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利侠  朱西杰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112-2112,I0003
孔伯华先生名繁棣,字以行。原籍山东曲阜县人。14岁时专攻医学,30岁时,名噪北京,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余潜心研读先生的医案医著,可见其对妇科疾病的诊治不落俗套,敢于创新,有自己独到见解,笔者受益匪浅。现将先生治疗妇科疾病的特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六病时位”是依据“无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联系,观察人体的生物理象和病理想象,从“病时”和“病位”的两个方面对“伤寒病”进行“寒热虚实”辨识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郑世琳 《四川中医》2002,20(5):20-2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虽未言及“同病异治”法,后世医家也对此治法未作探讨,但细审《金匮要略》各篇,却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这一法则,本文论述了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中运用这一法则,在治疗杂病上的规律,这对学习古典医籍者,颇具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杂病治则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洪 《四川中医》2004,22(1):12-13
从“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随证而治”四方面论述《金匮要略》杂病治疗的重要法则,这些法则要求临床医师诊治疾病时做到: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②表里同病,治分缓急;病真正治,病假反治。③不足补之,有余损之;正虚邪实,攻补兼施。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5.
宋国平 《中医研究》1998,11(3):10-11
“脑溢血”为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脑溢血”的诊断已经并不困难,治疗也有了有效疗法和药物。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脑溢血”时,单纯治“血”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到“气”的改变,原因为发生“脑溢血”的同时,也发生了“脑溢气”,其理由...  相似文献   

6.
益气解毒汤由黄芪、黄柏、黄连、银花、藿香、厚朴、苍术、土茯苓、寄生组成,是已故贵州名医石玉书先生为治妇科湿热带下而创立的经验方。毕朝忠主任医师认为皮肤病虽多因风、湿、热、毒等邪侵袭人体肌肤而发病,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治疗时不可单行祛风、清热、解毒、利湿,当结合补益之法,固护人体正气。益气解毒汤以益气利湿解毒,扶正驱邪,毕师用其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以下简称精分症)青春型,于临床上较为常见,它多于患者青春期急性起病;临床特征为:兴奋狂乱,情感喜怒无常,思维内容荒诞离奇,且散乱,甚或破裂;幼稚愚蠢,妄想幻觉片断零乱;病程进展快,易较早发生精神衰退等。此型在中医方面属癫狂病之狂症,先父丁浮艇先生称之为“狂乱”(见先生遗著《狂症论》,未发表资料)。  相似文献   

8.
浅谈脾虚与眩晕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第三人民医院(317400)梁开荣关键词眩晕,病机,脾虚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病有“因风”、“因痰”、“因虚”、“因火”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尽管眩晕证有偏风、偏痰、偏虚、偏火之不同表现,但其病机总属脾虚,治疗时也应不离健脾...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奇才”、“奇杰”的孟书清先生,在1995年,因创书法特技61种,而荣登天下第一──“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宝座。相继由《世界书画家经典》等21个艺术研究权威部门,共同授予孟书清先生为“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和由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授予他为“当代杰出炎黄书画家”称号。孟书清先生的奇能绝技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口书方面,他与众不同,他咬住毡块,不仅写正字,而且可以写反字、右卧字、左卧字以及倒字。双手可以多方向双管齐下。双手在写相同的字或异字时,能做到同时起笔,同时落笔写出都是正字、一正一反、一正一卧、都…  相似文献   

10.
张家骏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56-2158
4关于奏折的质疑 刘渡舟先生主编、钱超尘副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称赵开美刻“宋本”)还特地在序后印上了“奏折”和许多编校大臣的大名和身份,这是赵刻坊本为提高这本《伤寒论》的身价所加上去的。然反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让人觉得奇怪而疑窦丛生,不妨让我们探讨一下。鉴于年湮代远,史料太多,查阅困难,笔者又非宋史专家,只能挂一漏万、抛砖引玉,以供同道参考和批评指正(单查看一遍宋史得花半年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6):F0003-F0003
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耄耋之作《人学散墨》近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裘沛然先生86岁高龄时开始提笔写作的,完稿后为精益求精,请教数十位国学专家,删阅八载,总计20万字。本书从人学角度,结合了当代实际,阐发了孔孟“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一系列的儒学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2.
怀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星 《山西中医》2005,21(3):43-44
惊闻恩师刘绍武先生于2004年12月2日在海口谢世,心中十分悲痛。当我在三部六病网站浏览先生的生平时.不禁潸然泪下,许多往事再现在脑海中。我是1984年认识刘绍武先生的。那时,我正在校学习.参与《探春学报》编辑工作。有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到太原市中医研究所见习.我就把随身带的一张《探春学报》送给先生。当他仔细看过,知道是学生自己办的报纸后,马上喜上眉梢。高兴地说:“不简单.不简单啊!”后来我知道.先生当年曾在长治创办“友仁医社”,就是取“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达仁”之义.怪不得先生看了小报这样欣喜呢?  相似文献   

