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七味药物组成,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取其大补脾胃元气之功,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配以臣药当归尾补血活血,有祛瘀血而不伤好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年在临床中将补阳还五汤广泛用于治疗正气亏虚导致血瘀诸症,每多应手取效。现举治例如下;术后发热柔张某,男,57岁。1992年2月28日因嵌顿性混合痔人院手术。术后旱天,体温渐升,持续于37.2~37·8℃间,伴有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脉细涩。此乃久病失血致气血亏虚,血虚则瘀,全遏肌肤所致。方用补阳还五汤加白薇、丹皮、白没、棕炭。服药5剂,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悉减。盗汗寨王某,男,68岁。1993年4月26日来诊。患者有30年痹证史。自叙半月来每于睡眠醒后发现上半身汗出法泽,犹如水洗,伴头晕乏力,气短纳…  相似文献   

3.
补阳还五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阳还五汤载于《医林改错》,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是治疗中风后遗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用方剂。近年来,笔者运用本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溃疡、末梢神经炎等病机属正虚脉络瘀阻者,常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补阳还五汤新用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暾 《江西中医药》1996,27(1):52-52
补阳还五汤新用3则彭暾(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德阳618000)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肾炎,精神病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愈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例、症状性精神病2例、慢性肾炎临床获完全缓解10例,举案如次。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张某,男,9岁,1985年...  相似文献   

5.
吴艺 《新中医》1999,31(4):51-51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历代医家运用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屡获奇效。笔者以该方临证变通,用治气虚血瘀之腰腿痛、胸痹、胃下垂,获效颇好。现介绍如下。1腰...  相似文献   

6.
管荣朝 《新中医》2004,36(1):68-68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为补气活血通络之名方。主治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等。笔者用本方加减辨证治疗风湿性疾病,收效颇佳,兹举验案3则。1 结节性红斑龙某,女,39岁,1999年10月22日初诊。双小腿外侧疼痛,皮下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反复发作2年余。曾经多家省、市医院检查血常规、血沉、抗“O”、心电图、X  相似文献   

7.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者[1].笔者临床应用并非拘泥于此,对气虚血瘀为病机者均可用之. 病案1 柴某,女,76岁.主诉:头晕3年.3年前无诱因出现头晕,如坐车船,无恶心,呕吐,尚能独立行走,每遇劳而发,发作时喜卧,休息后缓解,曾多次求医未解.近1年常喜卧,少动,懒言,进食少,郁郁寡欢,卧时亦头晕,面色萎黄,精神差.  相似文献   

8.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补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代表方.笔者临床常用该方,颇有心得,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主治以气虚血瘀为主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的病证。笔者近年来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好,现简介如下:1 头痛 王×,男,23岁,1990-2-5初诊。患者半年前不慎从高处坠下,头部受伤。以后经常头痛,以枕后疼痛为主,固定不移,痛如针刺,经多家医院诊断为脑震荡后遗症。曾口服中西药物,病情无明显改善。患者非常痛苦,寝食不宁,形体日衰。诊见精神不振,表情痛苦,不欲言语,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细涩。  相似文献   

10.
1痹证经久不愈青某,女,62岁,退休养路工人。1998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全身筋骨关节刺痛,遇寒加剧6年,双膝微肿,屈伸不利10余天。经服中西药疗效不佳。刻诊:面色无华,双膝微肿不温,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印瘀斑,舌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涩。辨病为痹证,病机属气虚血少,外感寒湿,寒瘀交阻,筋脉失养。治宜补气益血,活血通络,散寒除湿。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全当归15g,川芎15g,地龙10g,红花10g,赤芍15g,淮牛膝15g,甲珠10g(冲粉兑服),桂枝15g,白术15g,防己15g,麻黄10g,甘草  相似文献   

11.
补阳还五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镇鹏 《新中医》1995,27(6):57-57
补阳还五汤新用黄镇鹏1阳萎吴××,男,24岁,建筑工人,1990年8月10日初诊。主诉:阳事不举2月余。缘患者于2月前工作时不慎被铁条击中下腹及外阴部,此后阳事不举。先后就诊3位中医,皆认为肾虚,均予温肾壮阳之剂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症见阳事不举,精...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杨某,女,24岁,1994年10月8日初诊。鼻衄、齿衄1年余,有时因不慎撞击皮下则出现青斑。2月前曾发烧,随月经来潮量多,色鲜红,出现周身皮下瘀斑瘀点,经市医院诊断为急进型血小板减少症,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 刻诊:鼻衄、齿衄发作四肢皮下有点块状出血,色紫、红,面部周身黄染,巩膜不黄,神倦纳呆,口干,时饮,舌紫有瘀斑,苔薄黄,脉弦细。查:血小  相似文献   

13.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王氏用于“因虚致瘀”的经验名方,现代临床上也主要用于心、脑血管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笔者曾用其治疗胃病和肾脏病,收效颇佳,现举例如下。1萎缩性胃炎患者,男,59岁,2003年5月7日初诊。自诉食后胃胀1年余。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症见:胃脘部痞胀不适,食后尤甚,有时伴隐痛,嗳气,偶尔有泛酸,食欲减退,大便略溏,日一行。望诊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暗,有淤斑,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脾胃虚弱夹瘀证。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炙黄芪4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2 g,桃仁9 …  相似文献   

14.
<正> 清代名医王清任以“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为理论依据,创制了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组成的补气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剂。笔者根据“气虚血淤”这个病理改变,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除用本方治疗以上两种病症外,还试治了心绞痛、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性神经炎等疾患,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举几则治验于下。冠心病心绞痛本病常在中年以后发病,症见胸闷心悸,短气乏力,自汗,心前区刺痛反复发作,脉细涩或结  相似文献   

15.
蒋萍 《国医论坛》2000,15(5):33-33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周某 ,男 ,68岁 ,1 996年 1 0月 2 8日诊 ,住院号961 982。患者头晕目眩 1天入院 ,症见视物旋转 ,泛恶呕吐 ,出汗 ,头晕随体位改变而发作 ,双上肢发麻 ,舌淡苔薄 ,脉细弦。血压 1 8/1 1 k Pa。颈椎片示 :颈椎增生 ,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属气虚无力运血 ,血脉运行不畅 ,脉络阻滞 ,清空失养。予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 1 2 0 g,归尾、桃仁、赤芍、川芎、地龙各1 0 g,红花 6g。日 1剂 ,水煎服。服药 1周后头晕即缓 ,精神振作。守方治疗 1周 ,自觉无特殊不适而出院。随访年余 ,一切正常。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相似文献   

16.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组成,为中风后遗症而设,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笔者移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症,亦颇有效。现摘录验案3则于下。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笔者采用本方治疗其他病症,每获佳效,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二例不通临床病例,加减用药。结果:二例不同病例现已痊愈。结论:补阳还五汤临床疗效显著,应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现代临床上多用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近年来常有文献报道其在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和及儿科等都有良好的疗效,总结后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列在瘫痿论之后的一首方剂。由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舌淡稍暗,苔薄白,脉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