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危重烧伤患者的致病相关因素及发病规律,为危重烧伤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06年25年间收治的全部1 043例危重烧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致伤因素、受伤场所、季节分布、来诊时间、合并症情况、病死率等。结果25年来烧伤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危重烧伤成倍增长,危重烧伤患者占全部烧伤患者的比例为6.6%(1 043/15 915)。1 043例危重烧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3∶1,但近5年来该比例明显缩小;危重烧伤患者中18~60岁成年人最多,占60.6%,其次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婴幼儿的受伤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近5年已占危重烧伤患者的41.2%。危重烧伤的季节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40.3%)、春季(23.5%)、秋季(22.4%)、冬季(13.8%);生活和工作中受伤比例分别为54.8%、45.2%,近5年生活中受伤比例迅速增加,占63.3%;热力为主要致伤因素(占85.5%),其中又以火焰烧伤居多,但热液烧伤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伤后6h内就诊的患者只占51.2%;接诊时21.0%合并吸入性损伤,17.7%合并休克;危重烧伤病死率逐年下降,已从1982-1986年的16.3%下降至2002-2006年的4.2%。结论危重烧伤预防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预防的重点人群是青壮年和7岁以下的儿童;除工矿企业外,应加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发生火灾时的自救、自我保护的宣教;应尽快开展简便易行的危重烧伤患者入院前休克预防方案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注入体内,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甚至死亡.现将我科发生的4例重度过敏性休克介绍如下.例1,男,15岁.1986年6月3日临床初步诊断颅内肿瘤行头颅CT增强扫描.扫描前碘过敏试验阴性,测血压14.7/9.3kPa,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扫描中静脉注入上海信谊药厂生产、批号为851005的60%泛影葡胺60ml,8分钟后发生胸闷、气急、全身发麻,继之出现烦躁、抽搐,脉搏、血压均测不到,诊断为过敏性休克.当即平卧、吸氧、保暖,肌注副肾素0.5mg,快速补液、肌注异丙嗪25mg,静推地塞米松10mg,静滴阿拉明18.9mg、多巴胺20mg,10分钟后血压逐渐回升,症状缓解,20分钟后血压回升至13.3/8.0kPa,1小时后血压维持在14.7kPa±,又经2小时观察,稳定后送入病房治疗,第3日症状消失出院.  相似文献   

3.
韩树华 《西南军医》2010,12(1):19-21
目的分析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的护理工作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危重烧伤病房护理人力配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烧伤住院治疗的133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的护理时数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护理工作量的因素。结果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除第4、5天之间的护理时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天之间护理时数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头面烧伤、手烧伤和浅Ⅱ度烧伤是影响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护理时数分值的因素。结论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以第1天护理工作量最大,其后随入院天数的增加而逐日递减,至第4、5天趋于平稳;其中烧伤总面积大、吸入性损伤程度重、有头面烧伤、手烧伤者护理工作量大,需加大护理人力配备,而浅Ⅱ度烧伤面积大者,护理工作量轻,可相应减少人力。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低血压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发生迷走反射引起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 ,严重者可导致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本研究主要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中发生低血压的发生率、预测因素、治疗及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自膨胀支架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5 0 %以上 ) 32 6例。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压变化情况 ,回顾性分析低血压 (收缩压 <90mmHg)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发生术中血压改变 2 0 6例 ,其中 8例血压升高 (1例为过度灌注脑出血 ) ,198例发生血压降低 ;4 5例血压低于 90mmHg(持续时间在 4min~ 11d) ,经过静脉内持续微泵给予多巴胺或去氧肾上腺素后逐渐恢复 ,无 1例发生与血压降低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 6例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 (6~ 2 5个月 ,平均 13.9个月 )显示血压恢复正常。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者 2 7例 ,颈内动脉开口处 14例 ,单纯颈内动脉狭窄 4例。采用球囊成形 +支架植入术者中发生严重低血压者 4 1例 (2 % ,4 2 0 0例 )。结论 支架成形术中并发低血压是常见的并发症。最为主要的预测因素是病变部位以及是否采用球囊进行扩张成形应用。应用多巴胺能药物多能治疗该并发症 ,且不增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6月采用TAE诊断治疗的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3例。术中动脉造影明确出血责任动脉,对动脉主干出血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远段和近段,对动脉末梢出血予以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至患者治愈出院或院内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造影表现阳性22例,阴性1例,阳性率为95.7%。阳性患者中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8例,动脉破裂伴对比剂外溢14例。