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骨颈疝窝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临床确诊股骨颈疝窝患者的髋关节27例CT和14例MRI的表现。结果:27例股骨颈疝窝中,双侧7例、右侧12例和左侧8例。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外侧皮质下,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最大径3-13mm,平均9±0.5mm。CT表现为边界清晰,周边有硬化环的低密度影,并见有一裂隙向外穿越邻近骨皮质。MRI因疝窝内容物成分不同而呈不同信号。结论:股骨颈疝窝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部皮质下,多伴有清晰的薄层硬化缘。邻近皮质与病灶相通的裂隙样缺损是诊断股骨颈疝窝为特异的征象。CT具有确诊价值,MRI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06年10月的300例CT检查中13例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3例股骨颈疝窝均为单侧发病,左侧9例,右侧4例;CT表现为髋关节股骨颈前上1/4部位,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周边有硬化环,直径为4~10mm。结论:CT对股骨颈疝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数字X线成像(DR)及CT的表现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6例经临床确诊的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的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16例股骨颈疝窝共发现18个病灶,1例累及双侧股骨颈,均为单发,1例为单侧股骨颈2个病灶,14例为单侧单发病灶,其中8例累及右侧,6例累及左侧。16例患者中10例行髋关节DR检查,9例行髋关节CT检查。DR显示9例、误诊1例。DR上表现为股骨头基底部、中轴线或其外上方的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多有硬化环,CT上表现为股骨头颈交界处前外侧皮质下类圆形骨质缺损,周围有薄层硬化环,局部可见裂隙,其内为较均匀的液体密度,直径约2-12 mm。结论股骨颈疝窝的DR与CT影像上均有特异性的表现,一般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CT在鉴别诊断及可疑病灶的检出上优于DR。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股骨颈疝窝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髋关节CT,分析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及CT表现.结果 450例髋关节中,发现股骨颈疝窝24例(31侧),发生率为5.3%,其中男17例,女7例,左侧14例,右侧3例,双侧7例.男女性别组间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表现为股骨颈外上侧皮质下的圆形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周边有硬化缘.结论 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为5.3%,有典型的CT表现,它的出现提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可能.  相似文献   

5.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股骨颈疝窝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股骨颈疝窝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9例均为男性,年龄21-73岁,均有髋部疼痛,疼痛史2个月至2年.结果 9例中6例股骨颈疝窝为双侧,3例为单侧(右),其中行X线平片检查2例,CT 6例,MRI 5例.疝窝大小为0.5 cm×0.6 cm~1.0 cm×1.5 cm.位于股骨颈前上区(7例)或前下区(2例).X线平片示股骨颈区囊状低密度区,围以硬化白边.CT示股骨颈皮质下低密度区,有硬化边缘,其中2例有骨皮质细微断裂.5例MR T1WI呈低信号,其中3例T2WI呈高信号,围以低信号带,2例呈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5例均呈高信号,矢状面示疝窝位于髂腰肌背侧.T2WI示髋关节少量渗液2例.结论 股骨颈疝窝具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CT、MRI有利于明确股骨颈疝窝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成年人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栾晖  黄振国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1):1538-1540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及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连续367例行盆腔CT检查且无髋关节症状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按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观察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及CT表现.结果 367例中64例发现股骨颈疝窝,发生率为17.4%,其中27例单独累及右侧,22例累及左侧,15例累及双侧.病灶主要位于股骨头颈交界区前外侧皮层下,多呈圆形、卵圆形,绝大多数病灶最大径< 1 cm,病灶周围有环状硬化.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5.7%(52/202)和7.2%(12/165)(χ2=21.52 ,P<0.05).20~29岁、30~59岁、60~85岁股骨颈疝窝的发病率分别为11.1%(5/45)、16.1%(34/210)和22.3%(25/112)(χ2=3.33,P=0.1889).结果 成年人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高;依据其典型影像学表现,多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股骨颈疝窝的X线平片、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临床确诊股骨颈疝窝患者的髋关节9例X线平片、12例CT和10例MRI的表现.结果:14例股骨颈疝窝中,双侧4例、单发左侧7例和单发右侧3例.