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甲鱼及养殖水中5株带毒力基因O1群霍乱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杭州市江干区水产品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病原学鉴定及分子分型。方法按《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对51份样品进行霍乱弧菌分离与鉴定。运用改良Kirby-Bauer纸片法和PCR检测5株霍乱弧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是否携带ctxA和tcpA毒力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从51份样品中检出O1群霍乱弧菌5株,其中小川型4株,稻叶型1株。5株霍乱弧菌的ctxA和tcpA毒力基因结果均为阳性。5株菌株对11种抗生素敏感,对红霉素和利福平中介,稻叶型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小川型菌株对其耐药。PFGE分为两型,两型间仅有一条带的差异。结论本次分离的5株O1群霍乱弧菌均携带ctxA和tcpA毒力基因,故有必要加强对水产品尤其是甲鱼的监测及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B族链球菌(GBS)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和平板选择性能来评价GBS筛查培养基、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和GBS增菌肉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妊娠晚期35~37周孕妇阴道下端及肛周样本242例、中段尿样本15例,同时直接接种及经GBS增菌肉汤增菌后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和GBS筛查平板,观察各培养基上GBS的生长情况。结果直接接种后分别培养24 h和48 h,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GBS的检出率均为7.39%(19/257);而GBS筛查培养基的检出率为24 h 5.45%(14/257)、48 h 7.39%(19/257)。经GBS增菌肉汤增菌后,无论培养时间是24 h还是48 h,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GBS的检出率均为9.73%(25/257);GBS筛查培养基的检出率均为8.95%(23/257)。与直接接种相比,选择性增菌后GBS的检出率明显升高;2种培养基GB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样本先经GBS增菌肉汤18~24 h增菌后再接种至GBS筛查培养基或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24 h即可观察生长结果,GBS菌落易于辨认且提高了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龙岩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对生肉和水产品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结果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检出率为10.00%;沙门菌9株,检出率为4.95%,6个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菌为主(4株,占4/9),其中自生肉中检出6株4个血清型,水产品中检出3株3个血清型。此外,从水产品中还检出EHECO157:H7及副溶血性弧菌各1株。结论生肉与水产品都存在致病菌的污染。水产品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传染源,存在同时携带或污染多种病原菌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霍乱弧菌的PCR方法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PCR检测霍乱弧菌的快速方法,应用于水源、海产品霍乱弧菌快速检测;了解霍乱弧菌的耐药性。方法根据霍乱弧菌的肠毒素基因A亚单位(ctxA)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为对照,建立PCR检测霍乱弧菌的快速方法,用于霍乱弧菌的快速检测;应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Walkway40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对70株霍乱弧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70株霍乱弧菌出现特异性荧光,其他菌不出现荧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在8h内作出诊断。霍乱弧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结论PCR检测霍乱弧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水源、海产品霍乱弧菌快速检测;霍乱弧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一种新颖的核酸扩增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应用于霍乱弧菌毒素基因ctxA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霍乱弧菌毒素基因ctxA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两条内引物、两条外引物和两条环引物)进行LAMP扩增,对扩增反应进行优化。并考核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65℃。对8种相关肠道细菌进行LAMP扩增,仅含毒素基因ctxA的霍乱弧菌得到阳性扩增结果,证明引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霍乱弧菌基因组DNA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分别约为68 fg和42 cfu/ml。对模拟样品进行直接检测,检测限为72 cfu/g。结论该方法检测霍乱弧菌毒素基因ctx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1 h即可完成,适合基层检验部门使用。  相似文献   

6.
张世宏  王国荣 《疾病监测》2010,25(10):799-802
目的定期对腹泻病例、外环境及水产品进行霍乱病原体监测,以掌握其动态变化,为预测疫情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范围开展腹泻病例监测,选择历年霍乱高发的1个城区、1个渔农村为监测点,对外环境和水产品进行专项监测。结果开展监测的前12年(1986-1997年)共登记腹泻患者74 734例,检测霍乱弧菌63 544例,检测率为85.03%,检出阳性1807例,阳性率为2.84%,死亡6例,病死率为0.33%。年最高发病率为374.76/10万(1994年),年均发病率为45.48/10万,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带菌率为2.58%(151/5845),可能引起霍乱发病的可疑污染物检出率为3.94%(119/3018)。监测点专项监测各类样本6331份,检出霍乱弧菌48份,检出率为0.76%,其中水体检出率0.27%(6/2185),水产品检出率1.05%(19/1803),粪便检出率1.47%(23/1569),774份蝇类未检出。监测共检获菌株2125株,经鉴定除在冻虾仁中检出1株O139群霍乱弧菌外,其余2124株均为O1群霍乱弧菌。流行菌株20世纪90年代前以稻叶型1d占优势,90年代后转变为小川型1b为主,且监测点检测出的48份霍乱噬菌体生物型与当年的霍乱流行型完全一致。35株小川型1b菌株药敏试验显示氟哌酸为首选药物,强力霉素敏感,痢特灵中敏,青霉素耐药。开展监测后12年(1988-2009年),腹泻患者登记50 591例,检测43 798例,检测率为86.57%,监测点专项监测各类样本6192份,均未检出霍乱弧菌。结论开展监测的前12年普陀区霍乱疫情严重,而后12年霍乱疫情为零报告。长期对霍乱进行定期监测,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治本为主是控制霍乱发生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9年8月在一例急性腹泻病人水样便中检出一株弧菌,经鉴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血清11型菌(VBO11型菌).现报道如下.1.取病人水样便,接种于碱性胨水及碱性平板18~24h.碱性胨水中生长迅速,液面形成菌膜,碱  相似文献   

8.
