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最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和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多种治疗方法长期随访结果的逐步明确 ,对小儿肛肠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有了新的改进。一、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1.手术方式的改进 传统的几种手术方式Swenson、Duhamel和Soave及其各种改良术式受到挑战 ,而腹腔镜辅助下的直肠内结肠拖出术和单纯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日益受到广大小儿外科医生的接纳和采用。此手术不但对患儿创伤小 ,切口美观 ,而且有切除痉挛段粘膜彻底 ,吻合口低且能同时处理肛门内括约肌病变等优点。手术的关键如下 :…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disease,HD)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经过多年来小儿外科同道的努力,手术效果越来越好,但相当一部分患儿术后身体状况仍不理想,主要包括生长发育异常和各种主客观症状。本文就身体状况以及产生原因进行综述。1HD术后身体状况1.1生长发育状况生长发育正常是健康的基本要求,对先天性巨结肠生长发育作出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干预,使之接近正常儿童,是十分重要的。Moore等犤1犦统计了115例年龄超过4岁的HD病人的身高、体重等数据。从体重/年龄显示:43例超过了第50百分位数;39例介于第10~50百分位数…  相似文献   

4.
结肠-直肠心形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1992-2001年采用直肠肛管纵结肠-直肠心形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并获长期随访的136例远期疗效。方法:本组136例,其中新生儿40例,13例出现巨结肠危害。常见型96例,长段型18例,短段型22例,136例均实施Ⅰ期根治心形吻合术,术后随访18个月-10年,随访内容包括临床主观排便功能检查和客观排便功能测定等。结果:无手术死亡,21人近期并发小肠结肠炎(17.6%),远期随访排便正常127例,异常9例,便秘2例(1.5%),污粪7例(5.1%),直肠肛管测压84人次(84/136),直肠肛管抑制反复恢复46例,占54.8%(46/84),结论:直肠肛管纵切心形吻合术适用于各年龄组及绝大多数类型巨结肠的根治,无神经节细胞肠管长度以及根治时的年龄是影响远期肛门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术后结肠形态及排便功能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一个跨越性的进步是非开腹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结肠拖出或直接经肛门结肠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对术后结肠形态变化、肛门括约肌的恢复与排便功能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我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3月经肛门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9例,术后1周、3个月、1年分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 (简称HD)占新生儿肠梗阻的 2 0 % ,作者就近 5a来对 2 5例新生儿HD的诊治进行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2 5例中男 2 2例 ,女 3例。日龄 2~ 30d ,均以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迟超过 36h就诊 ,最长达 4d ,均有腹胀、呕吐。经钡灌肠检查确诊 2 0例 ,2 4例直肠粘膜活检确诊 ,均行肛门直肠测压 ,2 3例直肠肛管松弛反射消失。二、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予胃肠减压、清洁灌肠 ,除 1例全结肠型外均排出大量胎便 ,腹胀缓解 ,进食后无呕吐。 2 0例行手术治疗 (Soave术 3例 ,Duhamel术 14例 ,结肠造口术 1例 ,内扩约…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结肠传输时间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 (HD)Swenson改良术后远期结肠动力功能。方法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对 2 2例HD行Swenson改良术后的儿童随访 ,应用简化的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测定其结肠传输时间 ,初步探讨结肠功能的变化。其中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 5~ 2 0岁 ,平均 10 .0岁。全部病例均经术前钡灌肠及病理检查确诊。平均随访时间为 9年 (5~ 15年 )。结果 对照组儿童的全结肠传输时间 (TCTT)、右半结肠传输时间 (RC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 (LCTT)、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 (RSTT)分别为 (2 8.7± 7.7)h、(7.5± 3.2 )h、(6 .5± 3.8)h和 (13.4± 5 .6 ) g ,与对照组相比 ,巨结肠组儿童的TCTT和RSTT显著延长 (39.4± 19.5 )h比 (2 8.7± 7.7)h ,P <0 .0 5 ;(2 8.5± 18.8)h比(13.4± 5 .6 )h ,P <0 .0 1。结论 应用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排片法测定正常儿童的全结肠传输时间为 (2 8.7± 7.7)h。先天性巨结肠Swenson改良术后儿童的TCTT和RSTT较正常儿童均显著延长。其新生“直肠乙状结肠”部位存在明显的动力异常。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远期排便功能障碍与结肠动力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合并先天性巨结肠临床上罕见,常易漏诊.本文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合并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特点 、诊疗及预后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2003年9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共收治3例肛门直肠畸形合并巨结肠男性患者,均为无肛直肠会阴瘘;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Duhamel术后远期功能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评价先天性巨结肠(HD)Duhamel术后远期功能效果。方法对随访复查病例均行排便造影和肛管直肠测压检查,行腹部和肛门指诊检查,评价生活质量。结果42例按照临床评分标准,“优”6例,“良好”32例,“一般”4例,无“差”病例。手术后并发创口裂开、肠粘连、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与排便评分无相关性;而术后盆腔感染、吻合口瘘、肛门再次手术与排便评分有相关性(rs=0.68,0.78,0.84,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Duhamel根治术后,多数患儿能够达到社会可接受的排便功能。HD术后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并不恢复。