所有阳性患者均接受进一步TAE治疗,术后治愈17例,死亡3例,复发2例,临床有效率为86.4%。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复发患者再次TAE治疗后治愈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胃肠坏死和胃肠穿孔等栓塞并发症。结论 动脉造影结合TAE诊断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阳性率高,治疗效果确切,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整形美容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成批危重烧伤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的深度创面,兼顾功能和外观修复的方法 .方法 23例重度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4±6.3(17~46)岁,为深Ⅱ~Ⅳ度烧伤,总面积15.7%±13.9%(6%~75%)TBSA,均伴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23例中气管切开14例;伴少尿性肾功能不全1例;面部严重烧伤12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0.5%~3% TBSA;手部严重烧伤20例(计39只手),为深Ⅱ~Ⅳ度烧伤,面积1%~4% TBSA.伤后3天,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行手部切(削)痂、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伤后2~3周,行面部剥痂、自体中厚皮分区移植术.结果 所有患者颜面部和手部皮片成活良好,面部重要器官和手部的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 对成批危重烧伤患者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用美容和整形的原则和技术,早期处理颜面、关节等功能部位的创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在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在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术中预防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常规治疗组肺癌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或加栓塞术,大咯血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利多卡因诱发试验组常规化疗栓塞术同前,术前加用利多卡因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即动脉内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3~5ml,判断支气管肋间动脉干有无合并根动脉,阳性者行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结果:常规治疗组464例,发生脊髓损伤致瘫6例,占1.3%,利多卡因诱发试验组215例,行诱发试验116例,阳性者37例,无1例患者出现截瘫。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介入治疗前应用利多卡因脊髓功能诱发试验判断支气管动脉有无合并脊髓根动脉,能有效避免髓动脉损伤致瘫痪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吴建贤 《人民军医》2004,47(8):494-494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19岁。头及全身被蜂蛰伤后 ,出现头痛、胸闷、气喘和全身瘙痒 15min急诊入院。接诊时病人突然晕倒 ,意识丧失 ,呼之不应。查体 :血压为 0 ,脉搏消失 ,自主呼吸停止 ;头及全身皮肤布满红色风团样斑丘疹 ,双眼半睁、眼球固定 ,口唇发绀 ,面色苍白。心电图显示为室颤。诊断 :蜂蛰伤 ;严重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吸氧、建立静脉通道 ,给呼吸兴奋剂 ,地塞米松 ,葡萄糖酸钙及多巴胺等抗休克 ,纠正酸中毒等。约 6min后 ,心跳、呼吸恢复 ,心率 6 8次/min ,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 ,意识恢复 ,送病房继续治疗后痊愈出院。2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癌TACE术中肝动脉损伤的原因、临床与DSA表现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前瞻性研究肝TACE术164例次,观察术中肝动脉痉挛、内膜损伤及动脉穿孔情况,分析其与术中操作、导管类型、位置及注射对比剂速度的关系.结果 164例次中发生动脉性事件57例次(34.8%),其中47例次(28.7%)发生血管痉挛,其中29例次为动脉造影时痉挛,18例次为超选择插管过程中发生;7例次(4.3%)发生血管穿孔,其中6例次为老年患者;2例次为肝外穿孔,5例次为肝内穿孔;3例(1.8%)发生内膜掀起.超选择插管引起的动脉痉挛可有疼痛或药物反流至非靶动脉,经导管注射适量利多卡因有一定作用.动脉内膜掀起(夹层)时患者有疼痛、腹胀,透视下见对比剂滞留,需要退出导管重新仔细超选插管或使用微导管.动脉穿孔时有疼痛、腹胀,透视下见导丝或导管偏离动脉走行,注射对比剂有外溢,退导管至上一级动脉并注射对比剂,若无外溢或外溢对比剂无消散,则无需特别处理,否则需要将动脉栓塞.结论 肝癌TACE血管损伤的发生与术者操作技术、导管类型及导管头位置、患者年龄及血管条件等因素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兰州地区危重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5例危重烧伤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结果:本组15例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平均上机时间(9.00±2.65)d。存活10例,死亡5例,病死率33.3%。结论:根据兰州地区的环境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气管切开、气道灌洗、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应用强有力抗生素与激素治疗等措施是成功治疗危重烧伤合并AR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陈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388-1388
目的:探讨先天性腭裂修复术麻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用套囊式导管经鼻腔或口腔插管,术中麻醉维持吸入1%~2%异氟醚,小剂量间断静注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结果:诱导过程无血氧饱和度下降,术中因头部搬动使用开口器开口时患者出现呛咳3例,术中导管滑脱2例,术后30min苏醒者为苏醒延迟4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为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下降〈90%为低氧血症6例。结论:上呼吸道梗阻是腭裂修复术后最常见并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并发症,拔管后发生上呼吸道急性梗阻窒息的机会较多。  相似文献   

12.