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外侧皮质下,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最大径5~11mm平均8mm.X线平片表现为边缘清晰锐利透光区.CT表现为边界清晰,周边有硬化环的低密度影,并见有一裂隙向外穿越邻近骨皮质.MRI因疝窝内容物成分不同而呈不同信号.结论:邻近皮质与病灶相通的裂隙样缺损是诊断股骨颈疝窝较为特异的征象.X线平片因图像重叠易漏诊,CT具有确诊价值,MRI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股骨颈疝窝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00例骨盆平片,其中男299例,女301例,年龄18~82岁,分析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1200侧髋关节中,股骨颈疝窝58例(64侧),发生率为5.3%,其中男39例(68.7%),女19例(31.3%),左侧25例(39.1%),右侧27例(42.2%),双侧6例(18.7%).男女性别组股骨疝窝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表现为股骨颈外上侧的类圆形透亮区,边界清楚,部分周边有硬化缘.结论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为5.3%,有典型的X线表现,它的出现提示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股骨颈疝窝X线、CT及MRI影像表现与诊断误区。方法 5例由临床或手术证实为股骨颈疝窝患者均经CT扫描,3例又经X线平片检查,4例又经MRI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股骨颈疝患者中,CT误诊为骨腱鞘囊肿2例,X线平片误诊为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样骨瘤各1例,MRI与CT、X线平片共同正确诊断股骨颈疝窝1例。5例疝窝均位于股骨颈前外侧1/4处,疝窝大小为0.6cm×0.8cm~1.4cm×2.0cm。X线平片示股骨颈区囊状低密度区,边缘清楚且围以硬化边。CT示股骨颈皮质下低密度区,有硬化边缘,其中2例伴发骨皮质细微断裂。4例经MRI检查的患者,其病变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在脂肪抑制T2WI呈更高信号,其中2例病灶边缘围以低信号带。T2WI显示髋关节少量渗液2例。结论股骨颈疝窝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X线平片、CT、MRI相互结合有助于股骨颈疝窝的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及其X线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2011-01~12所摄成人骨盆X线片3874例,其中男2012例,女1862例,分析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和X线表现,并对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3874例中共发现股骨颈疝窝207例,发生率为5.3%,其中男122例(58.9%),女85例(41.1%)。左侧100例(48.3%),右侧85例(41.1%),双侧22例(10.6%)。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1%(122/2012)和4.6%(85/1862)(χ2=4.294,P<0.05)。青年、中年和老年股骨颈疝窝的发病率分别为3.4%(55/1615)、7.1%(83/1168)、6.3%(69/1091)(χ2=21.243,P<0.05)。X线显示股骨颈疝窝的发生部位为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近段前部皮质下,表现为股骨颈外上象限的类圆形透亮区,边界清楚,大多周边有硬化缘。结论本研究中,成人股骨颈疝窝的发生率为5.3%,根据特定的发生部位和典型的类圆形囊性透亮区,伴有轻度硬化边的X线征象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T和MR I在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经临床影像学诊断的10例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2例行MR I检查。结果10例股骨颈疝窝均为单侧单发病灶,10例病灶中X线平片仅显示8例,表现为股骨颈外上侧的类圆形透亮区或硬化环。CT上表现为股骨颈前方皮质下的类圆形骨质缺损区,内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边缘清楚伴有硬化缘。MR I上表现为均匀长T1和长T2液体信号,灶周骨髓信号无异常。结论X线平片对股骨颈疝窝具有初步诊断价值,CT具有确诊价值,MR I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例,男37例,女5例。年龄1~10岁,平均5.3岁。疝囊位于右侧23例,左侧14例,双侧3例,对侧隐性疝2例。其中嵌顿性疝4例。均在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手术时间10~20min,平均13min,术后平均住院2d,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高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于2010-08收治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高位疝囊结扎术后8 h发生抽搐,经抢救等对症处理恢复正常,现将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4个月,体重9 kg,以左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1年余之主诉入院,入院查体:腹平坦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左侧腹股沟可见大小6×5 cm包块进入阴囊,包块处皮肤不红,无压痛,可还纳,包块处可听到肠鸣音,外环松弛可进2指,压迫内环包块不再出现.双侧睾丸附睾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3岁。因左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2年多、嵌顿7h入院。1996年始常于哭闹、咳嗽时,左侧腹股沟处出现一约鸡蛋大包块,可回纳入腹腔。1998年9月24日上午患儿吃了30多个新鲜红枣,无咳嗽、哭闹、左侧腹股沟部又突出一鸡蛋大包块,触之较平时硬,不能回纳,渐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呕吐三次为胃内容物,混有枣核十几枚。以“左腹股沟嵌顿性疝”入科。发病后无发热,未解大便,小便正常。查:左侧腹股沟处可见约鸡蛋大包块,外表无红热及破溃,质较硬,不能回纳,明显触压痛,透光试验阴性,未闻及肠鸣音。收稿日期:1…  相似文献   

15.