HD术后需要长期随访,应及时处理并发症如闸门综合征、黏膜脱垂、肛门狭窄等。对术后存在不同原因的排便障碍,需要进行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方法:1991年1月-1999年6月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155例,获随访141例,进行10个相关因素调查,包括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结果:34例发生不同程度小肠结肠炎(24%),吻合口狭窄或瘘和肠梗阻是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术前患小肠结肠炎是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另一危险因素。沁肠结肠炎患儿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增加一倍。结论:术后小肠结肠炎是肠道梗阻和肠粘膜抵抗力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避免和解除梗阻因素的同时改善患儿肠道粘膜功能是降低该并发症发生并使其疗效有显著性改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iatrogenic rectovaginal fistula after pull-through in Hirschsprung’s disease (HD) an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and efficacies of reoperation.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07 to December 2020 ,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conducted for clinical data of 6 HD children with iatrogenic rectovaginal fistula after pull-through.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repairing rectovaginal fistula included transabdominal and transanal Soave , transperineal or transanal surgery. Results A total of six girls were includ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as vaginal excretion. Injuries occurred in initial surgery (n =4) and during redo pull-through (n =2). The reasons for re-operation were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hemorrhage and aganglionic segment residue. Rectovaginal fistula with anastomotic retraction and stenosis were successfully repaired by transabdominal and transanal Soave procedure in single time(n =4). The remaining two cases underwent simple local repair of rectovaginal fistula , including fistula closure after anal repair twice (n =1) and failed closure after five local (perineal/anal) repairs (n =1). Conclusion Rectovaginal fistula after pull-through in HD is a serious iatrogenic injury. It should be separated close to rectal submucosa/rectal wall to avoid vaginal injury. Transabdominal and transanal Soave procedure has a high success rate for repairing rectovaginal fistula and managing anastomotic retraction and stenosis. © 2022,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Surger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198 0~ 2 0 0 1年我们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2 5 6例 ,3 8例行结肠次全切除、巨结肠根治术。对肛门排便功能、水电解质代谢、肠道正常菌群和生长发育都有影响。这些影响与治疗年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及技巧、药物应用、饮食质量和喂养方法及护理有重要关系。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2 8例 ,女 10例。手术年龄 :6个月~ 1岁 7例 ,~ 3岁 19例 ,~ 5岁 5例 ,~ 10岁 4例 ,10岁以上 3例 ,年龄最大者 2 0岁。本组长段型 2 9例 ,普通型 8例 ,年龄3岁以上 ,短段型 1例 ,年龄为 2 0岁。普通型和短段型尽管狭窄段很短 ,因为未及时治疗 ,结肠…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无肛直肠前庭瘘并发严重的继发性巨结肠的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5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我院对 4 5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Duhamel改良术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本组 4 5例 ,男 37例 ,女 8例 ;年龄 15d~ 16岁 ;<6个月 2 8例 ,占 6 2 .2 % ,其中新生儿 11例 ,占2 4 .4 % ,3例出现巨结肠危象 ;~ 3岁 8例 ,占 17.7% ;>3岁9例 ,占 10 .1%。常见型 34例 ,长段型 5例 ,短段型 6例。术前均经钡剂灌肠检查。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均阴性。 2 9例术前作直肠黏膜吸引活检术 ,13例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予术前诊断[1] 。术后切除病变标本 ,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巨结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D)术后小肠结肠炎(EC)的结肠镜下表现及其与手术因素的关系.方法 我院238例HD术后患儿随访1~8年,其中临床诊断为EC者45例,均行结肠镜检查.观察EC的结肠镜下表现,并将EC组与非EC组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肠镜观察EC,近吻合口结肠表现为黏膜水肿质碎、充血、大片糜烂,9例合并溃疡;远离吻合口结肠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点片状糜烂,3例合并溃疡;吻合口周围结肠炎症较回肓部重(P<0.01).EC组其他手术并发症17例(吻合口病变8例,复发3例,解剖异常6例),非EC组13例(吻合口病变7例,复发1例,解剖异常3例);EC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7.8%高于非EC组6.7%(P<0.01).结论 HD合并手术并发症者,EC发生率高;可能因手术并发症引起病变主要集中在吻合口及周围结肠,肠镜观察EC表现为近吻合口周围结肠炎症较重,远离吻合口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16.