白霉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摘要患者,女,28岁。因牙槽脓肿静滴10%葡萄糖500ml加白霉素0.6g,用药约5min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意识丧失,血压为0。既往未用过白霉素。诊断:过敏性休克。停满白霉素,立即吸氧,并予地塞米松10mg静推和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滴。继之再次给地塞米松1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滴,30min后神志清晰,呼吸平稳,血压逐渐回升;1h后血压12.4/9.0kPa,休克纠正。2讨论白霉素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过敏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药物热、药疹和尊麻疹等,致过敏性休克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CTA),按照不同诊断标准对人副肾动脉及其特点评估情况。方法:选择我院行肾动脉叽A114例,分别按照国外和国内诊断标准观察并记录副肾动脉的数量、直径及其开口部位、到同侧肾动脉的距离、入肾部位。比较不同诊断标准副肾动脉发生情况及各项指标。结果:通过肾动脉CTA结合轴位断层图像观察,按照国外诊断标准,共发现副肾动脉37例(52支),发生率32.5%;按照国内诊断标准,共发现副肾动脉69例(95支),发生率60.5%。国内标准副肾动脉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国外标准(P〈0.01)。肾上极发生比例,国内标准显著高于国外标准(P〈0.05);不同肾、。肾中部及肾下极发生比例,国外标准与国内标准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诊断标准中,双肾发生比例亦差异不显著(P〉0.05)。双支型副肾动脉肾上极、中部、。肾下极分布情况,在国外诊断标准中基本均衡;而在国内标准中,肾上极分布较多。开口在腹主动脉的副’肾动脉52支,位于同侧肾动脉上方和下方副肾动脉数量比23:29,其中,肾动脉下方副肾动脉直径非常显著大于上方副肾动脉(P〈0.01),肾动脉下方副肾动脉到肾动脉距离显著大于上方副。肾动脉到肾动脉距离(P〈0.05)。结论:不同诊断标准副肾动脉发生率存在差异,国外标准肾下极最为多发,国内标准肾上极最为多发;。肾动脉上下方副肾动脉直径及其到肾动脉距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5 7岁 ,糖尿病。遵医嘱输注复方氨基酸 ,输注后约 10min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紫绀、烦躁、濒死感。查体 :意识不清 ,脉搏细弱 ,血压测不到。心率 12 0次 /min ,律齐 ,四肢皮肤湿冷 ,诊断过敏性休克。立即吸氧、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 1mg ,静注地塞米松 10mg ,肌注异丙嗪 2 5mg ,静滴间羟胺 2 0mg、多巴胺 40mg。2h后神志清晰 ,血压回升至 12 0 /75mmHg。讨论 复方氨基酸致过敏性休克者少见 ,但患者使用该药后立即出现休克表现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故诊断无疑。由此提示临床使用此药物前应详…  相似文献   

15.
江红梅 《人民军医》2014,(9):983-98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应用静脉输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脊柱畸形、凝血功能异常、穿刺失败的产妇86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脊椎麻醉的产妇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脊椎麻醉。观察两组胎儿娩出前和胎儿娩出后的血氧饱和度(S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在胎儿娩出前后SO2、HR、SBP、DBP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ar分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静脉输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较好,且对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的并发症,分析临床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行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置入术的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处理方法及疗效。结果:147例患者完成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系统置入术,操作成功率为98%;操作时间为25-60 min,平均43 min;3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气胸,2例穿刺锁骨下动脉;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结论:锁骨下静脉输液港置入术操作简单、使用安全,临床操作及护理程序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我院34例肾移植术全身麻醉经验,旨在探讨西宁地区肾移植术全身麻醉的处理。方法:受者男25例,女9例,原发病种类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麻醉诱导:静脉给予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咪唑安定、丙泊酚。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给予硝酸甘油,控制血压增高。术中维持补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移植肾在血管吻合开放前输新鲜全血,收缩压偏低,给予小剂量多巴胺。结果:手术时间(85~190)min。全部病人术毕l0min内均清醒拔出气管导管,无麻醉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药物选择,以及围术期的循环、呼吸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是西宁地区肾移植术全身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外周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例外周动脉TPA患者,病变位于颈总动脉4例,椎动脉1例,锁骨下动脉1例,股浅动脉2例。依据急性和慢性TPA分类及不同原则处置,8例患者均接受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记录造影表现、植入支架尺寸及数目、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症状改善、瘤腔修复效果及内漏或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提示瘤腔完全修复,载瘤动脉远端通畅,无对比剂内漏。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6~3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CTA检查提示无内漏或再狭窄发生。结论根据分类处置原则,采用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外周动脉TPA,具有操作微创简易、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安全性的优点,可作为处理外周动脉TPA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I对血管压迫性偏侧面肌痉挛(HFS)的诊断价值.方法 常规MRI加3D-TOF-MRA脑干薄层扫描18例HFS患者,分析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患者症状侧神经根部受压迫18例,均为血管压迫.(2)统计学处理,HFS患者临床症状出现与面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有显著相关性(P<0.001).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或接触出现HFS临床症状是神经远端有血管压迫、接触或无的4.5倍.(3)本组HFS病例术中见压迫血管共29根,分别为小脑下前动脉14根(48.27%).小脑下后动脉10根(34.48%),椎动脉3根(10.35%),基底动脉1根(3.45%),小脑上动脉1根(3.45%).(4)单根动脉压迫10例(55.56%),多根动脉压迫8例(44.44%).(5)血管压迫的形式可为接触14根(48.28%)或绊状包绕15根(51.72%).结论 MRI加3D-TOF-MRA对诊断HFS血管压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9例,动脉导管未闭,瘤变最窄处直径为2 .4~8(5 .0 6±3.38)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d、1个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 9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 0 %。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 1.4±2 .7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15min彩超检查有1例少量分流,3d后分流消失,操作透视时间7.3~11.2 (9.2±1.7)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 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