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2.
3.
微课作为近年来逐渐普及的教学形式,在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广受欢迎。开展《伤寒论》的微课课程设计,必须以遵循中医经典课程教学规律为基础,解决微课的教学定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成效评价等问题,才能促进中医经典微课课程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部分条文的分析,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有以下的特点:①同病须审寒热虚实而异治;②病证可因体质禀赋而转归;③详辨病位病性而予鉴别;④治随证变凸显辨证原则;这些给后世医家以很大的启发,对中医临证思维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家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92-894
张仲景把《内经》“内外先后调治”的治疗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伤寒论》辨证论治之中,并分别制定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及表里同治的治法,例如论中有不少“先与”、“后与”等治法用方的表述。从表面看,只是张仲景对某些疾病的分步治疗或分阶段治疗,其实他的论治法则思路是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及个体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从《伤寒论》谈中医治疗疫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00年前疫病的流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1800年后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又重新认识了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强大优势,温病学研究又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笔者认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意义不是在于哪一种证型、哪一张方剂,而是在于方法学的研究.作为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对疫病的认识与治疗有其独特的思辨方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73条和356条关于茯苓甘草证,长期理解不一。比如对“不渴”的问题,有无“心下悸”的问题,与五苓散证的区别问题等。通过比较阐明:①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证均有脉浮数、微热、汗出、小便不利;②两者均有轻微表证又内有停饮;③五苓散证停饮较重,所以口渴,茯苓甘草汤证停饮较轻,故没有口渴。 相似文献
11.
开展中医药学研究工作,取得一项理想的科研成果,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是每一位从事中医药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对此,许多人仍苦于不知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如何做到思路对头,选题正确,设计合理?其间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少走弯路,避免重复?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请同道教正。 在开展中医药学研究工作时,关键是明确方向,选准课题。要求中医药研究工作者根据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分析目前各 相似文献
12.
病证结合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切入点。病、证均有广义和狭义概念,相互关系因纵横联系既单一又复杂。临床诊疗应根据病、证、症的主次、轻重、缓急,以病为主,病证结合;或以证为主,证病结合;或以症为主,症病或症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或中医证候研究,依据目标适应证选择病证结合、证病结合、症病(或证)结合模式,科研设计、分析总结应注意因广义或狭义病证关系所致多种混杂因素的均衡,分析总结应注意排除上述混杂因素导致的各种偏倚。分析症、证、病及其各种观察指标的相关性,有助于探讨药物或治疗方法的临床特点,阐明中医证候与西医检测指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脾胃病证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医学文献,对《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将其治则归纳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行气导滞,和胃孜逆;寒热并用,调肝和胃;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清热祛湿,和胃降逆;酸甘化阴,养阴生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健脾益气,行气降逆,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泄胃导滞,通降攻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11大治则。 相似文献
14.
15.
眩晕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中有因阳虚所致者,人体阳虚可导致水饮、痰湿、瘀血等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其上可促使脑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脑失所养,故易发眩晕。而最早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因阳虚所致眩晕的相关论述及具体方药,因此,文章主要就阳虚与眩晕的发病及《伤寒论》相关条文中运用温阳法治疗眩晕进行总结,进而对温阳法辨治眩晕进行探讨,以拓宽临床治疗眩晕的辨治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 ,结合医学文献 ,对《伤寒论》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 ,将其治则归纳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行气导滞、和胃降逆 ;寒热并用 ,调肝和胃 ;温化痰饮 ,和胃降逆 ;清热祛湿 ,和胃降逆 ;酸甘化阴 ,养阴生津 ;温中健脾 ,和胃降逆 ;健脾益气 ,行气降逆 ;温补脾肾 ,和胃降逆 ;泄胃导滞 ,通降攻下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等 11大治则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已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近五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科研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是,中医药要实现现代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科研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无大热"症及其在六条原文中含义的具体分析,对<伤寒论>临床辨证思路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五条仲景临床辨证思路抓住关键症、分析伴随症、去伪存真、利用反证、不可局限于典型症.以提示对仲景临床辨证思路的重视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需要,结合新世纪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在知识结构、临床技能和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需求,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而《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则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编写要求,选取原著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联系当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问题为中心,采取专题研究形式,对《伤寒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