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我市城市居民 1982~ 1999年寿命损失对人群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影响。方法 运用减寿年数 (PYL L )统计方法对 1982~ 1999年昆山市居民潜在寿命减少年数进行分析。结果 寿命损失以损伤与中毒及恶性肿瘤为高 ,此二者的 PYL L占全死因 PYL L的 5 6 %以上 ,其中男性二者的 PYL L占全死因 6 0 %以上 ,男性 PYL L率均大于女性 ,男、女性的 PYL L率 (除脑血管病外 ) 1991~ 1999年较 1982~ 1990年均有所下降 ,这与我市居民的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提高和期望寿命逐年增加、女性高于男性相一致。结论 引起我市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是损伤与中毒和恶性肿瘤 ,因脑血管病死亡引起的居民寿命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死亡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探讨南京市玄武区居民1981年~1998年间寿命损失对居民生存时间的影响,运用潜在寿命减少年数(PYLL),对南京市玄武区居民1981年~1985年与1994年~1998年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鼓楼区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寿命减少年数(PYLL)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对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分析运用较多。为了解南京市鼓楼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以及寿命损失对居民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影响,对1981年~1985年(前5年)与2002年~2006年(后5年)该区居民的死亡状况和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1材料  相似文献   

4.
开封居民1988~2003年全死因寿命减少年数(PYL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开封县居民1988年至2003年的死因资料进行了分析,了解导致居民早死的主要死因及其危害程度,为居民的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YLL统计方法对1988年至2003年开封县居民潜在寿命减少年数进行了分析.结果:男性PYLL率普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寿命损失已是损伤与中毒、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为主.这3种主要死因的PYLL占全死因的72.9%.不同时间段相比,损伤与中毒和肿瘤的PYLL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影响开封县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是损伤与中毒、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今后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强对这三种疾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0年如东县前5位主要死因对其居民寿命损失的影响,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2010年如东县居民死因资料,应用DeathReg2005软件,确定居民主要死因,并对前5位死因的减寿率(PYLL‰)、减寿年数(P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如东县居民死亡率为956.2/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全死因合计的PYLL为45 771.50人年,PYLL‰为10.8‰;AYLL为1.9年/人。前5位PYLL‰依次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为如东县居民的主要死因,肿瘤所造成的死亡给整个人群带来的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的损失最大,损伤和中毒潜在危险性也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市城市居民1982-1999年寿命损失对人群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影响。方法 运用减寿年数(PYLL)统计方法对1982-1999年昆山市居民潜在寿命减少年数进行分析。结果 寿命损失以损伤与中毒及恶性肿瘤为高,此二的PYLL占全死因PYLL的56%以上。其中男性二的PYLL占全死因60%以上,男性PYLL率均大于女性,男、女性的PYLL率(除脑血管病外)1991-1999年较1982-1990年均有所下降,这与我市居民的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提高和逐年增加、女性高于男性相一致。结论 引起我市居居“早死”的主要原因是损伤与中毒和恶性肿瘤,因脑血管病死亡引起的居民寿命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质量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 ,死亡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探讨南京市玄武区居民 1981年~ 1998年间寿命损失对居民生存时间的影响 ,运用潜在寿命减少年数(PYL L) ,对南京市玄武区居民 1981年~ 1985年与 1994年~1998年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死亡资料 来源于南京市玄武区常住人口 ,由专业人员调查统计。死因按 ICD- 9标准统计。1.2 人口资料 由公安部门提供 ,粗率按 1990年南京市玄武区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调整。1.3 统计方法 运用 PYL L 统计方法 ,使用年龄阈为 1~ 6 4岁。2 结果2…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居民1988年~1997年潜在寿命减少年数(PYLL)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运用PYLL统计方法对1988年至1997年成都市居民潜在寿命减少年数进行了分析。男、女性的寿命损失以损伤与中毒及肿瘤为高,此二者的PYLL占全死因PYLL的40%以上,其中男性二者的PYLL占全死因超过了50%,男性PYLL率(除心血管病外)均大于女性。男女性的PYLL率1993~1997年比1988~1992年均有所下降,这与成都市死亡率的下降及预期寿命的增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居民1981年~1990年潜在寿命减少年数(PYL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PYLL统计方法对1981年至1990年南京市居民潜在寿命减少年数进行了分析。男女性的寿命损失均以损伤与中毒及肿瘤为高,此二者的PYLL占全死因PYLL的50%以上,男性PYLL率大于女性。男女性的PYLL率1986~1990年比1981~1985年均有所下降,这与南京市居民死亡率的下降及预期寿命的延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7年云南省死因监测点前5位主要死因对其居民寿命损失的影响,为当地明确重点疾病、确定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卫生干预的重点领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云南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资料,应用DeathReg2005软件进行死亡数据的统计汇总和居民主要死因及减寿率(PYLL%)、减寿年数(P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分析.[结果]2007年云南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亡率为558.37/10万,监测人群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全死因合计的PYLL为433 908.50人年,AYLL为20.90年/人,PYLL‰为58.45%,前5位PYLL‰依次为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慢性病和伤害为我省2007年死因监测点居民的主要死因,损伤和中毒所造成的死亡给整个人群带来的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的损失最大,在主要死因中的潜在危险性也最大.伤害已对我省死因监测点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是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危害社会劳动力和影响我省死因监测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2000年户籍居民死亡谱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深圳市 2 0 0 0年户籍居民病伤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方法按 ICD- 9方法分类整理个案资料 ,用 Epi-Info6.0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 ,并计算 1~ 69岁组人群死因明确个案的 PYLL。结果全死因总死亡率 2 .1 5‰ ,男性高于女性。分病种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PYLL顺位与死因顺位不同 ,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提升至前两位 ,循环系统疾病退至第三位。