2003-2007年西安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并掌握西安市腹泻病的发生、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及细菌性病原分布特点,为制定预防措施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3-2007年对西安市腹泻病哨点监测医院中就诊的急性腹泻病患者,用肛拭子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增菌后,分别接种4种培养基(碱性蛋白胨水、SS、EMB、中国蓝平板)作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以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验.结果 从1310份粪便标本中,检出各种病原菌90株,检出率6.87%.其中志贺菌占85.56%,还有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结论 2003-2007年检出的阳性菌群中未发现霍乱弧菌,主要以志贺菌为主,初步揭示了西安市细菌性腹泻病原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试剂在作支原体培养鉴定的同时,同步进行假丝酵母菌的增菌培养及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同一个病人同时取两份标本平行操作,一份标本按照传统的方法接种于TTC-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上,37℃48 h后观察结果。另一份标本接种于支原体培养鉴定试剂的液体培养基内,在作支原体培养鉴定的同时,保留培养瓶内剩余的培养液作假丝酵母菌的增菌培养,37℃24 h后用接种环挑取一环转种于TTC-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上,37℃48 h后观察结果;同时再取一环于玻片上直接镜检。结果320例女性标本直接接种固体培养基阳性65例,液体增菌后直接镜检与转种固体培养基阳性均为85例;180例男性标本直接接种固体培养基阳性15例,液体增菌后直接镜检与转种固体培养基阳性均为22例。表明通过培养液的增菌培养,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增菌后直接镜检与转种固体培养基的阳性检出率是一致的。结论支原体培养液可以一基多用,同时用于假丝酵母菌的增菌培养,既节约了成本又节省了时间,还为临床医生多提供了一条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的感染致病菌构成及病原特征,为该类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44例,进行志贺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种常见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结果  志贺菌属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0,其他致病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弯曲菌属(30.00%,9/30)、沙门菌属(18.18%,8/44)、副溶血弧菌(15.91%,7/44)、致泻大肠埃希菌(4.55%,12/44)、霍乱弧菌(3.13%,1/32)。 9株空肠弯曲菌分成9种ST型;8株沙门菌分成4种血清型,7种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带型;8株副溶血弧菌分成4种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均为tdh+/trh-;1株霍乱弧菌为非O1/O139血清型,毒力基因特征为ctx-/t3ss+。  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错误率较高。 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具有较高的致病菌检出率,以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为优势构成。 志贺菌属与其他腹泻肠道致病菌的快速鉴别诊断应在临床尽快建立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避免霍乱弧菌检测假阳性,提高检测正确率。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7月,全国各省市CDC送往中国CDC霍乱初筛阳性菌株14株; 用LB营养琼脂培养12 h,挑取单菌落进行霍乱弧菌血清凝集,同时水煮模板法提取菌株的DNA。针对弧菌属16SrDNA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弧菌16SrDNA PCR检测,电泳观察16SrDNA产物,将16SrDNA阳性产物送测序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比较血清凝集和Blast比对结果。结果 共选取14株菌进行实验,血清凝集阳性12株,2株未凝。经弧菌16SrDNA扩增,电泳观察14株菌均扩增出相应的片段,说明所选菌株均为弧菌属。将14株菌的16SrDNA阳性产物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2株血清未凝集菌均是哈维氏弧菌; 12株血清凝集阳性的菌中,1株是需钠弧菌,其余11株是霍乱弧菌。结论 血清凝集和基因测序联合检测群霍乱弧菌,可避免霍乱弧菌检测假阳性,提高检测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腹泻病病原菌的菌群分布以及变化趋势。方法采集2006-2008年闵行区3个监测点医院中腹泻患者的肛拭标本,做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及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8104份肛拭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率为15.4%(1251/8104),在这些病原菌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副溶血弧菌、志贺菌和沙门菌。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志贺菌的优势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和宋内菌。2006-2008年每年病原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7.1%(439/2564)、16.7%(497/2961)、11.1%(315/2849),各病原菌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以夏秋季阳性率较高。