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降兴 《临床军医杂志》2013,(2):151-152,15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PN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EN组患者术后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胃癌手术患者早期的EN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对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是胃癌术后可行的、安全的、理想的一种营养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74例,其中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EN+PN组)256例,肠内营养支持(EN组)287例,肠外营养支持(PN组)23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状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第21天时,EN+PN组各项营养指标,IgA、IgG含量,CD4细胞和CD4/CD8比值,感染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总有效率等指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且EN组明显优于PN组。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且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非要素膳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99例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非要素膳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静脉营养,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在营养支持后均升高,EN组升高较PN组更为显著 (P〈0.05);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营养支持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肠内营养组均优于静脉营养组(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自制非要素膳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有效、经济的,较PN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支持效果,并与全肠外营养(TPN)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消化道肿瘤手术病例230例,随机分为EN+PN组(119例)和PN组(111例)。EN+PN组在术中进行空肠穿刺留置营养管术。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术后10 d检测临床生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平均肠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白蛋白(ALB)、总蛋白(TP)、CD3+和CD4+细胞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10 d明显升高,EN+PN组较PN组升高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且EN+PN组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空肠穿刺留置营养管术可作为消化道肿瘤开腹手术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术中将鼻胃肠管中的肠内营养管置入空肠内,术后采用PN+EN序贯治疗;对照组术中置入普通胃管,术后采用全肠外营养(TPN)治疗。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7天,检测体重、血浆清蛋白、血浆前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记录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7天血浆清蛋白、血浆前清蛋白、血红蛋白、体重等指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或非常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早期EN+PN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内(EN)肠外营养支持(PN)对胃癌术后营养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62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营养状况,功能状态,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PN组术后第5、第8天总蛋白、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EN组术后第8天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前清蛋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5 d EN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水平高于PN组(P<0.05)。术后第8天,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均高于PN组(P<0.0 5)。EN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显著高于PN组(P<0.0 5);EN组体力状况分级为1~2级,PN组为2~3级。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PN组(P<0.05)。结论 EN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功能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EN)、肠外营养支持(PN)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老年结直肠癌76例,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38例。EN组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经胃管缓慢滴入,观察无异常反应后,持续缓慢滴入整蛋白型营养液等,待患者恢复首次排气后,经口进食;PN组PN 8~10天后,改为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5、第8天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水平,患者功能状态,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N组术后第5天血清总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8天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前清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EN组术后第5、第8天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前清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EN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体力状况为1~2级,PN组为2~3级。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早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EN有助于防止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改善患者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的康复情况,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方式。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每组各20例,EN组于术后24h予以肠内营养支持;PN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7d测量患者体重,检测外周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谷丙转氨酶、电解质等,记录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有无吻合口漏、肺部及术野感染、腹胀、腹痛等并发症。结果:E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51.2±4.6)h,PN组肛门排气时间为(84.3±5.6)h,差异显著(P〈0.05);首次排便时间EN组为(60.5±8.9)h,PN组为(97.1±10.6)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EN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明显优于PN组,而肝、肾功能情况和电解质水平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体重的维持及各项营养情况理化指标的稳定,而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联合营养支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EN+PN)支持对维持和改善手术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需行营养支持的16例患者,随机分PN组及EN+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营养支持前、手术后12d测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和胆红素含量。结果:①EN+PN组白蛋白、血清胆固醇含量高于PN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EN+PN组血胆红素、胆汁酸比PN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PN支持相比,EN+PN可较早期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应根据术后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早期应用EN。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和术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食管贲门癌术后43例,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SEN)组22例及全肠外营养(TPN)组21例。比较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情况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8天分别测定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术前及术后第8天测量体重。结果:SEN组肛门排气时间(50±5)h,显著短于TPN组的(70±6)h(P〈0.05);两组术后第8天体重均较术前下降,但TPN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术后第1天ALB及PA均降低,第8天SEN组已接近术前水平,而TPN组仍然较低(P〈0.01);两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采用SEN较TPN更有利于营养状况改善和体重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入院需要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编为肠内营养组40例和肠外营养组40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连续7天,观察营养、免疫和术后恢复情况差异。结果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同时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病率也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姚雨石  王磊 《武警医学》2011,22(9):782-785
 目的 比较消化管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PN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进行消化管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PN组(30例)和PN+ EN组(3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术后1周的营养相关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BMI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ALB、PA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N组术后1周HGB、淋巴细胞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PN+ EN组HGB含量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淋巴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SO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N组GSH含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PN+ EN组GSH含量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PN组MDA含量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而PN+ EN组MDA含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PN+ EN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PN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N+ EN在提高机体抵抗术后氧化应激反应能力和改善临床结局方面优于PN,可作为消化管肿瘤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方法:45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组,分别为23、22例.EN组手术后24 h内经空肠近端营养管输注液体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Nutrison Fibre),TPN组经锁骨下中心静脉静滴,共7 d.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重均较术前略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淋巴细胞计数、CD4 /CD8 营养支持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蛋白、白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较TPN组肠功能恢复快,排便时间早(P<0.01),平均住院费用低.伤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有利于肠功能恢复,住院费较低,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对昏迷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脑外伤、脑卒中等原因引起昏迷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与PN组相比,EN组的IgA、IgG、IgM下降较少(P0.05)。两组的血清CRP变化在营养支持后第1天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8天,EN组血清CRP下降明显(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对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功能状态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营养支持组28例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给予PN、EN或联合营养支持.对照组25例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化疗,自然进食.检测分析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CD4+ 、CD8+ 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结果 营养支持组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新辅助化疗后总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支持组Karnofsky评分和Zubrod-ECOG-WHO分级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1 d和术后5 d T细胞亚群变化,营养支持组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营养支持对改善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和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保证围术期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比较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了解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将65例SAP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EN组,分别观察营养支持后第1、7、14天的营养状况、免疫学指标,同时比较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费用。结果给予营养支持后,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显著升高,血糖、血淀粉酶明显降低(P<0·05)。PN组病程后期的IgA较早期明显降低(P<0·05),EN组无明显变化。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EN组均低于PN组(P<0·05)。结论在无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对SAP患者尽早给予EN是安全和有效的,较PN能够获得更好的营养状态、更少的并发症、更高的生存率、更短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模型营养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将60只SD大鼠建立SAP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5),采用肠外营养(PN)治疗;实验组又分为3组(n:15),采用不同时机启动肠内营养(EN)治疗。比较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淀粉酶、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病情指标,以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总蛋白(TP)等营养学指标,取肠道标本观察黏膜厚度及绒毛密度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TNF-α、血淀粉酶、IL-10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TRF、TP水平较高(P〈0.05):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肠黏膜厚度和绒毛密度情况均较对照组好。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可以改善SAP大鼠模型营养学状况,EN启动越早恢复越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结构脂肪乳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1例短期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分为结构脂肪乳(STG)组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浆蛋白、脂质代谢、血糖变化等。结果①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5d后,STG组获得正氮平衡,其结果与MCT/LC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TG组前白蛋白的增高可更好地促进蛋白合成。②sTG组患者予肠外营养支持5d后与输注前比较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CT/LCT组血脂水平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对血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应用结构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是安全和有效的,在改善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方面优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且对血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