13.
吴峰 《河南中医》2002,22(1):29-30
顾筱岩,字鸿贤(1892~1968),上海浦东人,先生秉承家学,幼承庭训,继承家业,操持疡科,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誉满桑梓,社会上称他为“疔疮专家”、“疔疮大王”。六十年代全国统一外科教材时,他毫无保留地将顾氏经验秘方编于教材中,得到全国同道的赞许,现将先生治疗疔疮的学术成就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揭示仲景对疼痛的辨治规律。《金匮》中涉及“痛”或“疼”的条文,总计九九条。所述疼痛涉及的病因有湿阻、寒凝、气滞、血瘀、热灼、失养等,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金匮》治疗疼痛,谨守病机,很少见痛止痛;疼痛剧烈时,才适当加入止痛药,以缓病情之急。  相似文献   

15.
沙立 《江苏中医药》2001,22(11):57-58
章次公 (190 3— 195 9) ,名成之 ,镇江大港人。其医学师从丁甘仁、曹颖甫 ,国学问业于章太炎。先生一生治学严谨 ,宅心仁厚 ,博学深思 ,求真务实 ,无门户之见 ,多创新精神 ,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 ,著有《药物学》、《诊余集》、《道少集》等 ,〔1〕其医案医论为门弟子朱良春先生等编纂成《章次公医案》(简称《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年 )。兹将笔者学习《医案》的心得体会浅述如下。1 结合神经 独标气病《医案》“气病”门中 ,先生以“气病”直接与西医神经系统疾病相联系 ,这一观点现在已为多数同道接…  相似文献   

16.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入睡;重者彻夜不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与健康息息相关,而睡眠障碍往往会导致人体免疫力、记忆力下降,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还易诱发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通过阅读古代“不寐”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发现只有分清失眠患者的各种紊乱状态,才能找到治疗失眠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梳理出不同的失眠紊乱状态,并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现将其中的烦躁状态失眠进行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探讨了《内经》有关“正邪”、“虚邪”的论述,指出“正邪”是八方四时之常气,以人之体质虚弱为条件可成为条件性气侯致病因素,“虚邪”则是不合时令的反常气候,有较强的致病性。两者为病,证候轻重不一,预后不同,反映了内外相应的发病观,防治时不离邪正两方,却区别对待,体现了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学习著名中医学家的论述,知道伤寒、时病、温疫同属广义伤寒范畴,同属外感热病,只是病邪性质不同。伤寒是感受寒邪或阳虚易感寒邪而致病;时病是感受热邪或寒邪久蕴化热而致病;温疫是由一种非常剧列的疫毒直犯人体所致的传染病。治疗必须遵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因证相符、以证选方。同时理解了“表”与“透”的治疗方法。仲景以后部分医家把“表”法局限亍辛温的麻黄桂枝汤圈  相似文献   

19.
气燥浅论     
气燥浅论刘晓庄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在祖国医学中,抑或是《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条之故,燥病学说一直未能大畅。虽后世如刘完素、缪希雍、喻嘉言、俞根初等医家每于燥病有所发明,有所补充,然唯详于外感时燥及内伤津血之燥,他凡气燥者,却未予...  相似文献   

20.
落枕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由睡眠时姿势不正而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筋脉拘急。为突然发病,多在早晨起床后,一侧或两侧颈部肌肉强直、酸楚。活动时疼痛加剧并牵扯肩背和上背部有扩散痛,检查可见患侧项部肌肉痉挛,有条索状压痛,头向一侧歪斜。本病属中医“颈部伤筋”、“项拘急”、“失枕”等范畴。落枕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在针刺时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选用单穴或2穴配伍治疗,往往可以达到立杆见影、针到病除的显著效果,现将笔者治疗落枕取穴、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