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笔者近年在临床中将补阳还五汤广泛用于治疗正气亏虚导致血瘀诸症,每多应手取效。现举治例如下;术后发热柔张某,男,57岁。1992年2月28日因嵌顿性混合痔人院手术。术后旱天,体温渐升,持续于37.2~37·8℃间,伴有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脉细涩。此乃久病失血致气血亏虚,血虚则瘀,全遏肌肤所致。方用补阳还五汤加白薇、丹皮、白没、棕炭。服药5剂,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悉减。盗汗寨王某,男,68岁。1993年4月26日来诊。患者有30年痹证史。自叙半月来每于睡眠醒后发现上半身汗出法泽,犹如水洗,伴头晕乏力,气短纳… 相似文献
3.
4.
5.
6.
7.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者[1].笔者临床应用并非拘泥于此,对气虚血瘀为病机者均可用之. 病案1 柴某,女,76岁.主诉:头晕3年.3年前无诱因出现头晕,如坐车船,无恶心,呕吐,尚能独立行走,每遇劳而发,发作时喜卧,休息后缓解,曾多次求医未解.近1年常喜卧,少动,懒言,进食少,郁郁寡欢,卧时亦头晕,面色萎黄,精神差. 相似文献
8.
9.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主治以气虚血瘀为主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的病证。笔者近年来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好,现简介如下:1 头痛 王×,男,23岁,1990-2-5初诊。患者半年前不慎从高处坠下,头部受伤。以后经常头痛,以枕后疼痛为主,固定不移,痛如针刺,经多家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曾口服中西药物,病情无明显改善。患者非常痛苦,寝食不宁,形体日衰。诊见精神不振,表情痛苦,不欲言语,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细涩。 相似文献
10.
李洪友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2):34-34
1痹证经久不愈青某,女,62岁,退休养路工人。1998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全身筋骨关节刺痛,遇寒加剧6年,双膝微肿,屈伸不利10余天。经服中西药疗效不佳。刻诊:面色无华,双膝微肿不温,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印瘀斑,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涩。辨病为痹证,病机属气虚血少,外感寒湿,寒瘀交阻,筋脉失养。治宜补气益血,活血通络,散寒除湿。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全当归15g,川芎15g,地龙10g,红花10g,赤芍15g,淮牛膝15g,甲珠10g(冲粉兑服),桂枝15g,白术15g,防己15g,麻黄10g,甘草 相似文献
11.
12.
13.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王氏用于“因虚致瘀”的经验名方,现代临床上也主要用于心、脑血管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笔者曾用其治疗胃病和肾脏病,收效颇佳,现举例如下。1萎缩性胃炎患者,男,59岁,2003年5月7日初诊。自诉食后胃胀1年余。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症见:胃脘部痞胀不适,食后尤甚,有时伴隐痛,嗳气,偶尔有泛酸,食欲减退,大便略溏,日一行。望诊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暗,有淤斑,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脾胃虚弱夹瘀证。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炙黄芪4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2 g,桃仁9 … 相似文献
14.
15.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周某 ,男 ,68岁 ,1 996年 1 0月 2 8日诊 ,住院号961 982。患者头晕目眩 1天入院 ,症见视物旋转 ,泛恶呕吐 ,出汗 ,头晕随体位改变而发作 ,双上肢发麻 ,舌淡苔薄 ,脉细弦。血压 1 8/1 1 k Pa。颈椎片示 :颈椎增生 ,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属气虚无力运血 ,血脉运行不畅 ,脉络阻滞 ,清空失养。予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 1 2 0 g,归尾、桃仁、赤芍、川芎、地龙各1 0 g,红花 6g。日 1剂 ,水煎服。服药 1周后头晕即缓 ,精神振作。守方治疗 1周 ,自觉无特殊不适而出院。随访年余 ,一切正常。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现代临床上多用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近年来常有文献报道其在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和及儿科等都有良好的疗效,总结后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列在瘫痿论之后的一首方剂。由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舌淡稍暗,苔薄白,脉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