左侧腹股沟股疝患者1例,行手术后出现左下肢感觉、功能异常,术后3个月转上级医院治疗,手术探查,明确为左侧腹股沟区股神经损伤(受压)。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05a于1997年12月21入院。查体:左腹股沟区见4cm×4cm×5cm包块隆起,下端达耻骨结节水平,质软,无压痛,可完全回纳,压迫内环后不再复出。初步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诊疗经过:因患者有包块疝...  相似文献   

17.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5天前运动时不慎拉伤左侧腹股沟,即感左侧腹股沟处剧烈疼痛伴左髋关节及左下肢活动无力,疼痛呈持续性,活动后加重,余无不适。入院时查体:左侧腹股沟压痛明显,双侧股四头肌无明显萎缩,左髋“4”字征可疑阳性,左下肢外展受限。胸片及 B 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X 线平片:左耻骨上支内囊性骨密度减低区,边缘清晰,略呈膨胀性改变(图1)。CT:左耻骨上支内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边缘光滑,可见硬化缘,范围约41 mm×54 mm,病灶后缘的骨皮质吸收消失,病灶内密度均匀,CT 值约53 HU(图2);增强扫描示病灶由髂内动脉分支供血,内部结构显著强化,且可见小片状无强化区(图3)。MRI:左侧耻骨上支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长 T1、长 T2信号,信号均匀,长径约66 mm,边界清晰;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左侧闭孔内肌受推移(图4)。手术所见:左侧耻骨内可见灰白色鱼肉样组织,破坏耻骨后壁并占据整个闭孔,肿块内血管丰富,直径约5 cm。病理诊断:左侧耻骨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易嵌顿并发肠梗阻腹外疝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手术证实腹外疝并发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结果 24例中,根据疝所在的位置,螺旋CT诊断腹股沟斜疝16例(右侧10例、左侧6例),腹股沟直疝1例,股疝3例(右侧2例、左侧1例),闭孔疝2例(右侧),腹壁切口疝2例。疝囊内容物均为小肠,伴大网膜7例(腹股沟斜疝6例、腹股沟直疝1例)。小肠不全梗阻11例,完全性梗阻13例,腹腔积液3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不仅能明确腹外疝并发肠梗阻的部位及程度,而且能为临床提供疝内容物的种类、大小、与周围解剖关系等精细信息,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股骨颈疝窝是发生于股骨头基底和股骨颈的一种良性病变,发病率在4%~5%[1,2],常被误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其他骨关节病.本文通过对37例(45侧)股骨颈疝窝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女,28岁。左侧鼻腔进行性阻塞14个月,自觉有块状物随抽涕于咽腔内移动半个月入院。专科检查:鼻外观无畸形,左侧鼻腔下鼻道,总鼻道及嗅裂部可见黄白色肿物,质地较硬且较坚韧,鼻中隔及下鼻甲黏膜色泽正常,右侧鼻腔检查未见异常,内镜检查:左侧后鼻孔区可见肿物,根部似来自蝶筛隐窝,触及肿物及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