成功的关键。 目的: 探讨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纳入2005-01/2009-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胰肾一期联合移植的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胰液引流均采用空肠引流方式。术后采用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他克莫司+麦考酚酸+激素,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回顾性分析以上9例患者围手术期及长期随访情况。 结果与结论: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除1例早期死亡外,其余8例患者移植后1周内肌酐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停用胰岛素时间为(11.5±3.5) d,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为(15.4±6.3) d。8例患者随访4~50个月期间,共有4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1例在接受床边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后家属放弃治疗,其余3例患者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激素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逆转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移植胰腺排斥。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采用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首选疗法,但由于移植风险高,并发症多,国内开展并不广泛。 目的:总结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观察其远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对15例患者行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均采用心脏死亡的供体。HLA配型平均为2.13。均选择胰液膀胱引流式和体循环回流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方案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观察移植后患者移植物肾功能、血糖、淀粉酶等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短随访8.5个月,最长随访105.5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37.7 (13~82) d。移植后13例患者胰腺功能恢复,2例于移植后即切除移植胰腺。移植后除1例患者肾脏功能延迟恢复外,其余患者肾脏功能立即恢复。2例患者因慢性排斥反应丢失移植胰腺和移植肾。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为排斥反应,返流性胰腺炎和血栓形成。提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安全而有效地治疗方法,其远期效果理想,完善的围移植期管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影响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CD138是浆细胞表面特有的细胞标记,移植肾中浸润的浆细胞群是否分泌抗体参与体液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预后效果不佳?检测切除移植肾组织中CD138的表达,分析浆细胞在移植肾组织中聚集性浸润与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1989-06/2006-12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因难治性排斥致移植肾切除患者40例作为移植肾切除组,移植术后因移植肾功能异常行常规穿刺活检患者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对治疗及实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应用CD138多克隆抗体对肾组织标本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38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记录移植肾切除组患者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分析CD138的表达与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关系。 结果:①移植肾切除组的移植肾组织中CD138阳性23例,占57.5%;对照组穿刺移植肾标本中CD138阳性3例,占15.0%,两组CD138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 0.004 3)。②移植肾切除组中CD138阳性患者的移植肾存活时间低于CD138阴性患者(P= 0.033 8)。 结论:浆细胞在移植肾组织中聚集性浸润是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 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 3.0~4.0 mg/kg,他克莫司0.5~1 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 d,平均32~108 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 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 μmol/L),血清肌酐> 300 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移植后尿瘘发生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伤口愈合,还可能引起局部及全身感染,严重者导致移植肾丢失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建立尿瘘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95例发生尿瘘患者诊治情况。 方法:95例患者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19~61岁,尿瘘发生于移植后1~40 d;单纯性尿瘘74例,复杂性尿瘘21例。根据临床经验和诊治常规,参照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李黔生等报告的肾移植后尿瘘的定性、定位、定量分类诊断,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五步诊治流程”进行诊断及治疗。 结果与结论:56例采用保守治疗,治愈45例;50例采用手术治疗(含1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治愈45例,其余5例中2例因伴发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破裂出血而切除移植肾,3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90例中获长期门诊或信访随访者71例,随访时间2~11年,失访19例。单纯性尿瘘中56例获得随访,其中41例移植肾功能维持正常,10例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4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1例因肺癌死亡。复杂性尿瘘中15例获得随访,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4例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证实采用李黔生提出的“五步诊治流程”可有效规范肾移植后尿瘘患者诊治流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 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 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 d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 mg/d静脉滴注,连续3 d。然后改甲泼尼龙24 mg口服1次/d,每5~7 d递减4 mg,至8 mg/d维持。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治疗。4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例8h内尿量迅速增加,2例24 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72 h后尿量迅速增加;1例选用CD3治疗48 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尿瘘作为肾移植后早期最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3%~10%,处理不当容易致移植肾丢失。文章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并发尿瘘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处理经验。 方法:选择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0-12/2009-03肾移植1 203例中发生尿瘘患者27例,接受尸体供肾26例,活体供肾1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者确定为尿瘘后先采取留置18Fr双腔气囊导尿管治疗,如果效果不好可采用手术探查。