结肠-直肠"Z”形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报道我院1973~1999年对15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Z”形吻合术的经验。方法 本组150例,其中短段型17例,常见型106例,长段型24例,全结肠型3例。17例术前合并肠炎,5例出现巨结肠危象。I期根治性手术133例,17例先行结肠或回肠造口,Ⅱ期作Z形吻合术(其中3例作了Boley手术加作Z形吻合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近期并发症共25人次,无近期并发症的病例125例,占83.3%;远期并发症14例次,无并发症136例,占90.7%。结论 结肠-直肠“Z”形吻合术,操作简便,直肠壶腹宽阔,术后不需扩肛,排便功能好,手术并发症低,目前已成为小儿外科医师普遍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巨结肠50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点。方法 术前回流灌肠 ,34例行改良Duhamel 环钳斜吻合术 ,14例行经直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 ,2例行强力扩肛术。结果  5 0例患儿中肛门便意感好 ,能控制排便 4 5例 ;4例肛门有便意 ,白天控制排便 ,夜间偶有污粪 ;1例死亡。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常见的畸形 ,及早手术治疗 ,提高围术期处理 ,对患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经肛门Soave术根治先天性巨结肠45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我院自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10月应用经肛门Soave术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4 5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4 5例中男 36例 ,女 9例 ;年龄 2 4d~ 7岁。年龄 <1个月 2例 ,~ 6个月 16例 ,~ 12个月 15例 ,~ 3岁 8例 ,~ 7岁 4例。均有胎便排出延迟和腹胀史 ,反复便秘4 1例 ,呕吐 38例。 2 4例靠开塞露或扩肛维持大便 ,余用盐水灌肠。本组均用钡灌肠确诊先天性巨结肠 ,其中常见型 32例 ,短段型 10例 ,长段型 3例。 12例同时行直肠黏膜活检确诊。二、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经肛门直肠肌鞘内拖出术(S…  相似文献   

19.
改良Swenson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改良Swenson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自1995年10月-2004年6月采用改良Swenson术治疗的52例(男50例,女2例,48例为常见型,4例为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经病理明确诊断,术后常规肛门指检。随访40例、时间1~6年。对顽固性便秘、营养状况、吻合口狭窄、污裤及失禁等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2例患儿顽固性便秘消失,营养改善。近期无吻合口漏,无腹腔及伤口感染,远期随访无便秘复发及直肠回缩,无吻合口狭窄、污裤及失禁。52例中仅2例有小肠结肠炎,占3.8%。结论改良Swenson术适用于常见型、短段型及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并且疗效满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1987年证实一氧化氮(NO)内源性机制的存在与意义以来,NO研究很快得到生物界和医学界的重视。NO机制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用还原性辅酶Ⅰ依赖性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人胃肠道组织中均有NOS分布。NOS在胃肠壁全层均有分布,以环形平滑肌最多。NO参与的功能有:胃肠粘膜血流调节、分泌功能调节、免疫防护屏障、炎症、胃肠动力调节。 先天性巨结肠(HD)病理学上证实为肌层和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