结论深圳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而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是损伤中毒 ,以及男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女性的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源县居民死因状况及主要死因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新源县2004-2005年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及2007-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Deathreg 2005、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及潜在减寿率(PYLL‰)等指标。结果新源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0.7岁,男性66.8岁,女性76.1岁;新源县2004-2010年(不包括2006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50.8/10万,其中男性为682.9/10万,女性为410.6/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7,P<0.01),6年粗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χ2趋势=24.9,P<0.01);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居民死亡率分别为775.2/10万、322.8/10万、609.3/10万、396.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84.2,P<0.01)。前5位死因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按PYLL排序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新源县不同民族、性别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不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居民寿命的重要死因。  相似文献   

13.
婺城区2004-2005 年居民死亡模式和减寿年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婺城区2004—2005年居民死亡模式、减寿年数和减寿率。方法按照《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与中毒。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3.18岁,女性为78.53岁。全死因减寿年数为50464.66人年,标化减寿年数为50502.32人年,标化减寿年数率为58.29‰;前7位减寿年数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减寿年数顺位与死亡模式顺位相比,损伤与中毒由死因顺位的第5位前移至第2位,呼吸系统疾病由死亡模式顺位的第2位后移至第5位。结论婺城区人均期望寿命为76.01岁,接近2004年浙江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5.99岁);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与中毒是居民的主要死因;恶性肿瘤和损伤与中毒是造成婺城区居民相对过早死亡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4.
王肃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03-3504,3507
目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居民死因构成,为制定疾病控制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对二七区2007~2009年居民死亡谱,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二七区2007~2009年平均死亡率为360.59/10万,标化率为382.98/10万。前3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居民全死因PYLL率为65.34‰,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寿命损失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结论影响二七区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今后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这3种疾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2年苏州市相城区户籍居民死亡谱和潜在寿命损失。方法按ICD-10方法分类整理个案资料,使用DeathReg2005软件系统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并计算1。69岁组人群死因明确个案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结果相城区户籍居民全死因死亡率为670.97/10万,男性高于女性。分病种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疾病;PYLL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及变性和染色体异常;PYLL相对比顺位前五位依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变性或染色体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恶性肿瘤。结论2012年苏州市相城区户籍居民主要死因和卫生问题应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疾病,而造成早死的主要疾病是损伤和中毒及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6.
宫献升  单宝磊  李香  黄一峰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826-2829
目的 了解高密市居民死亡水平、死因特征及减寿情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高密市2008-2009年度死因统计报告中的常住人口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合计死亡病例12 116例,年均死亡率为704.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9.43/10万.年均死亡率男性(797.03/10万)高于女性(612.0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人群主要死因前5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占全部死亡病例的92.98%;死亡的潜在减寿年数为83 083.5人年,平均减寿年数为6.86人年,减寿率为48.34%.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高密市居民的第1位死亡原因,损伤和中毒为第1位减寿死亡原因,慢性非传染行疾病及损伤和中毒是高密市今后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4-2005年婺城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模式、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方法:按照《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前5位死因: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18岁,女性为78.53岁,去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男性为77.05岁、女性为81.22岁。全死因减寿年数(PYLL)为50464.66人年,标化PYLL为50802.32人年,标化PYLL率为59.44No;前5位PYLL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和乳腺癌。PYLL顺位与死亡模式顺位相比,肝癌由恶性肿瘤死因模式顺位第二位前移至第一位,肺癌由死亡模式顺位的第一位后移至第二位。结论:去恶性肿瘤死因后婺城区平均期望寿命男女分别可增加3.87岁和2.69岁;恶性肿瘤是造成婺城区男女居民潜在减寿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婺城区居民相对过早死亡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温州市居民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负担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ICD- 10编码进行分类对温州市居民2010年死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计算出生率、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用Spss13.0、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温州市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为各为559.11/10万(男女各为636.92/10万474.79/10万);前5位死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与中毒,占总死亡数的83.06%.潜在寿命损失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损伤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先天异常,平均减寿率为12.51‰、7.20‰、2.59‰、2.12‰、1.22‰.结论:慢性病和伤害为本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加强肿瘤和伤害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