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在中青年的阳性率较高,志贺菌在20~岁以下人群中阳性率较高。结论2006-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腹泻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以副溶血弧菌、志贺菌和沙门菌为主,初步揭示了上海市闵行区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山西省霍乱样粪便中分离到拟态弧菌,并检测其是否携带霍乱毒素基因。方法采集患者粪便、患者家用自来水、金鱼和鱼缸水标本,按照WS289-2008和《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方法 ,对标本进行增菌和选择性培养基的分离培养,疑似菌落以霍乱弧菌血清凝集试验检测,并用API20E系统鉴定菌种。同时,疑似菌落用PCR检测O1、O139群特异性和是否携带霍乱毒素基因。结果粪便标本经增菌后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在庆大琼脂和碱性琼脂上均有霍乱弧菌疑似菌落,但在TCBS琼脂上为绿色、透明、中等大小、光滑、湿润的菌落;血平板上可见灰白色、湿润菌落,有透明溶血环;染色镜检湿片暗视野下未见流星状运动细菌。氧化酶和粘丝实验阳性,霍乱弧菌O1、O139群血清凝集试验阴性。菌株经API20E鉴定为拟态弧菌(93.5%可能性)。环境标本中未分离和检测到拟态弧菌。PCR检测该拟态弧菌中携带霍乱毒素基因,而O1、O139群特异性为阴性。结论从急性霍乱样腹泻粪便中分离到1株拟态弧菌,对于临床类似霍乱样症状的病例标本,当病原的霍乱弧菌血清凝集为阴性时,应进一步做霍乱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1-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以及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603份标本中阳性标本260份,总阳性率为43.1%。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10.9%,占细菌性病原的首位,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1%)和嗜水气单胞菌(4.0%),而志贺菌、霍乱弧菌和沙门菌合计检出率仅为3.0%。病毒性腹泻以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常见,检出率分别为8.6%和7.1%。从病原总检出率来看,冬季检出率(60.4%)远高于其他季节(春、夏、秋季分别为34.7%、49.8%和35.0%);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成年人(19~60岁组)多见;而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冬季,0~5岁儿童多见。结论宁波市镇海区腹泻病原以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嗜水气单胞菌、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应主动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株疑似O139群霍乱弧菌进一步鉴定,以排除或确诊霍乱。方法以试管凝集和交叉吸收实验复核玻片凝集结果,用生化实验和BIOFOSUN 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PCR技术检测O139霍乱弧菌特异性脂多糖基因(LPS)。结果玻片凝集阳性,试管凝集1株菌可达原诊断血清效价的1/4,1株菌达1/2,交叉吸收后均证实为非特异性凝集;未检出LPS基因;系统生化鉴定判定为麦氏弧菌。结论2株菌不是O139霍乱弧菌,而是麦氏弧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一起霍乱暴发疫情中来自患者和甲鱼的O139群霍乱菌株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判断传染来源.方法 对疫情调查中的3株患者分离株和3株来自水产市场甲鱼标本的分离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相关基因(ctxAB、toxR、zot);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 V 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株菌所有毒力相关基因全部阳性,均为产毒株.6株菌可得2个PFGE型,其中2株甲鱼株与3株患者株带型相同,1株甲鱼株独立成型.通过Pulse Net China数据库搜索,6株菌与中国某省O139群霍乱弧菌聚餐暴发菌株分子分型不同.结论 此次霍乱暴发疫情中甲鱼为可能的传染来源,提示该地区在今后霍乱防治工作中,应注意以甲鱼为重点的水产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上海市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性。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基因(ctxA)、溶血素基因(hlyA)、毒素协调菌毛基因(tcpA)、调控蛋白基因(toxR)和编码霍乱毒素基因的CTX基因组基因(zot、ace)。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进行11种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敏感试验。结果 患者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93.2%(41/44)为产毒株,水产来源菌株58.3%(21/36)为产毒株,6株水体来源菌株均为非产毒株。PFGE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35个型别。MLST分析将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9个ST型,其中流行菌型为ST 69型,非产毒株以ST 162型为主。86株O139群霍乱弧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显示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的耐药情况比非产毒株严重。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对萘啶酸耐药严重。结论 上海市患者和水产来源O139群霍乱弧菌构成以产毒株为主。PFGE分型提示水产为霍乱疫情的主要传染源。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高度克隆化,流行菌型为ST 69型,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