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入院需要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编为肠内营养组40例和肠外营养组40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连续7天,观察营养、免疫和术后恢复情况差异。结果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同时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病率也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支持效果,并与全肠外营养(TPN)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消化道肿瘤手术病例230例,随机分为EN+PN组(119例)和PN组(111例)。EN+PN组在术中进行空肠穿刺留置营养管术。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术后10 d检测临床生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平均肠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白蛋白(ALB)、总蛋白(TP)、CD3+和CD4+细胞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10 d明显升高,EN+PN组较PN组升高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且EN+PN组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态,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空肠穿刺留置营养管术可作为消化道肿瘤开腹手术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内(EN)肠外营养支持(PN)对胃癌术后营养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62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营养状况,功能状态,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PN组术后第5、第8天总蛋白、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EN组术后第8天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前清蛋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5 d EN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水平高于PN组(P<0.05)。术后第8天,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均高于PN组(P<0.0 5)。EN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显著高于PN组(P<0.0 5);EN组体力状况分级为1~2级,PN组为2~3级。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PN组(P<0.05)。结论 EN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功能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胃肠外营养(TPN)的疗效。方法将4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TPN组与EN组,每组2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发症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组血清蛋白的变化、免疫功能状况指标。结果 EN组较TPN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早、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第14天,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CD4+T细胞、NK细胞、IgM、IgG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本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27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8例及空白对照组23例,观察营养监测指标在肠内外营养组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0.01);在血糖改变上,肠内和肠外营养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疗效在改善患者体内蛋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术中将鼻胃肠管中的肠内营养管置入空肠内,术后采用PN+EN序贯治疗;对照组术中置入普通胃管,术后采用全肠外营养(TPN)治疗。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7天,检测体重、血浆清蛋白、血浆前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记录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7天血浆清蛋白、血浆前清蛋白、血红蛋白、体重等指标,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或非常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早期EN+PN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1药物研究进展 1.1肠内营养药物(EN) 1.1.1氨基酸型成分为氨基酸、脂肪、糖类等。主要用于肠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耐受整蛋白和短肽类EN制剂的患者。其特点是无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成分明确,无残渣。缺点是口感较差,浓度过高或输注速度过快易导致腹泻。  相似文献   

9.
全国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专题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重症脑损伤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对胃肠道在创伤应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的深入认识 ,肠内营养逐渐受到重视 ,但临床上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 (earlyenteralfeeding ,EEF) ,尤其与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 (totalparen teralnutrition ,TPN)在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的条件下的比较报道较少。笔者采用 2 4h持续滴注胃肠要素膳的早期鼻饲肠内营养方法与TPN进行比较 ,探讨其作用差异。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经临床和CT证实为严重脑损伤病人 44例 ,符合以下条件 :( 1)单纯颅脑外伤 ,入院时GCS…  相似文献   

11.
陈怡  李洁廉  陈涛  王雨  汤礼军 《西南军医》2010,12(3):423-42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作用和方法。方法对4例肝移植病人进行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对其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病人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经营养管理,术前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术后转氨酶、白蛋白等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康复出院。结论围手术期进行营养管理,给予恰当的营养治疗对肝移植病人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和术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食管贲门癌术后43例,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SEN)组22例及全肠外营养(TPN)组21例。比较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情况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8天分别测定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术前及术后第8天测量体重。结果:SEN组肛门排气时间(50±5)h,显著短于TPN组的(70±6)h(P〈0.05);两组术后第8天体重均较术前下降,但TPN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术后第1天ALB及PA均降低,第8天SEN组已接近术前水平,而TPN组仍然较低(P〈0.01);两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采用SEN较TPN更有利于营养状况改善和体重恢复。  相似文献   

13.
对80例存在营养风险的创伤患者分别采用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观察组,40例)两种营养支持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蛋白水平、氮平衡的情况,发现补充性肠外营养对患者蛋白水平、氮平衡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佟丽华  段锦斌  王芳 《武警医学》2011,22(5):426-427
随着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广泛应用,肠外瘘病死率明显下降,Drau,等报道本病治愈率已达到90%.2009-11至2010-06,笔者对我院9例肠外瘘患者在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同时,经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脑血管意外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24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脑血管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l0d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较肠外营养少,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支持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降兴 《临床军医杂志》2013,(2):151-152,15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PN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EN组患者术后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胃癌手术患者早期的EN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对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是胃癌术后可行的、安全的、理想的一种营养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肠内肠外营养药物的消耗情况以及肠内肠外营养药物在不同呼吸疾病病种中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营养支持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金秋医院呼吸科2016年全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年龄>65岁老年患者应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对肠内肠外营养药物的消耗情况以及营养支持药物在不同呼吸疾病病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占54.0%(211/391),其中得到营养支持的占33.6%(71/211)。肠内营养混悬液的使用金额比例最高,占50.9%。肠外营养药中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的使用金额比例最高,占32.3%。重症肺炎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为100.0%(3/3),均得到营养支持治疗,其次分别为肺癌、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论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者的比例较高,临床医师在营养药物种类和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上较为合理,但进行营养支持的比例仍偏低,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的宣传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曾妙甜  周亮 《人民军医》2011,(12):1091-1092
目的:分析某医院肠内和肠外营养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用药频次排序法和金额排序法,对某医院2008-2010年度肠内和肠外营养药物使用品种、数量、金额等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度,使用肠外营养药物13种,分别消耗22 450L、29 706L、23 317L,金额分别为7 086 993元、8 833 173元、8 013 995元,占全年药品消耗金额的3.9%、4.0%和3.2%;肠内营养药物5种,分别消耗10 233L、11 550L、10 011L,金额分别为2 509 876元、27 371 131元、1 766 235元,占1.3%、1.1%和0.7%。结论:某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品种、数量、金额显著高于肠内营养药物,不符合营养支持优先采用肠内营养药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围术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15例)与肠外营养组(PN组,17例)。观察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N组术后排气时间为(51.8±21.3)h,短于PN组的(72.1±17.2)h;EN组总住院时间为(13.2±2.9)d,短于PN组的(17.9±4.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手术并发症尿瘘、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6.7%(1/15),低于PN组的23.5%(4/17)、29.4%(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胃肠道相关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20.0%(3/15)、40.0%(6/15)、20.0%(3/15),高于PN组的11.8%(2/17)、23.5%(4/17)、5.9%(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如严重肠梗阻、回肠吻合口瘘)发生,均不需二次手术。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膀胱切除术围术期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左小霞  王晶  张晔 《人民军医》2010,(11):853-854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克罗恩病并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3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我院制定的营养支持方案,比较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人体测量指标如体重、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围(MAC),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纤维连接蛋白(FN)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人体测量指标与入院时差异不显著(P〉0.05),但生化指标如Hb、TP、ALB、PA、TF、FN等较入院时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抵抗力,是克罗恩病重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