17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12例单纯伤口引流+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双向引流,5例经膀胱镜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10例进行开放手术探查,其中5例行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重新吻合术+置入输尿管支架,5例开放手术移植肾输尿管与自体输尿管端端吻合+置入输尿管支架,开放手术中有6例加用带蒂大网膜包绕于吻合口。 结果:移植后因再次尿瘘而行手术损伤肾静脉切除移植肾1例,26例尿瘘治愈,随访3个月~7年,无再发尿瘘、吻合口狭窄、移植肾无积水及尿路感染,肾功能正常。 结论:对于肾移植后尿瘘应早诊断、早治疗,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无效后及时采取手术干预,对于复杂性的尿瘘于吻合口处可采用带蒂大网膜包绕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输尿管梗阻的发生原因有外科技术性、缺血性、周围病变压迫和排斥反应等,其中外科因素最为重要。如何有效降低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作出及时诊断、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回顾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23例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的诊治情况,分析总结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1998-01/2008-12肾移植患者1 160例的临床资料,肾移植后发生输尿管并发症23例,占1.98%。其中尸体供肾移植共924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18例,占1.95%;活体供肾移植236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5例,占2.12%。17例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重新吻合术;2例行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术;1例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行移植肾输尿管游离,重新放置输尿管支架管;1例行球囊扩张术;1例行软膀胱镜下逆行输尿管支架管插管治疗。输尿管并发症治疗后复查B超明确肾盂输尿管扩张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中19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2例输尿管坏死,2例输尿管扭曲。治疗后随访3~98个月,其中2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恢复了移植肾肾盂与膀胱的通畅,移植肾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4 d内血肌酐浓度下降,术后无复发。1例皮肤造瘘患者术后8年余,移植肾功能正常,定期更换造瘘管。1例扩张及1例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患者治疗后效果欠佳,仍输尿管狭窄,后行手术治疗。提示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病因复杂,以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最常见;外科手术是解除梗阻的主要方法,经及时恰当的外科处理,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及长期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 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移植肾输尿管梗阻是肾移植后常见尿路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及移植肾功能,甚至患者生命。 目的:回顾不同尿路重建方式输尿管梗阻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3-12/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选择1 223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方法:根据供肾输尿管情况及受者下尿路情况,尿路重建采用输尿管膀胱黏膜下隧道吻合法948例次,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法275例次。移植肾输尿管梗阻可根据不同原因采用相应处理方法,主要为开放性手术及内镜下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输尿管梗阻原因,治疗后患者尿量、血肌酐变化及输尿管扩张或肾盂积水恢复情况,记录移植肾3年存活率。 结果:1 223例次肾移植发生输尿管梗阻35例(2.9%),开放性手术处理20例(57%)。移植后1个月内发生梗阻8例,其中4例为髂窝血肿压迫,2例为血凝块堵塞,2例为小结石。移植1个月后发生梗阻27例,13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6例为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口狭窄,8例为尿路结石。所有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恢复。 输尿管梗阻患者治疗后24 h,尿量明显增加(P < 0.01),血肌酐水平显著下降 (P < 0.01)。平均随访52个月,B超或磁共振泌尿系统水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提示梗阻均得到解决,并且均无复发。发生输尿管梗阻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2.5%,未发生输尿管梗阻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4.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病因复杂,外科手术是解除梗阻的主要方法,处理得当,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及远期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使慢性肾衰所引起的贫血(肾性贫血)难以改善。 目的:观察肾组织移植对肾性贫血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80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均正常对照组,病例对照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肾组织移植组,后3组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结果与结论:60 d时移植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高于病例对照组(P < 0.05),与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组肾组织EPO mRNA表达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肾组织移植改善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是促进肾组织EPO mRNA的基因表达,使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从而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AND IMPORTANCE: We report two patients with benign uterine leiomyoma metastasizing to the nervous system, respectively, to the skull base and to the spine. Although primary cranial and metastatic spinal leiomyomas have been rarely described, to our knowledge no case of benign leiomyoma metastasizing to the skull base has been reported before. CLINICAL PRESENTATION: Two female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hysterectomy for benign leiomyoma, subsequently metastasizing to the lungs and smooth muscles of the skin, presented with a focal neurologic defici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ed a sacral mass in one case and a skull base tumor in the other. INTERVENTION: Both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for resection of the lesions. Good postoperative results were obtained. Histologic examination of the surgical specimen revealed a 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 CONCLUSION: 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ass lesions in the sacral spine and skull base in patients who have a history of uterine leiomyoma or benign metastases of the same disease in organs outside the nervous system.  相似文献   

13.
来氟米特用于肾移植患者长期维持治疗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来氟米特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兼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病毒活性,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它可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但长期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评价来氟米特+环孢霉素(或他克莫司)+泼尼松三联药物对肾移植受者维持治疗的长期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2-12/2007-03在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肾脏专科中心完成。 对象:选取肾移植术后超过1个月且肾功能正常者。来氟米特治疗组:用氟米特替换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患者20例,移植时年龄16~47岁,平均(32.6±8.7)岁,其他免疫抑制剂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同期肾移植患者41例,年龄17~57岁,使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他克莫司+泼尼松为维持治疗。 方法:来氟米特起始剂量为50 mg/d,应用3~5 d后给予20 mg/d 维持;泼尼松维持剂量为10 mg/d;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剂量根据其血药浓度进行调整。前3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以后根据患者情况1~3个月复查1次。 主要观察指标:来氟米特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肾和患者生存率,及来氟米特不良反应。 结果:来氟米特组观察时间平均(27.7±21.6)个月。继续维持来氟米特治疗肾功能稳定7例,血肌酐翻倍或肾功能丢失2例,失访1例,退出10例。来氟米特组人、肾生存率分别为1年100%和100%,3年100%和94%,5年79%和78%。对照组人、肾生存率分别为1年95%和95%,3年90%和88%,5年90%和77%。死亡原因:来氟米特组2例移植肾失功后放弃透析治疗;霉酚酸酯组2例带功死于肺部感染,2例于移植肾失功后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来氟米特不良反应:早期脱发3例,皮疹2例,恶心3例,贫血2例。 结论:用来氟米特+钙调素抑制剂+泼尼松三联治疗和霉酚酸酯+钙调素抑制剂+泼尼松三联治疗的肾移植受者5年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 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 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 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2003年Banff移植病理会议正式将C4d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的特异性沉积列入体液性排斥反应的Banff诊断标准,体视学测定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目的:检测C4d在难治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C4d阳性细胞进行体视学定量测定,分析其体视学指标与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6-12/2007-06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完成。 对象:选择难治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切除患者40例,所有移植肾标本石蜡切片均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提供,移植肾存活时间大于5年者17例,小于5年者23例。 方法:应用C4d多克隆抗体对移植肾组织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4d在切除移植肾中的表达情况,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在显微镜下测量C4d阳性细胞的体视学参数。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性别、年龄、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免疫抑制方案、移植后高血压以及是否为2次移植,C4d细胞群在移植肾标本中的分布情况,体视学分析结果。 结果:40例切除移植肾中C4d阳性17例(42.5%),移植肾存活时间小于5年者的C4d细胞阳性率明显大于存活时间大于5年者(70.6%,29.4%)。移植肾组织中C4d阳性沉积与移植供受者的年龄、性别、免疫抑制方案、冷、热缺血时间以及是否为2次移植无关。存活时间大于5年的移植肾组织中C4d阳性细胞体视学参数核体密度、核表面积密度均小于存活时间小于5年者(F=12.741 5,9.733 7,P < 0.01)。 结论:C4d阳性沉积预示着移植肾功能预后较差,移植肾组织中C4d阳性细胞的核体密度、核表面积密度是影响其存活时间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在2002/2005进行的72例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72份,其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4份,环孢素A中毒标本18份;并取8份正常肾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形态结构的关系。 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者及环孢素A中毒受者(P < 0.05),且随移植肾排斥程度加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多(P < 0.05)。 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对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超声检查已经成为了肾移植后的常规检查及监测方法。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6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其中移植肾正常组35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慢性排斥反应组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探查,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观察移植肾的观察移植肾结构、血流灌注情况,测量各级血管的血流参数。 结果与结论: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较功能正常组明显肿大,彩色多普勒显像、多普勒能量图显示肾实质血流信号减少,舒张期明显,各级动脉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增高;慢性排斥反应组移植肾体积较功能正常组明显减小,彩色多普勒显像、多普勒能量图显示肾动脉内径明显缩小,动脉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升高。提示,应用超声能早期无创的观察移植肾的血流灌注情况,测量移植肾各级血管的血流参数能敏感的反应移植肾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股骨侧轻中度缺损翻修处理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 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轻中度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11例非感染性股骨侧轻中度骨缺损患者单髋初次翻修,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其中8例患者行干燥同种异体颗粒植骨,3例患者未植骨。 结果与结论:11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时间10个月,最长随访60个月。翻修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好于翻修前(P < 0.01)。翻修后2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 mm 透亮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干燥同种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对股骨轻中度缺损进行髋关节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固定,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软骨移植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新鲜自体骨软骨移植与新鲜异体骨软骨移植相比效果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新鲜自体骨软骨移植与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设计、时间及单位: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01/2008-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白兔9只,随机分为3组,3只/组,分别实施自体骨软骨移植、异体骨软骨移植、单纯软骨缺损3种手术。 方法:自体移植组:在股骨内侧髁负重关节面取直径3 mm骨软骨缺损,于非负重关节面取4块直径1 mm骨软骨柱移植;异体移植组:在股骨内侧髁负重关节面直径3 mm骨软骨缺损处植入相同直径的异体骨软骨柱;对照组:于股骨内侧髁负重关节面取直径3 mm全层软骨缺损,不做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半定量的改良Wakitani score评分。 结果:大体观察异体移植组修复面较自体移植组稍平整,光镜可见自体和异体移植软骨均已覆盖缺损,与正常软骨高度相当。绝大部分修复面为透明软骨,增殖活跃。软骨下骨、松质骨小梁均与骨床完全骨性愈合。自体移植组软骨浅表区细胞数目及排布更接近正常透明软骨,过渡区及辐射区细胞密度、厚度也明显优于异体移植组,基质染色丰富。 结论:自体与异体骨软骨移植的方法均可完成关节软骨缺损的透明软骨修复,自体骨软骨移植更优。  相似文献   

20.
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21例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患者,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功能及肌电图检查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9.2个月,总体优良率为71%.疗效优组8例中最长移植长度为8cm,平均长度为(4.8±2.6)cm,良组7例中最长移植长度为9 cm,平均长度为(6.3±2.6)cm,其移植长度大于优组.钝性伤8例中2例恢复优良,锐性伤8例中6例恢复优良.结论 应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嗣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疗效;近端粗大神经疗效较远端神经疗效好.感觉神经恢复良好.移植长度和神经损伤性质(钝性伤,锐性伤)对预后评估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